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我在鲁高读书暨辍学后的那些日子(20)

文摘   2025-01-01 12:49   河南  

岁月回眸

第十九回

颜碑亭内藏诗韵 文庙旧址蕴古风

 文/安彦瑾

在鲁高母校的老校园内,有两处被岁月深情抚摸、被历史精心雕琢的建筑,它们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已荣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崇高宝座。这两处建筑,不仅承载着悠悠岁月的沧桑痕迹,更是学校发展变迁的忠实见证者,同时也凝聚着无数校友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

其中,那座世界独一无二的颜碑亭,静静矗立在校园的一角,仿佛一位智慧的老者,默默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亭内保存着颜真卿于大历七年(772 年),在其 63 岁时为好友——唐代著名诗人、军事家元结亲手撰写并书丹的墓碑悼文。元结,字次山,出生于河南鲁山县,他既是才华横溢的唐代文学家,又是英勇无畏的军事家,曾历任道州刺史,又拜左金吾卫将军兼御中丞,本管经略使,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篇章。

这座碑,又名《元次山碑》《容州都督元结碑》,全称《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并序》。碑文通篇气势如虹,纵横飞动,宛如一条奔腾的江河,滚滚向前,那一笔一划之间,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和情感,是一件难得的稀世书法珍品。每一个字都仿佛有了生命,在向后人诉说着颜真卿与元结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此碑原在河南鲁山县城北青岭元结墓前,孤独地守望着岁月的流转。然而,为了妥善保存这一稀世之宝,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 1614 年),时任县令以其远见卓识和对文化的敬畏之心,下令将此碑移至鲁山黉学,也就是如今鲁山一高的老校区校园内,并精心修建碑亭为其遮挡风雨。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 1707 年),又对其进行了重修,使得这座碑亭得以更加稳固地屹立于世。

颜碑亭通身由古青色方砖砌成,那颜色仿佛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深邃记忆。三面圆窗中,各镶嵌着一暗红色镂空花形窗棂,当阳光透过窗棂洒进亭内,那光影交织的图案,如梦如幻,仿佛在讲述着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小屋的顶别具一格,在不大的空间上,四条青檐缓缓隆起,宛如优雅的舞者伸展着手臂。顶上的瓦质鸟兽更是活灵活现,仿佛随时都可能振翅高飞,或是仰天长啸。而最上面高耸的屋顶装饰犹如精美的葫芦,充满了吉祥与美好的寓意。

据有关资料详细记载,此碑乃是由青石精心雕刻而成,可惜碑额有所缺失。碑身为长方体,高 1.9 米,宽 0.95 米,厚 0.28 米,右下角也已残缺。碑文四面环刻,故而也称四面碑,正背两面各 17 行,两侧 4 行,每行字数在 33 至 35 不等,全文共计 1383 字。这些字皆以 5.5 厘米见方的楷书书写而成,书体浑厚雄健,气势磅礴。颜真卿这位“楷圣”,以其非凡的笔力和深厚的情感,赋予了这些文字灵魂与力量。首行题:“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元君表墓铭并序”。它详尽地记述了元结的世系、生平事迹以及死葬年月,字里行间,多处流露出颜真卿对元结的深深敬慕之情。这珍贵的碑文,已被收入《颜鲁公论文集》,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目前,碑文大部分完好无损,然而碑体左下角部分却因元代的兵暴而残缺,缺失了 203 字,这无疑是历史留下的遗憾,但即便如此,也无法掩盖其光芒。

当我们站在这座颜碑亭前,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颜真卿和元结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我们能感受到颜真卿挥笔时的激情与豪迈,能体会到元结一生的波澜壮阔。这座颜碑亭,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也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善、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鲁高母校的骄傲,也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珍视它、保护它,让它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光芒。

当我刚刚踏入鲁山一高学习的时候,那座颜碑亭就已静静地矗立在校园中,它当时是平顶山市文物保护单位。那时的我年少懵懂,只觉得石碑上的碑文优美动人,然而对于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厚历史价值,却未能有如今这般深刻的认知。

那时,颜碑亭的门,总是大大敞开着。每当下课的闲暇时刻,我们这些充满好奇与活力的学生便会蜂拥而入。用手轻轻触摸着碑文,一笔一划地临摹,试图感受那古老文字所蕴含的韵味。不仅是我们,还有一些来自校外机关的人员,他们会拿着纸张,小心翼翼地拓印碑文。当时的我,看着他们专注而认真的模样,心中满是疑惑,不明白他们如此执着地拓印这些碑文究竟有何用处。

随着时光的缓缓流淌,我逐渐长大,知识与阅历不断增长,这才恍然惊觉,原来这个亭子里所保护的,竟是世间罕见的珍宝,且在全球范围内独此一份。因其独一无二的珍贵性,它后来被提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 年,鲁山县人民政府对其进行了重新修整,精心保留了原有的古建筑形式,在碑亭之外增设了栏栅。而在 2006 年,它更是被定为国家级保护文物。至此,颜碑亭的门不再如从前那般随意敞开,每天都紧紧锁着,一般人难以再进入其中,唯有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远远观望。

在鲁山一高老校区的校园里,还有另一处令人瞩目的存在——豫陕鄂军政大学旧址,也就是鲁山文庙。它已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深远的意义。

这里现存文庙大成殿和崇圣祠两座古建筑。据详尽的资料记载,大成殿始建于唐贞观四年(630 年),在宋代达到鼎盛。金代兴定壬午年间,大成殿经历了一次大修,最终定型,并新增了孔子携徒像。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大成殿,乃是金代仿宋的建筑风格,它静静屹立,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而崇圣祠则是清乾隆 57 年(1792 年)的建筑,面阔七间,庄重而典雅。

1948 年 1 月至 3 月,豫陕鄂军政大学在鲁山文庙应运而生,陈赓司令员亲自兼任校长。此后,刘伯承、贺龙、余秋里、刘华清等众多杰出将领先后担任学校的领导。这所学校历经多次更名,从豫陕鄂军政大学到中原军政大学,再到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西南军区军政大学、第二高级步兵学校,直至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豫陕鄂军政大学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前身,为国防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批重要人才,为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立下了汗马功劳。豫陕鄂军政大学旧址(鲁山文庙)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纪念意义以及珍贵的文物价值。

鲁山一高老校区的颜碑亭和文庙等建筑,先后被国家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我县在文物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迈出了意义非凡的新步伐。让千年鲁山那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这对于继承和发扬鲁山优秀的文化传统,进一步丰富鲁山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推动经济社会和文旅产业的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鲁山一高迁入新校区后,为了传承那段珍贵的历史文脉,丰富校园的文化底蕴,鲁山一高的领导极具远见卓识,邀请专家按照颜碑的尺寸,精心复制了一块颜碑,使其矗立在鲁山一高新校区的校园之中。这一举措,对于继承鲁山一高的历史文化,提升新校区的品味,无疑具有十分关键且重要的意义。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莘莘学子在现代的校园中,依然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古老文化的魅力与力量。

当我们漫步在鲁山一高的新校区,望着那复制的颜碑,仿佛能穿越时空,与曾经在老校区里的先辈们对话。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坚守、传承,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而我们,也应当肩负起这份责任,将这份珍贵的文化传承下去,让它在岁月的洗礼中,依然熠熠生辉。(待续)


仓颉文化视窗
立足仓颉故里鲁山,把她的风土人情推介给世界; 放眼多彩世界,把窗外的人文风俗介绍给桑梓鲁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