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都在吃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就是抗血小板治疗),作用好比血管的“自动清障机”,能大大降低血栓的风险。
国内外指南也都推荐(Ⅰ类推荐)这些抗血小板药物,用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也就是心脏病发作,包括心绞痛、心梗)[1]。
但是,现实中每个人的身体反应都不一样。有些人比别人更容易长血栓,或更容易发生出血事件(包括内出血如胃出血、脑出血,或外出血,如皮肤出血、鼻出血等),常规的抗血小板治疗对他们来说可能不太合适。要么血栓没防住,要么出血停不下来。
这些特殊的患者该怎么用药呢?
以下这些特殊情况的人群,抗血小板治疗时要特别注意:
第一类 高龄人群 :75岁以上
75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得了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也就是心脏出了大问题的老人。年纪大了,身体血液凝固的功能下降。
再加上老年人一般都有其他疾病,比如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和肾功能不全等,这些都会增加治疗难度。
在治疗这些老年患者时,医生一般都会用些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液凝固得太厉害,避免血管堵住。
但问题是,老年人血管壁脆弱,容易出血,所以选药时得特别小心,需要在“防止心脏出问题”和“避免出血”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每个老年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治疗方案。
用药建议
75岁及以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高龄患者,建议在阿司匹林+每天加用75毫克的氯吡格雷(这就是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APT)。如果没用过氯吡格雷,第一次可以用300毫克的剂量。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建议持续12个月,但具体要看患者的身体状况,医生会根据出血风险来决定是否延长或缩短疗程。
第二类 需要溶栓治疗的患者
溶栓治疗通过使用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尿激酶等)来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恢复血流,减少心肌损伤。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这是最严重的一种心梗,是由于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导致心肌大面积坏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在医疗资源有限的地区,溶栓治疗仍是主要替代方案。
但是,溶栓药物可能会导致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暴露出内膜,进一步激活血小板,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另外,溶栓药物本身可能通过促进凝血酶的释放,导致血栓的再次形成。这就是为什么溶栓治疗后仍有15%~20%的患者可能复发心肌缺血或冠状动脉再闭塞。
为了减少溶栓治疗后血栓再形成的风险,抗血小板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不但能增强溶栓药物的效果,还能预防早期的冠状动脉再闭塞。
重点:出血风险的权衡
抗血小板治疗对预防血栓再形成至关重要,但它也增加了出血风险。溶栓治疗本身就有一定的出血风险,尤其是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1%~5%。所以,选抗血小板药物时,必须仔细权衡出血和缺血的风险。
高出血风险患者:可能需要调整抗血小板药物的剂量或选择更安全的药物。比如,阿司匹林的剂量可适当降低,或选择出血风险较低的P2Y12受体抑制剂。
高缺血风险患者: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以防止血栓再形成。
用药建议
1.阿司匹林
建议在溶栓治疗后尽早吃阿司匹林。
负荷剂量是200~300 mg(嚼服),随后每日维持剂量为100 mg。
(负荷剂量:类似“加速剂”或“启动剂量”,是药物治疗开始时给予的较高的一次性剂量,帮助药物快速起效。之后用较小维持剂量来保持药效。用于需要快速起效等情况,如急性病症)
2.氯吡格雷
对于≤75岁的患者,建议给予氯吡格雷300 mg的负荷剂量,随后每日75 mg维持剂量。
对于>75岁的患者,不建议给予负荷剂量,直接给予每日75 mg的维持剂量。
治疗持续时间: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应持续至少12个月,以降低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3.替格瑞洛
不推荐在溶栓后立即使用,但对于溶栓后行PCI的患者,如果出血风险较低且缺血风险较高,可以考虑在溶栓治疗48小时后使用替格瑞洛。
第三类 同时服用口服抗凝药的人
心房颤动和冠心病患者的药物选择
如果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就是心脏跳得不太规律),医生通常会让患者长期吃口服抗凝药,目的是防止血液里形成血栓,避免血栓跑到不该去的地方,造成严重的问题。
但如果因为冠心病还需要做个“心脏支架”手术(就是给堵住的血管开个通道),那就不光是抗凝药了,还得加上两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这两种药的作用是防止血小板“抱团”,防止血管再堵住。
于是,这时可能需要同时吃三种药:抗凝药 + 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这就是所谓的“三联抗栓治疗”。
不过,三联抗栓治疗虽然能防止血栓,但也有个大问题:出血风险大大增加,而且一旦出血,可能会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研究发现,三联治疗的出血风险是单吃抗凝药或双联抗血小板药的3到4倍,所以医生需要仔细权衡利弊。
到底该怎么用药呢?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出血风险来决定用药方案。
1. 低出血风险的患者(医生评估患者出血的可能性不大)
前6个月:吃三种药:抗凝药 + 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
6个月后:医生会减少一种药,改成两种药:抗凝药 + 阿司匹林 或 抗凝药 + 氯吡格雷,继续吃到12个月。
2. 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医生认为患者出血的可能性较大)
前1个月:只需要吃两种药:抗凝药 + 氯吡格雷,或还是三种药:抗凝药 + 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但只吃1个月。
1个月后:医生会减少一种药,改成两种药:抗凝药 + 阿司匹林 或 抗凝药 + 氯吡格雷,继续吃到12个月。
如何减少出血风险?
如果用的是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医生可能会选择一些更安全的方案,来降低出血的风险。比如:
达比加群:110毫克,每天两次 + 氯吡格雷 75毫克/天。
利伐沙班:15毫克,每天一次 + 氯吡格雷 75毫克/天。
利伐沙班:2.5毫克,每天两次 +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 75毫克/天 + 阿司匹林 100毫克/天)。
第四类 有肺栓塞或静脉血栓的人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其实就是血管里“堵车”了,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主要发生在腿部的深静脉里;另一种是肺血栓栓塞症(PTE),就是血栓跑到肺里去了。这两种情况都属于心血管疾病的一部分。
如果一个人得了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也就是心脏的血管出问题了,再加上静脉血栓栓塞症,治疗就有点复杂了。
因为这时医生既要用药防止心脏血管再出事(抗血小板药),又得用药防止血栓再来捣乱(抗凝药),好比同时要修两条“路”,一条是心脏的“高速公路”,另一条是血液的“河道”,都不能堵。
说实话,针对这种“心脏+血栓”双重问题的治疗,研究者们还没有特别明确的答案。大规模研究还不够多,所以主要是根据现有指南和专家经验来决定怎么治。
用药建议
1) 急性冠脉综合征,又突发肺血栓(PTE)
医生一般会先用药物“疏通”血栓(溶栓治疗),再用“三联抗栓”方案,简单说就是三种药一起上:
阿司匹林(防止血小板聚集)
氯吡格雷(也是防止血小板聚集)
NOAC(新型口服抗凝药)或华法林(老牌抗凝药)
这三种药要一起吃至少3个月。3个月后,医生会根据情况决定是继续吃抗凝药,还是只吃抗血小板药。
2) 急性冠脉综合征,还要放支架,但又得了肺血栓(PTE)
这时就得更小心了,医生会优先处理肺血栓,除非心脏支架是必须马上放的。具体怎么做呢?
先处理肺血栓:如果支架不急着放,医生会先按指南处理肺血栓,同时给你吃阿司匹林。
支架什么时候放?最好等肺血栓的治疗完成3个月后再放支架,这样可以减少出血和血栓的风险。
短期三联疗法:如果支架必须马上放,那医生会建议短期(4周)用三种药一起上(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 + NOAC或华法林)。
双联疗法:4周后,改成两种药一起吃(华法林或NOAC + 氯吡格雷),并持续到12个月。
▍为啥抗血小板治疗,必不可缺?[3-4]
首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小细胞,平时它们的工作是帮助止血。当你受伤时,血小板会聚集在伤口处,形成一个“小网”,帮助伤口愈合,防止血液流失。但有时,血小板也会在没有受伤的情况下误用,在血管里形成血栓,堵住血管。
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就是防止血小板误用,让它们不要随便在血管里形成血栓。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它们可以帮助预防心脏病发作和中风。
对冠心病患者来说,抗血小板治疗非常重要。冠心病是因为心脏的血管变得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问题。抗血小板药物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