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京予/福泉岁月:徐大姐的平凡人生

文摘   2024-12-20 20:25   河南  

福泉岁月:徐大姐的平凡人生

文/闫京予


在这个初冬,细雨如丝,似一层轻柔的纱幔,将贵州福泉山区温柔地笼罩。因雨雾的侵扰,工程不得不暂停施工,我闲庭信步,来到了厂区附近西山坡上的那四间平房前。


走进其中一间略显简陋的屋子,只见徐大姐正专心致志地侍弄着铁火炉。她先是动作轻巧地把苞米芯放入炉中,那姿态娴熟而自然,仿佛这简单的动作已重复过无数次。随后,她缓缓添柴,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如同在为一场盛大的演出缓缓拉开帷幕。渐渐地,炉火如同被唤醒的精灵,欢快地跳跃起来,温暖的火光映照着徐大姐那满是岁月痕迹却依旧慈祥的脸庞。

  

徐大姐中等个子,圆润的脸上,一大一小的眼睛眯成弯弯的月牙状,眼神中透着无尽的温和与安宁。她热情地招呼我坐下取暖,屋内一时烟气四溢。在这温暖而略显朦胧的氛围中,我不禁好奇地询问起她在福泉生活的过往。


时光回溯到七十年代,徐大姐从四川重庆江津辗转来到了福泉城郊的罗家洞大队,从此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生活的根。那时的她正值二十多岁的青春年华,身为妇女队长的她,在集体经济的浪潮中勇挑重担,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担当。


在那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徐大姐带领着思想相对保守的村民们,勇敢地迈出了学习科学种田的步伐。她精心推广杂交水稻,大胆试种棉花、花菜,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那些幼苗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茁壮成长,仿佛是对她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后来,在技术员的耐心指导下,徐大姐又尝试种植了两亩烟叶。为了生活能有所改善,为了让家中的孩子能够读书、过上温饱的日子,她不辞辛劳。常常偷偷地背着两包烟叶,先乘坐一路颠簸的大巴前往都匀,再转乘慢悠悠的绿皮火车奔赴柳州烟厂。那一路的奔波与疲惫,旁人难以想象,而支撑着她的,是对家庭那份深沉的爱与责任。

  

八十年代初,山村改革的春风吹过,分田到户的政策给徐大姐家带来了新的希望。她家的稻田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了让土地更加肥沃,她甚至到附近的学校和机关去偷粪,挑回来种菜。这份执着与勤劳,让她家的日子逐渐有了起色。


九十年代初,徐大姐种的杂交水稻产量逐年攀升。家中六口人,靠着四、五亩水田坡地,年收入从集体经济时期那微薄的几百元,实现了破茧成蝶般的增长,达到了三千元。那一刻,徐大姐脸上的笑容比春日里的暖阳还要灿烂,那是辛勤耕耘后收获的喜悦,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


改革开放的浪潮滚滚而来,徐大姐再次挺身而出,挑起了村里组长的重担。她毅然决定在山坡上开辟出一条通往山坡梯田的道路。为此,她不辞辛劳,多方筹备。在她的带领下,村民们齐心协力,挥汗如雨。终于,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出现在山坡之上,那是徐大姐智慧与毅力的结晶,也是村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


徐大姐虽然识字有限,但她总能以敏锐的感知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她独有的聪慧与果敢,接纳新事物。她积极探索科学种田的方法,大胆试种棉花、西瓜、花菜,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收获,让她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如今,岁月已在徐大姐的脸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她已步入古稀之年。两个儿子如展翅高飞的鸟儿,在外打工闯荡;女儿也已在罗家洞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她与李老汉守着这半山的宁静,日子平淡却不失温馨。尽管年岁已高,可她勤劳的双手从未停歇。养鸡、种梨、种药材、蔬菜,她精心打理着山坡上的小天地,让每一寸土地都充满生机。每至周日,她便会像赴一场盛大的约会般前往集市赶场,提前做好摩玉粉、红薯、夜寒苏等,起早走上十几里路,只为换些零钱,补贴家用。

  

徐大姐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中书写了不凡。她用勤劳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为家庭创造了幸福,为村庄带来了改变。她是福泉这片土地上无数默默奉献的劳动者的缩影,他们的故事,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这片土地的发展之路。

2024.12.09


作者简介:

    闫京予,笔名海南, 中国文化书院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学者,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专业会委员,创新工程师,国际职业经理人。2023 年出版《实用可拓学与方法论》专著。


仓颉文化视窗
立足仓颉故里鲁山,把她的风土人情推介给世界; 放眼多彩世界,把窗外的人文风俗介绍给桑梓鲁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