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3年的卢梭,莫里斯·康坦·德·拉图尔绘
让-雅克·卢梭于 1712 年出生在独立的加尔文教城邦日内瓦,父亲是钟表匠艾萨克·卢梭,母亲是苏珊娜·伯纳德。卢梭的母亲在他出生九天后去世,因此卢梭由父亲抚养和教育,直到十岁。艾萨克·卢梭是日内瓦少数享有日内瓦公民身份的居民之一,因此是该市名义上的主权议会成员。让-雅克将继承这一身份。根据他后来的叙述,他从父亲那里得到的随意教育包括共和爱国主义的灌输和阅读古代共和主义历史学家的作品,例如普鲁塔克。在父亲为避免被捕而逃离这座城市后,让-雅克被交给附近博塞的一位牧师照顾,随后成为雕刻师的学徒。卢梭十六岁离开日内瓦,受到一位皈依罗马天主教的贵妇弗朗索瓦丝·路易丝·德·拉·图尔(华伦男爵)的影响。华伦夫人安排卢梭前往都灵,1728 年 4 月,卢梭皈依罗马天主教。他曾在都灵的一个贵族家庭做过一段时间的佣人,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可耻的事:他诬告一个佣人偷了一条丝带。这一行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自传中再次提到了这件事。卢梭随后花了一段短暂的时间接受培训,成为一名天主教神父,然后又开始了另一段短暂的职业生涯,成为一名巡回音乐家、音乐抄写员和教师。1731 年,他回到尚贝里的华伦夫人身边,后来成为她的情人,然后成为她的家庭管家。在 18 世纪 30 年代的剩余时间里,他一直和华伦夫人在一起,1740 年搬到里昂担任导师。这项任命使他进入了孔狄亚克和达朗贝尔的圈子,也是他第一次接触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人物。1742 年,他前往巴黎,设计了一种新的基于数字的音乐符号系统,并提交给了科学院。该系统被科学院拒绝,但在此期间,卢梭遇到了丹尼斯·狄德罗。卢梭曾短暂担任法国驻威尼斯大使的秘书,之后于 1744 年永久移居巴黎,在那里他继续主要从事音乐工作,并开始为狄德罗和达朗贝尔的百科全书撰写文章。1745 年,卢梭遇到了几乎不识字的洗衣女工特蕾莎·勒瓦瑟,她后来成为了卢梭的情人,并最终成为卢梭的妻子。根据卢梭自己的记载,特蕾莎为卢梭生了五个孩子,但这些孩子出生后不久就被送进了育婴院,这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几乎是死刑。卢梭抛弃孩子的行为后来被伏尔泰用来对付卢梭。1749 年,卢梭步行前往万塞讷探望被短暂监禁的狄德罗,闲暇时读着报纸,无意中看到了第戎学院举办的征文比赛公告。学院征集的论文主题是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是否改善了或败坏了公共道德。卢梭后来声称,当时他顿悟了,其中就包括他世界观的核心思想:人类本性善良,但被社会所败坏。他以《论科学与艺术》(通常称为《第一篇论述》)参赛,并以其反传统的论点赢得了一等奖,即社会发展(包括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会腐蚀公民美德和个人道德品质。《论科学与艺术》发表于 1751 年,它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卢梭用它来介绍他在后来的作品中进一步发展的主题,尤其是普通人的自然美德以及因追求卓越而滋生的道德败坏。《第一论述》使卢梭名声大噪,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反响,而卢梭也对此作出了回应。音乐仍然是卢梭这一时期的主要兴趣,1752 年至 1753 年是他在这一领域做出的最重要贡献。第一项贡献是他的歌剧 《村庄占卜者》,该剧立即获得成功(并成为剧目保留了一个世纪)。第二项贡献是他参与了被称为“小丑争论”的争论。这场争论发生在一家来访的意大利剧团在巴黎演出佩尔戈莱西的《仆人帕德罗娜》之后,在这场争论中,意大利音乐的拥护者与法国风格的拥护者发生了冲突。卢梭在威尼斯逗留期间已经对意大利音乐产生了兴趣,他通过《论法国音乐》加入到了这场争论中,这场争论也影响了他(未发表的)《论语言的起源》的写作。卢梭强调旋律的重要性,并将情感交流视为音乐的核心功能,这与拉莫的观点相反,后者强调和谐以及音乐、数学和物理之间的关系。卢梭甚至宣称法语天生就缺乏音乐性,这一观点显然与他在《魔鬼》中的做法相矛盾。卢梭皈依天主教后,失去了日内瓦公民的世袭身份。1754年,他改信加尔文教,重新获得了日内瓦公民身份。次年,他出版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通常简称为《 论不平等》或《第二论》)。这本书再次回应了第戎学院的一场征文比赛。虽然他没有第二次获得该学院的奖项,但《论不平等》是一部更为成功的著作,卢梭在其中开始发展他的人类社会发展和道德心理学理论。通过《 论不平等》 ,卢梭与法国启蒙思想百科全书派主流之间的距离变得清晰起来。这一分歧随着他 1758 年发表的《致达朗贝尔的关于剧院的信》而进一步加深,在信中,他谴责了建造剧院会给他的家乡带来好处的想法。在卢梭看来,剧院不仅不会改善民众的生活,反而会削弱他们对政治社会生活的依恋。《论不平等 》出版后的几年是卢梭职业生涯中最多产、最重要的时期。他离开巴黎,先是在埃皮奈夫人、卢森堡公爵和公爵夫人的赞助下,创作了小说《朱莉,还是新爱洛薇丝》,随后创作了《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朱莉》于 1761 年问世,立即获得了成功。小说围绕朱莉、她的导师圣普勒和她的丈夫沃尔玛之间的三角恋展开。这部作品是书信体,是解读卢梭社会哲学的重要补充来源,其中包含了诸如乡村社区愿景等元素,以及一个通过狡猾手段实现自然和谐表象的操纵天才的存在,他因此既预示了《爱弥儿》中的导师,也预示了《社会契约论》中的立法者。两部作品均于1762年问世,标志着卢梭思想成就的巅峰。不幸的是,这些作品的出版也给卢梭带来了个人灾难。《爱弥儿》在巴黎遭到谴责, 《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在日内瓦也因其宗教异端而遭到谴责,卢梭在《山中书信》中回应了这种谴责 。部分是为了回应日内瓦当局的敌对态度,卢梭于 1763 年 5 月放弃了他的公民身份。他被迫逃亡以逃避逮捕,先是在瑞士寻求庇护,然后在 1766 年 1 月应大卫休谟的邀请前往英国。卢梭在英国逗留期间精神状态日益不稳定,他错误地认为休谟是针对他的阴谋中心人物。他在斯塔福德郡呆了十四个月,创作了自传 《忏悔录》,其中也体现了他对狄德罗和德国作家弗里德里希·梅尔基奥,格林男爵等人的偏执。1767 年,他返回法国,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创作自传文本,完成了《忏悔录》,还创作了 《对话录:卢梭与让·雅克的法官》和《孤独行走者的遐想》。他还在此期间完成了《论 波兰政府》。晚年他进一步发展了对植物学的兴趣(他写给波特兰公爵夫人的信件在英国产生了影响),也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因为他会见了歌剧作曲家克里斯托夫·格鲁克并与之通信。卢梭于1778年去世。1794年法国革命者将他的遗体移送至巴黎先贤祠。卢梭本人对大多数哲学和哲学家的看法都是坚决否定的,认为他们是事后自利的合理化者、各种形式暴政的辩护者,并在现代人与人类自然的同情冲动的疏远中扮演着一个角色。卢梭作品中的主要关注点是找到一种在人们越来越依赖彼此来满足其需求的世界中维护人类自由的方法。这种关注有两个维度:物质和心理,其中后者更为重要。在现代世界中,人类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对自己身份和价值的认识,卢梭认为这会腐蚀自由并破坏个人的真实性。在其成熟时期的作品中,他主要探索了实现和保护自由的两条途径:第一条是政治途径,旨在建立允许和促进自由平等的公民在他们自己拥有主权的社区中共存的制度;第二条是儿童发展和教育项目,培养自主性并避免产生最具破坏性的自私形式。然而,尽管卢梭相信人类在平等和自由的关系中共存是可能的,但他始终极度悲观地认为人类将摆脱异化、压迫和不自由的反乌托邦。除了对哲学的贡献外,卢梭还是一位活跃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现代自传的先驱、小说家和植物学家。卢梭对大自然奇迹的欣赏以及对感觉和情感重要性的强调使他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影响者和先驱。在很大程度上,卢梭在哲学工作中表现出的兴趣和关注也为这些其他活动提供了指导,而卢梭在表面上非哲学领域的贡献常常有助于阐明他的哲学承诺和论点。Page de garde de l'édition (Amsterdam, Marc Michel Rey, 1755) du « 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s de l’inégalité parmi les hommes » de Jean-Jacques Rousseau.
卢梭一再声称,他的世界观的核心思想是:人类生性善良,但因社会而堕落(见 Melzer 1990;Cohen 2010,第 4 章)。不幸的是,尽管这一主张据称具有核心地位,但很难给出清晰、合理的解释。从一开始就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既然社会(所谓的腐败媒介)完全由生性善良的人类组成,那么邪恶又怎么可能立足呢?也很难看出“自然善良”可能是什么。卢梭在很多地方都明确指出,道德不是人类生活的自然特征,因此无论人类生性善良的含义是什么,它都不是普通读者自然会认为的道德。因此,为了解决这个令人费解的核心主张,最好首先看看卢梭道德心理学的细节,特别是在《论不平等》和 《爱弥儿》中发展起来的道德心理学。卢梭认为所有生物都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因此,人类也具有这种驱动力,他称之为自爱( amour de soi)。自爱首先引导我们满足最基本的生物需求,如食物、住所和温暖。对于卢梭来说,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仁慈造物主设计的一部分,因此他们每个人都具备满足其自然需求的手段。除了这种基本的自我保护驱动力之外,卢梭还提出了另一种激情,他称之为同情 (pitié)。同情引导我们在不危及自身自我保护的情况下,关注和减轻他人(包括动物)的痛苦。在他的某些作品中,例如《论不平等》, 怜悯是一种与自爱并存的原始驱动力 ,而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例如《爱弥儿》和《语言起源论》 ,怜悯是自爱的发展, 被认为是所有激情的起源。在《论不平等》中,卢梭设想了人类从最原始状态到现代复杂社会的多阶段进化。卢梭否认这是对历史的重建,弗雷德里克·纽豪瑟 (2014) 认为进化故事只是一种哲学手段,旨在将我们心理的自然和人为元素区分开来(对比观点见 Kelly 2006)。在想象中的进化的每一步中,人类都会改变彼此之间的物质和心理关系,相应地,他们对自己的概念,或者卢梭所说的“存在感”。根据这一叙述,人类在人类的原始状态下几乎完全过着孤独的生活,因为他们不需要彼此来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人类在这种条件下几乎无法生存,原始人类之间的偶然相遇是交配和繁殖的机会,育儿时间很少且很短。如果人类在进化的这个阶段天生善良,那么他们的善良只是一种消极的,相当于没有邪恶。在这个故事中,人类与原始世界的其他生物只有两个特征:自由和完美性。在这种情况下,自由只是不受欲望支配的能力;完美性是学习的能力,从而找到满足需求的新方法和更好的方法。这些特征共同赋予了人类实现自我意识、理性和道德的潜力。然而,事实证明,这些特征更有可能使他们陷入一个充满欺骗、虚伪、依赖、压迫和统治的社会世界。“Man is born free, but is everywhere in chains”.
Title page from the first edition of Emile; Portada de la primera edición de Emilio, o De la educación.
点击下方链接 跳至往期文章·异国篇
-->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国家实为【利维坦】”——托马斯·霍布斯如是说
-->“政治无道德”的权术思想——马基雅维利主义
-->最后一位教父:坎特伯雷的安瑟莫
-->圣奥古斯丁的继承者:爱留根纳(文末有福利)
-->神学界之王:认识圣托马斯·阿奎那
-->从罪恶到恩典: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和个人信仰之路
-->奥卡姆剃刀的来源:奥卡姆的威廉
参考资料
1.–––, 2008, Rousseau’s Theodicy of Self-Lov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McLendon, M.L., 2019, The Psychology of Inequality: Rousseau’s Amour Propre,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3.Melzer, A.M. , 1990, The Natural Goodness of Man On the System of Rousseau’s Though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