鸱吻,又称螭吻或鸱尾,是中国神话中龙的第九子(所谓龙生九子,包括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负屃、螭吻,其中的螭吻就排行老九)。
鸱吻是龙与鱼结合所生,因此也叫做鱼龙。鸱吻的身型类似于没有尾巴的四脚蛇,且是龙头鱼身;书中记载它常站立在高耸之处四处观望,同时喜欢吞火,可以喷水降雨,因此古人把做作为辟火的象征,在建筑的重点位置如殿角、殿脊等布置鸱吻,祈求龙子的庇护。
▲
(鸱吻想象图画,网络图片)
随着古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鸱吻慢慢变为中国古建筑中非常具有象征性的文化符号,构成中华文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山西南禅寺正脊两头的鸱吻装饰,网络图片)
虽然对鸱吻的定义基本一致,但在漫长的中国建筑历史中鸱吻也呈现出了不同的造型特点,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鸱吻特征,领略鸱吻的多样之美。
本篇先从先秦、两汉~五代、宋、金、辽、西夏这一时期出发来给大家进行分享。
先秦、两汉时期
先秦时代的建筑屋顶脊饰一般是鸟类造型,比如绍兴战国墓出土的伎乐铜屋,屋顶柱头就采用了大尾鸠造型。
▲
(绍兴战国墓出土的伎乐铜屋,屋顶形式为四角攒尖顶,在柱头安置了大尾鸠造型。网络图片)
到了汉代,高等级的建筑会在正脊两端使用饰物进行装点,由于汉朝社会有崇火尊凤尚赤的风气,所以建筑脊饰也深受当时文化的影响,早期多以凤和鸟的造型为主。
后来火灾的频发,让宏伟的殿宇灰飞烟灭,这给统治带来了很大的震动;有巫师献策说,凤凰是招火之物,应以鸱代之(“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厌火样”);慢慢地,出于祈祷庇佑房屋免受火灾焚毁的愿景,凤凰的脊饰造型自然而然的逐渐被鸱吻取代。
▲
(东汉4层彩绘通体陶仓楼,屋脊中间立有一朱雀造型,网络图片)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追求浪漫主义的时期,艺术风格上更倾向运用曲折的手法来展现自然的境界;反应到建筑风格上,此时期的建筑不再像早期建筑那样威严古朴,开始出现灵动的线条曲线之美,屋脊有了弧线造型,屋脊两端装饰有鸱吻造型的装饰件,但此时期的鸱吻造型还相对简易,没有过多的装饰纹样。
▲
(东晋陶屋,屋脊两端有鸱尾的造型,网络图片)
▲
(北齐壁画——门楼图,屋脊两端鸱尾造型,网络图片)
隋唐时期
到了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建筑发展的一段顶峰,此时期的鸱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了传承性和多样性。
隋代李静训墓石棺屋盖两端可以看出鸱吻已经做了鳍状处理;而唐太宗昭陵献殿鸱吻,鳍状纹路非常清晰,而且在其侧面刻画了鱼鳞状的造型,和隋代的造型非常接近,可以看出初唐的鸱吻实际上是对隋代的建筑特征进行了一定的继承和延续。
▲
(李静训墓石棺,网络图片)
▲
(唐太宗昭陵献殿鸱尾,该鸱尾整体上薄下厚,高约1.5米,弯弓高直,侧面还有鳞状造型,线条流畅,大气华贵,这也是现存最早的鸱尾实物形象,网络图片)
和初唐有所区别,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盛唐时期建筑的造型逐渐丰富,人们对于建筑的审美趣味也逐渐从朴素走向华贵;这一时期的鸱尾中开始融合了中国传统龙的元素;典型实例来自唐玄宗泰陵的鸱尾,其下部是龙吞脊,而上部则还是鸟身,有承前启后的过渡特性。
▲
(唐玄宗泰陵的鸱尾,网络图片)
五代、宋、金、辽、西夏时期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四分五裂的动荡时代,连年的战争导致百业凋敝,建筑的华丽程度也大不如以前;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时期鸱吻开始出现了龙鸟鱼合一的形式。
▲
(五代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黄釉鸱吻,这件黄釉邸吻已残,鱼身、鸟羽、凤尾、龙爪,底部刻云气纹,通体施黄釉,造型细腻。网络图片)
时间来到北宋,北宋终结了时代的乱局,重新恢复了社会正常的生产活动,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建筑艺术水平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迎来了又一个建筑发展的巅峰时期。
宋代的屋顶脊饰类型十分多样,艺术形态丰富。比如,在宋画中所见的脊饰已开始转变,出现了张开大口咬住屋脊的龙与螭,也被称为“龙吻”;在北宋名画《瑞鹤图》中作者对鸱吻做了非常细腻的表达,鸱吻的下部分设置小兽头,在头部增加了造型类似鱼头的元素,鸱吻张口夸张,欲把整个屋脊都吞入口中;同时,还可以看到在鸱吻的背部有一个黄色的金属组件,这称为为“抢铁”,主要是为防止鸟类栖息。此外,建于北宋、基本遵循《营造法式》的少林寺初祖庵大殿上的鸱吻已经演变成为“龙吻”,造型生动,龙角的样式非常清晰,极其逼真。
▲
(《瑞鹤图》中的鸱吻。网络图片)
▲
(初祖庵大殿屋脊的鸱吻)
与北宋同一时期的辽、金建筑,在建筑艺术表现形态上较为接近。
比如,建于金代的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其屋脊鸱吻总体高度达到4.5米,配色华丽,通体由八块琉璃件构成,其巨口獠牙,黑色眼球异常突出,龙头鱼尾;鸱吻整体造型张力十足,为建筑赋予了更强的威严雄厚之感。
▲
(金代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的鸱吻。网络图片)
建于辽代的独乐寺山门,其鸱吻高大概1.5米左右,尾部顶端远远挑出并向内卷,它被学界公认其为现存古建筑鸱吻之最早实例;梁思成等古建筑学先驱认为它是最接近唐代鸱吻样式的典型代表,极为珍贵,称其为“极可罕贵之物”;修复后的南禅寺大殿屋脊鸱吻基本是按照独乐寺山门的鸱吻仿制的。
▲
(辽代的独乐寺山门的鸱吻。网络图片)
▲
(山西南禅寺大殿鸱吻。网络图片)
建于金皇统六年(1146)的崇福寺弥陀殿,是现存辽金时期建筑的重要代表,其正脊两侧的琉璃鸱吻被鉴定为金代原物,而且保存基本完好;鸱吻通高3.5米左右,宽度也达到了3.2米;鸱吻结构组成可细分为红色内胆和外侧黄绿彩釉;鸱吻口部张开尺度较为夸张,而在其尾部则较为平缓,鸱吻上部刻塑成龙身,鳞片呈现凹凸不平以提高立体感。
▲
(崇福寺弥陀殿鸱吻。网络图片)
北宋的邻居西夏国,其建筑的典型鸱吻造型与隋、唐甚至更早时期的鸱吻风格比较相近。1974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出土的绿釉鸱吻,其尾部造型特点鲜明,具备明显的鱼尾状,翻卷上翘;此外其龙头位置眼球突出,颈鬃直立;其背部布设鱼鳍纹,尾部施鳞纹;整体造型奇异灵动。
▲
(宁夏银川西夏陵出土的绿釉鸱吻。网络图片)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网络资料。
... The End ...
古建漫谈
一个醉心古建筑的小二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