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建筑历史当中,有一个时代称为“飞鸟时代”,它是自钦明天皇十三年(即公元552年,佛教开始传入日本)至孝德天皇大化革新(公元645年)截止,时间跨度达到了大概九十年;这一历史时期同时也对应着中华文明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自此时期开始日本的艺术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飞鸟时代前期大概对应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南北朝的中国文化继承了周朝、汉朝以来的传统文化,同时受到西域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南北朝艺术文化形式,它经由朝鲜半岛,和佛教文化一起传入日本本土,最后形成了日本飞鸟时代的艺术盛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建筑样式虽大体相同,但也不免会有所区别;而日本飞鸟时代的建筑更多的是借鉴了中国南朝梁的建筑形式。
在权力斗争当中胜利的圣德太子和苏我马子,极力尊崇佛教,因此在自上而下的国家力量的推动之下,佛教在日本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同期的佛教建筑也有大量的营造,以四天王寺、法兴寺为首,而后陆陆续续建立了法隆寺、法起寺、法轮寺、额安寺等等寺院,这些伽蓝寺庙统一都是参照中国南北朝的建筑样式,继而使日本之前普遍采用的建筑样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动,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建筑革新使得日本古代建筑正式开始确立。
在飞鸟时代营造的所有佛教寺院中,影响最大、最为著名的当属法隆寺无疑了。
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生驹郡斑鸠町,其又被称为斑鸠寺,全名是法隆学问寺,始建于公元607年(距今1400余年;中国的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即公元782年,佛光寺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 年),是圣德太子于飞鸟时代建造的佛教木结构寺庙。建造法隆寺的起因是由于用明天皇疾病缠身,故诏命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建佛寺造药师像,以求庇佑身体,不幸的是寺庙未建用明天皇就已驾崩;但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仍继承天皇的愿念,造药师像以祈求冥福。
法隆寺分为东、西两院,其中西院建设之初的讲堂已经焚毁,现今留存的讲堂是平安时代后期(即藤原时代,对应公元886年-1192年)重建,而西院伽蓝中的其他建筑如中门、金堂、回廊的部分仍然是飞鸟时代的遗存,它们共同组成了世界最为古老的木构建筑群。下面就从法隆寺西院为出发点,和大家一起探究飞鸟时代典型寺院的建筑形式。
总体布局
在日本原始时代,建筑规模较小,且用绿篱和木栅做简易围合形成院落,在出入口设置简易大门,形如鸟居,院落内部的建筑落位布局不甚严密,并未形成左右对称的布置思想。而中国传统寺院的建筑布局形式,不仅体量巨大,而且在周圈使用围墙或者使用回廊来划分内外区;建筑落位也多采用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的布置,同时考虑左右对称,因此整体寺院会显得规制井然,气势磅礴。
日本引入中国寺院建筑营造思想之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布局新形式,分别以四天寺样式和法隆寺样式为典型代表。
四天王寺样式布局即完全依照中国式的寺院布局进行建筑排布,寺院周围都以墙垣围绕,四面建有大门,以南大门为主大门进入寺院,迎面是中门,从中门两侧衔接回廊,回廊另一端连接寺院北侧讲堂内;在回廊围合的空间内,沿中轴线井然有序的布置有金堂、佛塔,即所谓的前塔后堂。
而法隆寺的布局思路则和四天王寺有所不同,在回廊围合的院落内,金堂和佛塔未采用沿中轴线排列式,而是采用金堂在东、佛塔在西,这样一东一西的排布方式;金堂较矮、佛塔较高,这一一低一高的组合形成视觉上的落差,打破了严谨规制的均衡之感。
建筑平面布置
法隆寺内的金堂平面呈长条形,面阔五间,进深四间,而其上层面阔为四间偶数开间;中门面阔四间,进深三间,其正面同样为偶数开间。以上这种偶数开间的布置,较为少见,体现出建筑不拘一格的特点。
台基与柱基
飞鸟时代之前的日本建筑,即使是比较高等级的宫殿建筑都不会砌筑高台,而是掘地立柱,将建筑首层整体架空,建筑相应抬升。在引入中国建筑营造思想之后,日本开始在建筑底部砌筑高大台基。较为常规的一层台基,等级较高的建筑会超过一层,如法隆寺金堂和五重塔的台基都是两层,这样在建筑底部设置台基的营造方法不仅可以防潮,而且可以使得建筑显得雄伟高大。
另外,原始时期的日本建筑都将柱子埋入地下,如伊势内外宫的正殿至今仍然是采用掘地立柱的样式,这样的木柱生根方式有个比较大的弊端是柱底容易受潮,不利于结构安全。但是进入飞鸟时代后,日本的建筑收到中国建筑的深刻影响,都开始采用础石,再在此基础上立柱。上段提到的高大塔基已经基本隔绝地下的潮气,而承重柱又在础石上架设,这样更是让潮气几乎隔绝,使得木柱得以长久称重,保证了结构安全;这一改动对于日本古建筑来说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科技进步,法隆寺金堂木质结构柱经历了1300余年,仍然没有一根更换,始终发挥着建设之初的承载重任,可见这种建筑基础的革新举措功不可没。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日本建筑史精要》——关野贞
2.网络资料。
... The End ...
古建漫谈
一个醉心古建筑的小二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