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9日,这一天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纪念日,50年前的这一天,周恩来总理和田中角荣首相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中日两国迎来了和平友好时代。
以前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尽管当时也有各种摩擦,但是一提起中日关系,我们习惯地使用“中日友好,一衣带水”这句话,两国的政治家在相互访问时致辞中使用,两国的传媒在报道中使用,两国的企业家在贸易中使用,两国的普通百姓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但是,在两国的交往之中,“中日友好,一衣带水”这个表述发生了变化。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GDP逐渐接近日本的水平,2000年之后,中日关系经历了所谓“政冷经热”的时代,尤其是在日本政府对钓鱼岛进行所谓“国有化”之后,中日关系更是转入“政冷经冷”的时代。两国的民族主义日益高涨,在此背景下,“中日友好”这个惯用语逐渐消失了。据笔者回忆,当年有一次在读某右翼媒体的报纸时,其中有一位论客讲,为什么要讲“日中友好”?日本社会并没有“日美友好”这个词。当时,笔者感到十分惊异,只知道这些人经常否定历史,不承认日本当年侵略中国的罪行,但是不理解为什么还有人不希望日本和邻国友好相处?遗憾的是,中日两国的关系正如这些人期待的那样,尽管在全球一体化,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时代,中日关系仍然经历了各种曲折,在两国的各个层级,“中日友好”这个词汇逐渐从意识中,从语言表述中消失了。不过,“一衣带水”这个词,仍然保留至今。今年9月16日由全日本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办的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庆典晚会也以“一衣带水,共创未来”冠名。这个词,一般人可能以为是“一衣×带水”,其实,正确的是“一×衣带水”。查阅“衣带水”的意思,《广汉和辞典》(诸桥辙次等著,大修馆书店)的解释是“如同衣带一般细水长流的河流”。由此可知,这个词形容相距很近,一水相隔。“一衣带水”最早见于《南史·陈后主纪》中关于隋文帝的记载,其中讲道:“隋文帝谓僕射高颍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耶。”其背景是隋文帝杨坚看到长江南岸的陈朝的政治腐朽,赋税繁重,刑法残暴,人民怨声载道,便发动了跨江灭陈的战争。其后,隋文帝陆续招降三吴、岭南等地区,完成了大一统,成功结束纷乱近400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一衣带水”词义相同的是“一苇带水”,明治时期的《朝日新闻》(1888年1月6日)的“上海通信”中,就曾经写道:“日清两国,自隋唐以来交往连绵不断,以地理来讲,一苇带水;以关系来说,唇齿相依;以人种来讲,同种;以文字来说,同文……。”这个时代,“一苇带水”主要用于表述距离,所以经常用于形容日本和朝鲜半岛,比如:《模范居留民团》(1905年5月26日)中讲:“釜山港位于庆尚南道的东南角,与我国仅相隔一苇带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衣带水也偶尔出现在报纸上。比如“厦门反日的岛屿 与台湾一衣带水”,“北方的决战之地 阿留申 一衣带水,与敌军对峙”等等。1970年代之后,“一衣带水”便成了主要用于表述中日关系的词汇。在中日建交之前,朝日新闻特派记者团就发回报告,其中的题目是“开放的革命中国
一衣带水 充满复交的热情”(1971年11月27日),“一衣带水的“通信动脉” 日中海底电缆工程飞速进展 上海-熊本之间 7月通话”,而且还有以“一衣带水”为主题的连载等。日本著名的华裔作家陈舜臣先生曾经《弥缝录》中指出:“一衣带水并不仅仅是相邻,还应该包含着要做善邻之意,这一点也清晰地表现在出典的语境之中。”“一衣带水”包含着善邻之意,这一点对我们现代看待中日关系十分重要。记得89年的风波之后,美国曾经号召对中国实施经济制裁,当时日本政府重视“一衣带水”的中日关系,对于美国倡导的经济制裁持谨慎态度,特意派出三冢博外相赴美说明。89年6月26日,三冢外相在与美国国务卿的会谈中反复强调说:“日中关系与欧美各国相比,非常密切”,“欧美与中国相隔太平洋和大陆,而日本与中国仅一衣带水之隔,这一点希望美国能够理解。”这句话表明日本政府理解自己的国家利益,重视中日两国的特殊关系,并不追随美国的政策。这一点虽然与当时日本经济强势增长,遭到美国的贸易打压等背景有关,但是也显示日本重视中日关系,支持中国对外开放,实施现代化的外交政策。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仅宣布冻结对中国的第三批政府贷款,停止高层往来,并在7月14日在法国召开的七国集团峰会上,阻止提出对中国全面制裁的方案。而且,日本政府在当年9月下旬,便宣布解除国民赴中国的旅行限制,日本政界和经济界要人相继访华,为恢复了中日两国关系铺路。90年11月解除了冻结的政府贷款,91年8月,海部俊树总理访华,成为打破西方制裁的象征。当前国际形势动荡加剧,中日关系面临复杂严峻挑战,处于历史十字路口。日本是否一直追随美国围堵中国的战略,这一点关乎中日关系今后数十年的走向。我们不仅要维系“一衣带水”的关系,还要恢复以往的“中日友好”的善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