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已经渗透到医疗的各个环节,从预约挂号、智能导诊到电子病历、远程医疗;从建设医学科研专病数据库到研发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工具;从医疗质量安全的科学控制到医院内部运行的精细化管理,信息化手段正在重塑医疗行业的服务与运营的管理模式。
本期《健康报》数字健康版邀请浙江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何晓波分享该院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和经验,以及他对智慧医院的思考与见解。
浙江省人民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走过近30年的历程。近5年,医院信息化发展更是有了“高铁”速度。医院党委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形成以主要负责人成立专班,聘请清华大学研究员任数字医疗首席专家、各部门设立数字专员、开辟滨江院区为医学人工智能实验专区的“四专”模式。
医院以时不我待的精气神,始终干在实处、勇立潮头,紧紧围绕患者、医务工作者、医院管理者的需求推进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不断探索实践“智慧医疗”服务。3年来,医院推出了5批智慧医疗共50项,80%项目已经建设完成,为医院的临床、教学、科研、管理赋能,先后获16个国内国际奖项,完成了一大批计算机软件著作、专利和高质量论文。
从最初对医院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变革,到现在人工智能应用渗透到医院运行的方方面面。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医院有四个显著特点:找准信息技术切入点、脚踏实地结合应用场景、追求效用严格准入、永远向前持续改进,“多快好省”开展“智慧医院”建设。
以患者为中心改善医疗服务
更好地服务患者是我们的初心。我们从诊前、诊中到诊后,全方位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力求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全流程的医疗服务体验。
今年,医院与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的数字健康人“安诊儿”大模型深度协同,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安诊儿云陪诊”服务。“安诊儿”通过语音交互、智能分析、数据整合等多种功能,为患者提供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陪伴服务,帮助患者高效完成就医流程,实现了医疗服务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这一创新实践让就医更便捷、更人性化,为智慧医疗发展树立了新标杆,也为健康中国行动注入了新的动能。
在就诊前,患者往往面临挂号难、找科室难的问题。为此,“安诊儿”提供了智能导诊与精准预约功能。患者只需通过手机与“安诊儿”进行简单互动,描述症状后,系统就会自动分析并推荐适合的科室和医生帮助患者避免了误挂科室的情况。同时,系统将为患者推送不同日期、不同时段的个性化就诊时间,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
在诊中环节,“安诊儿”通过实时提醒和院内导航,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陪伴支持。患者从挂号到检查的每一个步骤,手机都会收到“安诊儿”的动态推送,明确下一步该做什么。例如,当轮到患者检查或就诊时,“安诊儿”会提前通知,避免患者因未留意叫号而错过。同时,系统可根据患者的就诊安排智能优化排程,减少在不同科室之间奔波的时间。为了进一步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安诊儿”内置了院内AR实景导航功能。患者可以通过手机实时获取路径指引,无论是前往检查室、药房,还是寻找就诊科室,都能轻松实现。
就诊结束后,“安诊儿”的服务并未中断,它将继续陪伴患者,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支持。根据患者的诊疗记录,“安诊儿”会定期推送用药提醒、康复指导以及健康宣教内容,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病情。这种无缝衔接的诊后服务,有效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自“安诊儿云陪诊”上线以来,患者平均候诊时间缩短20%,关键节点提醒率达到99%,用药提醒覆盖率达86%,就诊流转效率显著提升。浙江省人民医院通过这一创新服务,优化了医疗流程,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就医体验。
助力学科发展优化医院管理
回望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历程,在早期,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缺乏清晰的逻辑线条,处于摸索和探索阶段,主要服务于医疗业务的基本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经历了模式的全面转变,信息化建设开始助力专病治疗和专科能力建设、医院精细化管理等关键领域。
举例来说,这些年,医院在脓毒症、肿瘤、眼科、泌尿外科领域的科研工作都有不错的收获。比如,《“明眸妙手”高精度柔性眼科机器人及远程手术平台》是医院第三批数字化项目,实现了国际领先的3微米手术操作运动精度和远程指导功能。2023年7月,研发团队开展了亚洲首例眼科机器人辅助视网膜手术的临床病例,2024年5月完成了国内首次跨越1790公里的远程实时眼科手术指导。该项目获得了国内一系列奖项。
再如,《脓毒症早期识别智能系统》是医院第四批数字化项目,已获得了国家软件著作权。该项目将大模型和医疗数据实时整合,搭建起脓毒症风险预警系统,实现了脓毒症提前24小时自动预警。目前系统已筛查1590人次,敏感性达到94.33%,特异性达到87.49%,总体准确率92.67%,大大改善重症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最早始于业务流程的改革,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宝贵数据和信息化建设经验,这为医院进行智慧化管理工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还是举个例子,医院第一批和第五批数字化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子病历全流程智能质控平台》和《基于多模态大语言模型(LLM)的医疗文本自动生成电子病历智能体(EMR Agent)》。两个项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辅助医疗文本自动生成及电子病历内涵质控管理。2022年至今自动生成医疗文本15000余份,准确率93.5%,质控病历40余万份。项目成果获第二届全国数字健康创新应用大赛银奖、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百佳案例”“卓越案例”、浙江省品管圈大赛银奖、浙江省病历质量改进“优秀案例”、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课题2项和SCI论文4篇。
不断挖掘利用开发大数据价值
在这些年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重点发展了业务模块和互联互通,建立了临床业务数据中心(CDR),也建立了部分科研数据中心(RDR),各项行政后勤管理工作也建立了大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我们的系统模块已经非常完备,覆盖了医疗、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多个方面。信息化建设从最初的财务收费系统开始,不断扩展和丰富,现在已具备了集成化的基础,发展到了需要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归集治理,借助人工智能发挥数据价值的时机。
如何将CDR、RDR、ODR(管理数据中心)进行有机整合治理,理清业务和数据内在逻辑,建成一个整体的“数据底座”,这将成为我们未来努力的目标。我们将继续从局部优化到整体提升,以支撑医院各个条线的发展,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
最近,我们谋划在“数据底座”基础上打造“智能化的驾驶舱”的目标,旨在通过数据集成和嵌入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分析与管理的效率并进行预测,帮助我们更好地整合医疗资源,降低管理和运行成本,提高医疗效率,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服务效能,从而推动医院高质量健康发展。
接下来,我们的重点是深挖人工智能技术,其基础仍然是数据。
我们将深化数据管理,挖掘院内各项数据,专注于应用和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结合,打造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机构深化应用的典型场景,这是我们有机会、有能力,也有必要去努力的方向。
我们依托于医院专家、主任在专业与管理方面的经验,结合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实践和思考,找到适合医院发展的信息化建设之路,这将为医院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下,智慧医疗无疑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推动这些技术的落地实施,让每一名患者都能从中受益。浙江省人民医院将一如既往地走在医疗信息化的前沿,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原文刊载于《健康报》(2024年11月19日 第8版)
作者:浙江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何晓波
编辑:王潇雨
审核:谭嘉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别忘了把“健康报医生频道”设为“星标”哦~
近期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