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ughts without content are empty, intuitions without concepts are blind. The understanding can intuit nothing, the senses can think nothing. Only through their unison can knowledge arise.”
“知识之树,其根在于经验,其干在于思考。”
——《纯粹理性批判》
Photo by Egor Myznik on Unsplash
1724年4月22日清晨5点,在普列戈利亚河上的克奈普霍夫岛,乔治夫妇迎来了家中的第四个孩子。这个孩子名叫伊曼努尔·康德(德语:Immanuel Kant)。
乔治夫妇一共生育了9个孩子,但只有康德和他的一个姐姐、两个妹妹以及一个弟弟活到了成年。
伊曼努尔·康德长大后成为了18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他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被誉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是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义务主义等诸多哲学流派的开创者。康德汲取了英国经验主义和欧陆理性主义的精华,他的思想融合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和培根的经验主义。康德的核心著作被合称为“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分别阐述了知识学、伦理学和美学。他在宗教哲学、法律哲学和历史哲学方面也有许多杰出的论著。康德的思想标志着哲学研究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他认为理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石,而只有通过感官经验加以实践,理性才能将其转化为知识。康德还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过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
LH 95 stellar nursery in the Large Magellanic Cloud
· 任教生涯 ·
康德的任教经历可以分为离乡任教和返乡任教两个阶段。德国贫穷大学生通常会离开校园,在乡村担任私人教师,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时代,康德一开始也是如此。他在离开柯尼斯堡后,成为了牧师安德施的三个儿子的老师。此后,他又在奥斯德罗德的地主家和凯瑟林伯爵家中任教。这段私人教师生涯是康德一生中最为安稳与富裕的时光,为他打下了学术基础,同时也使他对立陶宛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在这段时光中,他不仅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也有较为丰厚的收入。
康德的第一部重要著作《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于1755年出版,其中提出了不能因为宇宙秩序井然而推断上帝必然存在的观点。他认为只要自然界受必然规律支配,它就可以自发地从混沌发展到当下的完美程度。同时,康德认为上帝作为宇宙的设计者仍然有存在的理由。这部书也提出了康德-拉普拉斯假设。
同年,康德完成了他的硕士学位答辩,后又提交了一篇关于形而上学认识论的论文,成功取得了在大学授课的权利。他的授课备受欢迎,听众众多。1756年他致函国王希望递补教授空缺,然而因为当局取消了补缺制,康德没有得到这个职位。
康德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各门学科,探讨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哲学问题。他对卢梭的著作《爱弥儿》深感兴趣,认为卢梭发现了人类共有的天性,可以与发现自然规律的牛顿并论。但他并没有陷入卢梭回归自然的道路,认为北极的游牧生活同宫廷生活一样鄙俗而不自然。同时,康德也在教学中批判形式逻辑,试图解释判断形成的原因,并发表了多篇有关自然神论和道德原则的研究。最终,康德于1797年辞去了大学教职,1804年2月12日因衰竭而病逝。康德终身未婚。
德国邮政发行的康德邮票
· 未迟到的纪念 ·
康德晚年已经以一名出色的哲学家闻名于世,他去世后,人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把他安葬在哥尼斯堡大教堂。作为其家乡柯尼斯堡最值得骄傲的儿子,他所任教的柯尼斯堡大学在2005年,为纪念康德更名为伊曼纽尔·康德·波罗的海大学。
柯尼斯堡城堡 坐标:54°43′00″N 20°31′00″E
尾声
“记述康德传记是困难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生活,也没有事件。他在柯尼斯堡闲静偏僻的小路上,度过了机械地定规的差不多是抽象的独身生活。…这个人外面的生活,和他那破坏的、粉碎世界的思想,是奇妙的对照!…思想界伟大破坏者康德,在恐怖主义上,是远为罗伯士比尔所不及的。”一如海涅所言,康德终生恪守书斋,从未参与任何重大的现实斗争。纵观其一生,学术乃是生活中第一大事,余皆庸常。所谓静极生慧,不外如是。
那个……既然都看到这里了,大拇指能点一下嘛!求赞求在看喵~
参考文献
·Frederick C. Beiser, German Idealism: The Struggle Against Subjectivism, 1781–1801,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art I.
·Immanuel Kant: introduction, background and early years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