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构架分析|登封初祖庵大殿

文摘   文化   2024-11-08 17:27   河南  


本篇文章,我继续从具体单体实例出发,向大家分享中国古建筑的构架之美,体会古代匠人的智慧巧思。希望此类系列文章可以给大家打开一丝视角,也在自己学习提升的同时和大家共同精进。


十二座和大家分享的建筑是——登封初祖庵大殿(北宋


基本构造信息——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


重点构造特征总览——石柱规矩、大梁弯曲 | 双补间 | 精美石刻

初祖庵,笔者在前期文章有过分享(登封 | 初祖庵:补间斗栱),其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在著名的少林寺西北方大概两公里左右的五乳峰下,专门为纪念禅宗初祖达摩而建立的佛教庵堂。整个初祖庵占地大概有2600m2左右,其规模和内地其他寺庙体量来比偏小,东西宽度约为35m,南北长约为75m,寺庙方位为座西北、向东南。原初初祖庵建筑群包含山门、大殿、殿后二亭、千佛阁、配殿等,但由于自然原因和战乱,除了初祖庵大殿和后期清朝修建的东西两座小亭阁以外(东亭为圣公圣母亭,西亭为面壁亭),其他建筑已全部损毁,我们现在看到的初祖庵山门、千佛阁和一些附属建筑都是改革开放后80年代新建之物。


(初祖庵方位

(初祖庵山门

(初祖庵大殿正面


(初祖庵大殿北面

(1920年的初祖庵大殿,显得较为残破

《少林寺志》中关于初祖庵的记载,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初祖庵的创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但根据现存大殿西山墙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铭记“达摩旧庵湮废日久”,可推测出此庵在北宋以前就已存在。而根据现存大殿内石金柱的捐助题记“...奉佛男弟子刘善恭仅施此柱一条……大宋宣和七年佛成道日焚香书”,可断代大殿建造年代为北宋晚期的宣和七年(即公元1125年,距今已有899年),这使它成为河南省现存较为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虽经多次修缮,但其主要构件都还是北宋原物,仍保持北宋的建筑风貌,让人不禁感叹:饱经战乱、政治风波和自然灾害的河南地区,还能有北宋的建筑遗存留存至今,实属不易!


(初祖庵大殿山墙铭记

而更让这座建筑弥足珍贵的是,大殿建成年代仅比北宋《营造法式》成书时间晚了25年,而且它和北宋首都东京汴梁城距离仅100多公里,大殿的结构样式和装饰手法等和《营造法式》中的规定有众多相似之处,成为研究《营造法式》最为重要的建筑实列,可以说初祖庵大殿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具“法式”气质的古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10年8月1日,包含初祖庵等八处十一项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大殿面宽和进深均为三开间,平面接近方形,通面宽为11.14m,通进深为10.7m;大殿屋顶为单檐歇山造型,坡度相对较陡,前后撩檐枋中线水平中心距和屋顶举架高度比约为13.18;屋顶虽经过后期的更迭重修,但其山面博风、悬鱼、曲脊仍有宋代的风姿,而屋顶瓦件已基本更换殆尽,仅少量的兽面勾头和花边瓦件可能是宋代原物;在其当心间布设了板门,正面两次间布置直棂窗,侧面次间布置木板壁,其余区域都砌筑实墙;整体大殿坐落于1m多高的石砌台基之上;台基仅在正面出踏道,而此踏道中间置一列较宽的素面垂带条石,将石级分为左右,推测此类型踏道应该是明清时期”御路“的早期形式。


(初祖庵大殿,网络图片

(踏道,网络图片

下面详细给大家分享大殿结构构架的主要特点。

   石柱规矩、大梁弯曲         


大殿檐柱和内柱共十二根柱均用规矩的石材,露明石柱作八边形截面,藏在砌筑墙内的石柱作方形抹角。八边形柱径为48cm,当心间柱高是353cm,石柱高径比为7:1,到角柱位置生起7cm;而正侧面柱侧角都为9cm,相当于柱高的2.5%。

(大殿平面柱网,网络图片

(大殿檐柱尺度,网络图片

大殿内采用彻上明造,为了让出更多的佛像空间,后金柱向后移动了大概半架的距离,可看作为移柱造;而大殿内外柱高同高,这样可把大殿归类为殿堂式抬梁构架;部分柱并未在椽架中线,但三椽栿仍延伸到了下平槫中线下,这样的话可以省掉后侧的劄牵,同时后侧乳栿跨度仅占1.5个椽长,这就让大殿构架形成了前后乳栿对三椽栿通檐用四柱的特殊形制的六架椽屋。

(大殿移柱做法,网络图片

此外,大殿在前金柱之上又单独设置了短柱,一直伸至平梁下部,以此来搭接前槽乳栿、劄牵、三椽栿和平梁;后侧乳栿中部设置蜀柱,以承托三椽栿;整体构架使用了双重三椽栿,其中下层三椽栿和乳栿相互重合,两重三椽栿之间使用了氈笠(zhān lì)驼峰来垫托;关于侧向支撑,仅在脊槫区域采用叉手造进行构架稳固,其他槫木间并没有使用托脚加强联系与支撑,结构整体性有所欠缺;脊槫下部设置单材襻间,平梁上蜀柱间设置顺身串,上平槫下部的蜀柱间也设置了前后两条顺身串,金柱间设置内额和正心枋;同时,为了承托山面位置的出际,在丁栿上设置蜀柱,架设平梁和系头栿。

(大殿横剖图,网络图片

和石柱规矩形制不同的是,所有大梁都采用了天然未经加工的木料,弯曲随性,且断面较小,同时阑额尺寸也偏小,这与《营造法式》中的规定不符,推测可能是因为大殿建设时经费紧张的无奈之举。

(大殿内部构架,彻上明造,大梁自然弯曲

此外,大殿外檐阑额上未使用普拍枋,这种现象很具南方区域特征。在北方建筑中,普拍枋很早就出现(唐代砖塔就可以此种构件的运用),而在五代、北宋时期北方殿堂造建筑已经十分常见;但是南方建筑一直到明朝初年,普拍枋的运用仍较为少见;从这点能看出,初祖庵大殿在表象上更追求南方建筑的风貌。

(大殿阑额,网络图片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北宋;网络图片


  双铺作        


 大殿铺作主要分为三种,其规格相当于《营造法式》中的六等材,铺作主要布置于外檐,在正面前后当心间布置有双补间铺作,这一个现象尤为特殊。

早在晚唐五代时期,江南区域建筑就出现了双补间铺作,如前期文章提到的福州华林寺大殿和宁波保国寺大殿,到了宋代双补间铺作的形式在江南区域更加成熟。但是在北方,北宋之前的建筑出现双补间铺作的情况极为少见,真正开始流行双补间铺作的做法还要到金元时期;而作为北宋时期的遗构,初祖庵大殿在外檐使用了双补间铺作这种形制,这应该是深受《营造法式》中记载的关于江南营造技艺的启发和指导。

(福州华林寺大殿,北宋

(初祖庵大殿,北宋

(山西南禅寺大殿,唐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唐


接下来详细给大家分享各区域铺作特征。


外檐柱头铺作


外檐柱头铺作均为单杪单下昂五铺作形制,属重栱计心造,其中下昂为插昂造,昂头为琴面昂样式;铺作里转为单杪四铺作形制,属偷心造,上部承托头;在所有铺作组件中,除了㭼头属足材外,其他的组件都为单材;㭼头外沿区域为华头子,承托上部插昂,而里转则承托梁栿,尾部为蝉肚造型;内部梁架中的乳栿或者山面丁栿融入铺作后作为其耍头,且在令栱外侧区域耍头规格为单材、令栱内侧区域其高度逐渐升高,一直到壁内慢栱内侧变为正常梁栿高度;此外,柱头铺作均用圆形栌斗。


柱头铺作外侧

柱头铺作里转

耍头截面变化趋势

外檐补间铺作


外檐补间铺作为单杪单下昂五铺作形制,昂头为琴面昂样式,里转则为双杪五铺作形制,属重栱计心造;其中下昂昂尾挑托于下平槫之下,将铺作和梁架相连,以此来平衡铺作里外跳荷载,昂尾设一横栱和上下一斗,所谓尾挑一材两栔,昂尾下部承托于挑斡和靴楔;在昂尾横栱上侧设置替木;和柱头铺作不同,外檐补间铺作栌斗为讹角斗样式。


补间铺作外侧

补间铺作里转

补间铺作模型展示

转角铺作


转角铺作为单杪单下昂五铺作形制,属重栱计心造;在45度角方位出一缝角华栱,而里转出两跳角华栱;此外,外檐华栱和泥道栱出跳相列,下昂尾厚取平和你到慢栱相列,瓜子栱和小栱头出跳相列,慢栱和切几头出跳相列,令栱作鸳鸯交手栱样式;角华栱上部承托角昂和由昂,样式均为平出昂;角昂里转作第二跳华栱,而由昂里转为耍头,在里转跳头上布设异形横栱,以承托角梁端部。


(转角铺作外檐,黄色虚线表示构件相列

(转角铺作里转

内柱柱头铺作


内柱柱头布置铺作,从建筑横剖方向来看,前内柱柱头铺作外檐方向出单杪,以承托头;里转出双杪华栱,上部承托头和三椽栿。从建筑纵剖方向来看,前柱头外檐方向出一跳华栱以承托头;向内方向出两跳华栱以承托枋木。后内柱柱头铺作内外方向都出两跳华栱,上部承托枋木身及枋木出头。统一来看,内柱铺作都是偷心造,跳头未设横栱,而栌斗样式和外檐补间铺作一样,都作讹角状。


(前内柱柱头铺作

(后内柱柱头铺作

(前内柱柱头铺作实景


  精美石刻        


精美的石刻是初祖庵大殿又一非常重要的特征。外檐位置露明的八根正八边形石柱,上下都微有收分,且在柱头位置向内抹为斜面;这八根石柱除了和墙交接的地方以外,其余区域都作雕刻装饰;其中每面在四边都留出大概2.5cm的距离,在柱顶留出一段做出如意头装饰,而在下端留出一端卷草纹,用双线拦出,中间区域雕刻有枝条卷成式图形;枝条从下侧仰覆莲里向上盘旋,在卷曲的花叶之中点缀雕刻有化生童子、孔雀、飞凤、嫔伽、舞乐人等图案,而花卉则有牡丹花、宝相花、莲花、海石榴等图案。

柱柱头特写

柱柱底特写

化生童子石刻


柱舞乐人石刻

(檐柱飞凤石刻

(殿内柱力士石刻

总体来看,登封初祖庵大殿建成时间仅晚于《营造法式》25年,它是中国现存木构古建筑中和《营造法式》中的规定最为接近的一个殿堂类建筑遗存,也是研究北宋末年木结构建筑的重要参照标准;初祖庵大殿的样式做法表现出了众多南方建筑的技术特征(双补间、讹角斗、圆斗、琴面昂、昂尾靴楔、材之广厚比偏大、撩檐枋、无普拍枋等等南方特征),众多南方特征集于一身,初祖庵大殿算是北方早期建筑中的孤例;然而,大殿殿堂造抬梁式的构架又与南方建筑惯用的厅堂造并列式构架截然不同;可以说它是南方与北方技术交融的结合体,所谓“北构南相”,这也更加提升了初祖庵大殿的珍贵性和其历史价值。

以上就是登封初祖庵大殿主要构造特征分享,本篇就到这里,后续再见。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郭黛

2.《北构南相——初祖庵大殿现象探析》——张十庆

3.《少林初祖庵大殿研究综述》——张十庆

4.《少林初祖庵实测数据解读》——刘畅

5.《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项隆元

6.网络资料。

... The End ...


古建漫谈

一个醉心古建筑的小二郎


古建漫谈
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探讨和研究;若合作,请加v:stanstillreal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