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构架分析|金华天宁寺大殿
文摘
文化
2024-09-21 18:23
河南
本篇文章,我继续从具体单体实例出发,向大家分享中国古建筑的构架之美,体会古代匠人的智慧巧思。希望此类系列文章可以给大家打开一丝视角,也在自己学习提升的同时和大家共同精进。
第八座和大家分享的建筑是——金华天宁寺大殿(元代)
基本构造信息——单檐歇山顶;面阔及进深均三间
金华天宁寺,位于中国浙江省金华市城区东南隅的婺江之畔;据记载,天宁寺旧名为大藏院,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年-1015年),后遭受损毁并于元代延祐五年(公元1318年)重建;明正统年间对寺庙进行了大修并改名为天宁万寿寺;寺庙中原有山门、天王殿、石浮屠,大雄宝殿、大悲阁、古柏厅、和尚房和东西厢房等建筑,是一座相对完整的寺院;到了20世纪50年代,寺庙中还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阁等建筑,然而现仅存一座建于元代的大雄宝殿,其被通称为天宁寺大殿,其余建筑均被拆毁。1988年1月13日,天宁寺大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天宁寺大殿有些柱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部分梁栿和铺作也有800年的历史;根据梁栿下方的题记可以推测出,在元代重建天宁寺大殿时复用了一部分北宋和南宋时的遗构。
(梁下题记为“大元延祐五年岁在戊午六月庚申吉且重建恭祝”,可见大殿重建于元代,图片来自网络)(梁下题记为“今上皇帝圣躬万万岁福及文武官僚六军万姓者”,图片来自网络)天宁寺大殿整体特征——坐北朝南,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且两个方向尺寸都为12.72m,平面呈正方形,屋顶形制为单檐歇山顶式。大殿通身有16根立柱,包含檐柱12根,内柱4根;檐柱采用侧脚之法,其中正面平柱向里侧是柱高的1.6%,角柱向里侧是柱高的2%,上面侧角规律和正面一致。同时,檐柱亦做了生起处理,且柱上端卷杀。
补间铺作方面,在大殿正立面,当心间区域布置有三朵,次间有一朵;山面位置,当心间布置两朵作,前次间布置有两朵,后次间为一朵。补间铺作形式都为单杪双下昂六铺作形式,其中第一跳华栱偷心造,上承华头子;第二跳为下昂,上面设置瓜子栱和慢栱,以承托罗汉枋;第三跳为也为下昂,昂头布设令栱和撩檐枋。补间里转第一跳为华栱,为偷心造,上出靴楔承托上昂;里转昂尾均没有平行,其中上昂昂尾承托第一层下昂身的一半位置,同时第一层昂尾又承托在第二层下昂昂身的2/3处,接着第二层下昂的昂尾承托一斗三升斗栱,上部布设替木,压于屋面下平槫之下。此种里转上昂作为关键构造措施,起到杠杆作用的同时,可以节约大量材料,可谓巧思妙想,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也极为少见。柱头铺作方面,外檐同样为单杪双下昂六铺作形式,里转出一跳华栱,上承月梁,再在其上部施加两道真下昂,但并未使用补间的那种上昂构造。转角铺作方面,栌斗上跳出华栱承托华头子,上部为第二跳下昂,其上端布设鸳鸯交手瓜栱和鸳鸯交手慢栱,上部再施第三跳下昂,昂上铺设相互独立的令栱,因为尺度相对富余所以令栱未采用鸳鸯交手栱形式,在45°令栱上部再施由昂,昂头上布置宝瓶以承托老角梁。
大殿内部为彻上明造,梁架清晰可见。整体构架为八架椽屋,前三椽栿后乳栿通檐用四柱。值得注意的是,大殿内基本上所有梁栿都使用拼合的方式,根据木材天然的规格,以上下两根,或者是下面一根,亦或是上面两根的形式,用木梢贯穿卯合,且在端头做卷杀处理为月梁状。这种木材的拼接方式,可以不少材料规格的限制,同时可以节约材料,和上昂一样在中国古建筑遗存中并不多见。前后内柱间使用三椽栿一道,一侧贯入前内柱身,且出丁头栱承托;另一侧承托于后内柱柱顶,通过栌斗出一跳华栱承担;三椽栿上侧为平梁,平梁上皮设置蜀柱,蜀柱下侧做成鹰嘴状,蜀柱上侧施栌斗和横栱来承托脊槫,辅以人字形叉手固定;三椽栿下方设置一道顺栿串。前檐柱和前内柱间也使用月梁状三椽栿,其一侧承托于檐柱顶端,另一侧贯入内柱侧身;三椽栿上身设置蜀柱,其构造做法和平梁上端蜀柱类似,蜀柱上承乳栿一端,而乳栿另一端则插入内柱身,且出丁头栱承托;乳栿上再设一栌斗,出一跳华栱,承托劄牵;后侧檐柱与后侧内柱间尺度较小,先用乳栿连接两柱,上端设置蜀柱来承担劄牵,乳栿下方设置穿插枋加强柱间连接。总结来说,金华天宁寺大殿造型古朴,结构构架简练,结构传力路径清晰明确,且使用了现存古建筑中少见的上昂构造和梁栿木料拼接的措施,在节约材料的同时也能保证结构受力的合理,属元代南方古建筑遗存中的佳作。以上就是金华天宁寺大殿的主要构造特征分享,本篇就到这里,后续再见。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项隆元
2.网络资料。
... The End ...
古建漫谈
一个醉心古建筑的小二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