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年 ·
惠能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祖籍范阳人(今河北涿州一带),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因为他的父亲宦于广东,便落籍于新州(今新兴县集成镇夏卢村)。三岁丧父,其母守志抚孤至于成立,家贫。
· 皈依佛门 ·
慧能早年虽采樵为生,目不识丁,却素有佛性。一日,惠能负薪到市上,听到别人读《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段,即有所悟,问经从何来,得知了黄梅山东禅寺,该处有五祖弘忍弘法。从佛的种子自此埋下,只待时间使之发芽……
六祖砍竹图
后有一人资助惠能银两,惠能尽数交给老母亲,之后便于龙朔元年(661年)北行到东禅寺,礼拜禅宗五祖弘忍大师。
五祖问:“你从何处来,欲求何物?”
惠能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唯求作佛,不求余物。”
五祖或以戏言考验之,“獦獠之才何以成佛?”惠能并没有因此自卑,反而给出了绝妙的答案。
五祖说他根性太利,便叫他到槽厂去做舂米的苦工,话虽如此,但五祖既然选择留下了惠能,也许一切已在不言中。
八个月后,弘忍有意传法,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检验他们的修为。接下来发生的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场面了。
神秀(唐朝禅宗大师。禅宗五祖弘忍首座弟子,为汉传佛教禅宗的北宗开创者)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告诉大家应照着这个偈修习,能得大利益。但是私下里,他告诉神秀,并未开悟,再呈一偈。
惠能听后亦诵一偈,请人代劳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众皆惊,弘忍见后,用鞋掌把惠能的偈子抹掉了,并且说“亦未见性”。众人见五祖这么说,也就不以为意,但五祖如此为之,是为了保护惠能,所谓“胜负”,已然揭晓。
天竺菩提树的树叶和树干
五祖后来私下来到碓坊,见惠能腰间挂着石头舂米,说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就应当象你这个样子”,并问道,“米舂熟了吗?”惠能回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师)在。”五祖于是用拄杖在碓头上敲了三下便离开了(是不是觉得很眼熟?emmm但西游记成书于明朝)。惠能领会了五祖的意思,当天晚上三更的时候来到五祖的丈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惠能说金刚经,当时五祖曾再三征诘他初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旨(就是前面说的惠能从佛的种子),惠能大彻大悟,遂有以下名言: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圆相,禅宗重要的象征及符号
· 弘法讲经 ·
既然本期讲到了与佛教有关的中国禅宗,那小白在这里顺便分享些有关佛的一些小知识吧……
佛教的本意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指拜神佛的宗教,比起其他宗教教义更像是一种哲理,这是由于最原始的佛教概念中,没有明确指出神明的定义,甚至反对迷信,佛陀认为不应该浪费时间思考对灭苦没帮助的概念。“佛法”一言以蔽之,即“痛苦来自欲望”,佛教徒即为“相信这条法则的人”,佛教“最高原则”是“痛苦确实存在,我该如何逃离?”,佛教的目标是克服欲望和无知造成的痛苦(duḥkha),需要了解无常(anicca)和自我的不存在(anattā)才能克服无知。现有佛教的诸佛菩萨均是由后来的教派发展而成。
一些人以为佛教徒的礼佛是崇拜偶像的行为,这是对佛教的误解,佛教徒的顶礼膜拜是发自内心对佛陀法身之无上甚深微妙智慧与慈悲心表达最崇高的敬意,而非对佛像的依恋与偶像崇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世尊告须菩提尊者:“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是最佳的注解。有一些佛教徒认为不需要依赖佛像,只要有心,便是可以和佛联结的。
至于后来为什么会出现违背佛陀本意的佛像或是真身?小白一介俗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多言矣……
那个……既然都看到这里了,大拇指能点一下嘛!求赞求在看喵~
参考文献
·黄宗羲《明儒学案》
·五祖弘忍大师《释氏稽古略》
·《六祖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