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虽去 琴声犹在 ——我与王培中老先生的一些往事(文/李永利)

文摘   2024-11-22 17:53   河南  

斯人虽去  琴声犹在




斯人虽去  琴声犹在 
——我与王培中老先生的一些往事
李永利

我与王培中老先生的长子怀昌兄是挚友,因此有幸结识其令尊大人,几次交流,了解了老先生的一些情况,并为其博学、清高、坦荡所折服。

先生几乎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我们都习惯尊称他为王老师。偶尔随同挚友看望他老人家时,都能聆听一次他侃侃而谈的教诲,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王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笔耕不辍,出版过多部文集。他老人家潜心教育,淡泊名利,生活简朴,清雅高卓,弟子众多,遍布全国多个行业。由此我想到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思想家,春秋末期的鲁山人的墨子。他弟子三千,创造发明,著书立说,名扬古今。王老师的思想与墨子的节用、兼爱、民无终贱思想极其相近。我也想到五四时期的教育家、诗人,也是鲁山人的徐玉诺先生。他一生从事教育和写作,贫而有志,为人淳厚,不畏权贵,特立独行。王老师与徐玉诺先生相似之处甚多。在人心浮躁、追逐名利、读书氛围越来越淡的当下,王老师在地方文化界、教育界仍颇具影响力,堪称大家,令人敬佩。

2015年初春,同挚友一起去他老家,见翻新祖宅大门两侧及门楣贴一副对联,上联是:老屋常已矣,凴先辈馀庥,仍當一院祥瑞;下联是:新宅建成也,赖近邻弼助,应是德义流风;横批:非宅唯邻。对联为行书,书法清秀,对仗工整,寓意明晰,意境谦和,有古人风范。询问邻居刘益先生,方知对联为王老师所作所书,可见其知识,可鉴其情怀,可窥其功力。

王老师在主持开发尧山风景区的时候,像明代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王阳明一样,边工作,边写作,随时随地给周边人们传授知识和新的思想。利用自己的博学,把历史传说、名人掌故、诗词书法与风景区的开发结合起来,以提高景区的文化价值,增强景区的知名度和景点的趣味性。记得又一次和王老师闲谈中,我提到了北宋诗人梅尧臣的 《鲁山山行》,感叹“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的高峻和清幽。王老师笑着说,准备把这首诗镌刻到景区崖壁上,为尧山风景区增添点文气和灵气。
两年前有幸拜读王老师的《燕居琐话》,读到其中一篇杂文《深思说话》。文章篇末王老师是这样谦虚地描述说话的“在我工作和生活的圈子里,我是不会说话的,在对象、环境的选择上也常出现差错,达不到预期效果。可是以上文字竟出自我的笔下,想来也真滑稽可笑也矣。”看到这儿,我想到多年前读过的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杂文《说话》,内容有“我是不会说话的,特别是不会说普通话,虽然普通话是普通人说的话,我就不说话,用笔把想说的话写出来。”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2020年第一波疫情封控刚刚放开,随同挚友一行四人,到王老师南书房看望他老人家。因是第一次到南书房,环顾室内,最奢侈的就是书架、书桌和藏书了。王老师笑容可掬,让座倒茶。从生活琐事说到王阳明的心学。我插话也想显示一下自己的学问,就说王阳明心学思想常说的几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王老师笑着纠正说,这不是王阳明的话,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张载的话。为掩盖尴尬,赶紧转移话题,就提议让王老师用二胡拉一首曲子,王老师欣然应允。他说是你提意的,你坐正位,由你点曲子。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搜肠刮肚只想到阿炳的三首曲子《满江红》、《听松》及最著名的《二泉映月》。王老师先拉了一段《满江红》中的一节,曲子欢快激昂,令人振奋;又拉了《听松》中的一节,仿佛身处松林深处,领略松涛的长青精神;最后拉了《二泉映月》,如泣如诉,荡气回肠。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记谱如此完整,手法如此娴熟,神情如此投入,我很受感染,不自觉地随着乐曲低声哼唱,陶醉在音乐的意境之中,曲终竟忘了鼓掌。告别王老师,到楼下我才想到没有用手机录下视频,尽管有些遗憾,心想还有下次呢,一定会记住。

人生无常,天意难测。想不到可恨的第三波疫情,竟无情地夺走了他老人家的生命。“听琴之人今还在,抚琴之人命归阴”“琴师回来都塔尔还会再响”。可琴师他走了,永远的走了。琴声犹在耳边,老人已经远去。“下一次”竟成了最后一次。悲夫!我们再也听不到老先生那悠扬的琴声、看不到他老人家那慈祥的面容了。作为晚辈,留给我的是无尽的回忆和深深的遗憾。

最后送王老师的时候,我看到祖宅大门上年的旧春联,又想到祖宅新建落成那年王老师所写的那副对联。物是人非,唏嘘不已。安葬王老师时也不知道老先生常拉的那把二胡是否陪他而去;如果没有,恐怕做梦也听不到他老人家的琴声了。     2024年11月

作者简介:李永利,男,1963年生,河南孟州人,退休前为河南省平禹铁路公司副总经理。)


仓颉文化视窗
立足仓颉故里鲁山,把她的风土人情推介给世界; 放眼多彩世界,把窗外的人文风俗介绍给桑梓鲁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