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我在鲁高读书暨辍学后的那些日子(23)

文摘   2025-01-04 15:07   河南  

岁月回眸

第二十二回

贫困曾阻求学路 苦难终铸奋起心

文/安彦瑾 

贫困,是一种沉重的悲哀,宛如阴霾,无人愿意让它笼罩自己的生活。然而,它却又如同一个不请自来的访客,或多或少地叩响过每个人的门扉。尤其是对于那些出身寒微的人来说,无论你对它如何厌恶,它都不会因为你的反感而停止对你生活的困扰。

我,便是从贫困中艰难走出的一员。我对贫困深恶痛绝,也从未想过要去歌颂它。但在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之后,我却从贫困中领悟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奋斗,如何在逆境中奋起。正因如此,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遭遇何种艰难险阻,我都能够从容应对,想尽办法去克服,去战胜。这,便是贫困赋予我的无价之宝。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愿以此段话与诸君共勉!

 

1981 年 5 月 4 日,“五四青年节”如期而至。鲁山一高团委组织全体团员前往露峰山与当地驻军联欢。然而,身为团员的我,却独自一人呆呆地坐在二(4)班的教室里,内心被无尽的愁绪所笼罩。

回想起自己是那样热爱学习,可如今却要离开相处了整整两年的老师和同学,再也无法踏入那充满书香的崇圣祠借阅图书,再也不能在颜碑亭里静静欣赏珍贵的碑文。一想到回到家乡那片贫瘠的黄土地,未来可能会像爷爷和父亲一样,一辈子在土地上辛勤耕耘,心中便涌起万千的不舍与辛酸。

我是农民的儿子,勤劳与善良的基因早已深深融入我的血液。我从不惧怕在土地上挥洒汗水,可内心深处却始终坚信,自己将来一定能够成就一番比当农民更为伟大的事业。所以,让我一辈子被困在这片土地上,实在是心有不甘,倍感委屈。

在离开鲁山一高的那一天,许多同学都赶来劝我不要回去,他们纷纷为我出谋划策,让我想办法继续上学,再努力拼搏一年,就能够去考大学,去追求更广阔的未来。然而,现实的残酷却无情地摆在眼前。当时的家里,一贫如洗,穷到向邻居借五角钱都借不到的地步。家里八口人,仅仅从生产队里分到三四百斤小麦。而我每周都需要将七八斤白面背到学校的食堂,以此换来一星期的粮票。

粮缺钱无的困窘局面,让父亲彻底失去了供我继续读书的底气。终于,在“五一”节期间的那个星期日上午,父亲无奈地对我说:“回来吧,家里已毫无办法!”这句话,犹如一声惊雷在我耳边炸响,震得我瞬间目瞪口呆,许久许久都没能缓过神来。

我望着父亲那充满无奈的眼神,环视着这个一贫如洗的家,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最终,我只得含着泪点头答应。以往回学校的时候,我总要背上一些粮食,而这次,却是两手空空,满心绝望地回到了学校。

得知我要辍学的消息后,同在一高就读的好友克非,执意要将自己腕上的手表卖掉,换成现金让我能够继续读完高三。可我清楚地知道,除了钱的问题,还有那毫无着落的一日三餐在等着我。贫困,就像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横在了我的求学之路上。

我背着自己的行囊,一步一步离开了学校,每一步都仿佛有千斤重。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在我的视线中渐渐模糊。我知道,这一离开,也许就再也回不来了。那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教室,那洒满阳光的操场,那承载着梦想的图书馆,都将成为我心中永远的回忆。

 

回到家乡,面对那片熟悉而又贫瘠的黄土地,我心中五味杂陈。每天跟着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汗水湿透了衣衫,泥土沾满了双脚。夜晚,躺在硬板床上,望着漆黑的屋顶,我常常在想,难道我的一生就这样了吗?不,我不甘心!

白天劳作时,我会在心里默默背诵曾经学过的知识;夜晚,在昏暗的油灯下,我会拿起旧课本,仔细地温习。我知道,知识是我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

白天的时光,大多是在责任田里帮父亲劳作度过。那时,土地已开始包产到户,一家老小的生计就系在这几亩薄田之上。炎炎烈日高悬,汗水湿透衣衫,可身体的疲惫远不及心灵的煎熬。

夜晚来临,暑热依旧肆虐。家里没有电,昏黄的煤油灯是唯一的光亮。我就那样呆坐在屋内,任凭蚊叮虫咬,忍受着高温的侵袭。在那微弱的灯光下,读书、写日记成了我排遣苦闷的方式。我把心中的愁苦、委屈,一股脑地倾诉给日记这位忠实的朋友。

有时,父母会规劝我早点休息,说免得熬夜浪费煤油。听到这话,一股无名火瞬间从心中陡然升腾起来。那一刻,我仿佛失去了理智,平时一向乖巧的我,像着了魔似的,接二连三地爆发。“人家做父母的,都愿意吃苦受累供给孩子上学,哪见过您这样的父母,上学不让上,回家看书还嫌费油……”那些伤人的话语,如炮弹般从我口中射出。

父亲被我的怒火烧得无地自容,泪水不受控制地顺着他那饱经风霜的脸颊流淌下来。“你父亲是个无用的人,没本事供你高中上毕业。不是不想供啊,而是实在供不起了呀,家里手无分文,粮囤就要见底儿,再上下去,一家人都要喝西北风啊!”父亲的哭诉,像一记重锤砸在我的心上。

看着父亲满脸的泪水,我突然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混蛋。我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被自我的欲望蒙蔽了双眼,完全没有站在全家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一刻,无尽的懊悔涌上心头,我急忙去安慰父母。“伯,娘,是我错了,我太不懂事。我以后会出去努力挣票子,等咱们家经济好转了,我再继续上学。”

从那以后,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不再将自己封闭在家里。当家务农活都干完的农闲时节,我就去距家三四里的碱场村,到当时的企业家罗新志的砖厂打工。

当时的我,由于营养不良,虽然已是十六七岁的小伙子,却瘦得像个瘦猴子,体重仅有百十来斤。在砖厂,实行的是三班倒,每个班八个小时。有时我得半夜两三点就得起身,步行三四里到砖厂去干活,一直干到中午十一点才能结束。

一班下来,能挣个两块七八,一个月算下来能有六七十元的收入。当砖坯把场地都堆满的时候,排窑里的砖也就烧成了。于是,好多临时工们就开始出砖,用架子车将红砖一车一车地拉出来,再整齐地垒砌在空闲的场地里。

出窑是包工,每顶砖两角钱,一班通常是两个人合伙,一个人根本顶不住,尤其是像我这样尚未成年的孩子。每天能出二三十顶,人均也就两三块钱。

看着那发到手的几十元钱,心中又燃起了无数的幻想。在当时看来,日值虽然微薄得不足挂齿,但仍比当时吃皇粮的公办老师月收入要高。

然而,当时我毕竟属于未成年,骨骼还远不如大人那般耐劳。十几天下来,累得手脖红肿疼痛难忍,吃饭时连端碗都觉得困难,只得把碗放在桌子上,然后嘴就着碗,用筷子艰难地往嘴里拨。

长时间在砖机旁辛苦劳作,以至于后来经常做梦。每次的梦境都是相同的,我总是在砖厂那嘈杂的环境中忙碌着。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

那些在砖厂的日子,虽然充满了艰辛和疲惫,但也让我懂得了生活的不易,明白了父母的苦衷。每一滴汗水,每一次疼痛,都成为了我成长路上的深刻印记,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去追寻那个更好的未来。(待续)


仓颉文化视窗
立足仓颉故里鲁山,把她的风土人情推介给世界; 放眼多彩世界,把窗外的人文风俗介绍给桑梓鲁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