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翰墨:“豫国公”程颢
文摘
历史
2024-01-18 20:06
英国
清宫殿藏画本
”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程颢(hao)生于1032年,卒于1085年,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在北宋学士中,他与其弟程颐并称“二程”,皆为理学大师。 二程都是洛城伊川(今洛阳)人,故其学说被称为“洛学”。程颢早年与程颐共同求师于周敦颐,但二人主张的思想有所不同。程颐主张“格物致知”,认为万事都要求个“理”字,为学就要“穷理”,其思想影响到了后世的朱熹。当然,我们本文的主角不是程颐,而是他的哥哥程颢,所以有关“理”的思想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那么,程颢不主张“理”,他主张什么呢?答案是“气”,或者说得更通俗一些:为学“力行”。程颢说,我们要“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这四个字可不得了,特别是在一些宗教的修行人比如修佛的人眼中,这四个字代表着真正的脱胎换骨。明心——知道自己的本心了!没有尘埃了!见性——见到自己的本性了!不迷茫啦!那么程颢眼中的“明心见性”是什么样子的呢?要想了解很简单,我们可以去查阅他的文献。 我们要去哪里求得真理?程颢说:“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求真理不用去什么高山大流,什么世界的尽头。真理的宝藏看似远在天边,其实近在眼前——真理就在我们自己心里,我们要向内求。 明心,明的是你自己的心,不是别人的;见性,当然见的也是你自己的性,管别人那么多干嘛?所以《定性书》说“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天地万物是没有它那个私心的,你向外求,就把自己的私心印到它们身上去了,那你自己的心又要住哪呢? 不仅仅在思想主张上有所分异,程氏两兄弟的性格也有很大的不同。大程程颢为人随和,洛阳讲学十余年,其坐下门徒常言“如坐春风”;与之相比,二程显得更加严肃。 作为北宋五子与配享孔庙的东庑先贤之一,不像我们印象中的大部分先贤先儒那样整日端坐,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程颢的个人性格却可以称得上是“活泼”,这样可爱的老男孩,谁不爱呢?最后附上一张小白的珍藏图片——《晩笑堂竹荘画传》程颢像:
点击下方链接 跳至往期文章·华夏篇
-->周总理和鲁迅的先辈,居然还是我们初中课本上的老熟人?
-->獦獠之才,成就大智:六祖惠能的禅道启示
-->听经三遍,历尽千辛万苦:玄奘的学习之路
参考资料
1.《河南程氏遗书》
2. 【华阴侯先生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