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妙手送光明
文/闫京予
凭借着对眼科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卓越贡献,杨朝山先生不仅在省内声名远扬,在省外也备受赞誉。他不仅获得过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更是有幸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这份殊荣是对他多年来兢兢业业工作的高度认可。他是当之无愧的著名眼科专家,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大医精诚”,成为了众多从医者的楷模和榜样。
他平凡朴实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医者仁心。在长达五十六年的行医生涯中,杨朝山先生始终将工作视作神圣的事业,全身心投入,默默奉献。对待病人,他犹如对待亲人一般,耐心倾听每一位患者的诉求,用温暖的话语安抚他们的焦虑与不安。他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杨朝山先生一九四一年出生于鲁山半坡杨村贫苦家庭,兄妹七人,生活艰辛。一九六三年考入豫北医专,一九六六年分配到伏牛山腹地河南省红旗医院,扎根山区,服务三线建设和当地群众十八年,敬业奉献,勤奋钻研医术,仁心妙手,为数以万计的眼疾患者带来了光明。
一九七九年,杨朝山大夫被医院派到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学院眼科医院进修。一九九零年、一九九九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部眼科进修学习研学交流,并多次出席国际眼科学术会议。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一丝不苟,坚持科研,先后发表具有国际影响的论文60余篇,荣获省、市科技成果奖14项。主编《眼科医师进修手册》《眼科医鉴》等眼科专著五部。诊治病人四十多万人次,做眼科手术两万多例。
他师德高尚,言传身教,从长远处着眼,为家乡培养了一批眼科人才,带出一个优秀团队,其中有眼科专家闫宏、王文占、王慧芳、雷帅臣、赵胜利,付红义等,先后完成了眼球内细小异物定位取出术、原发性青光眼遗传规律、单疮性角膜炎免疫疗法等科研项目,攻克了多项眼科难题。
成功的背后,是他五十多年精益求精的行医生涯,是坚持不懈的科研探索,是年复一年孜孜不倦的辛勤耕耘,是日复一日无怨无悔的默默奉献。一位伟人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耄耋之年的杨朝山先生说:“我今天的一切都是党和祖国人民给予的,我所做的都是微不足道,还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
杨朝山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是行大医、积大德的优秀共产党员。他心怀苍生,造福百姓。行医是位好医生,从教是位好师长,做人是个大好人。他胸怀大志,脚踏实地,把治病救人的使命落实到每一天的平凡行动中。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携光明同行,却从来不肯接受病人感激的馈赠。
在蜿蜒的山路上,杨朝山大夫的身影坚定而执着。为了掌握眼科流行病的真实情况,他数十次翻山越岭。走进农村,那里的孩子们好奇又期待的眼神,让他深知责任重大。他踏入学校,认真为每一位学生检查眼睛。风雨兼程,从未停歇。他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土地,用心去感受每一双眼睛背后的故事。
十几篇调查报告,是他心血的凝聚。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案例,都是他为光明事业付出的见证。杨朝山大夫,用行动诠释着医者的担当,为我们点亮了眼科流行病防治的希望之光!
二零零三年,杨朝山大夫光荣退休,但他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却从未“退休”。退休后的杨大夫依然坚持上班义诊,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为患者排忧解难,传递着温暖与关爱。
不仅如此,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坚持读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在学习之余,他笔耕不辍,将自己的人生感悟、所见所闻,化为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字。最终,他写出了数十万字的散文著作,并由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了《致我所爱的人》。
杨大夫这种一心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以及对知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生命不息,奉献不止。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激励着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要心怀热忱,努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不断追求知识的积累与进步。(图片说明:第2、3幅为AI生成的图片) 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