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荐读|《艺术体制论:从现代到后现代》

文摘   2024-10-30 11:38   山西  

XUE  SHU  JIANG

 NO.183

2024/10/30

好书新书,隔日一会!

获取更多新书推荐请关注“書將”。

关注

点赞

分享





艺术体制论:从现代到后现代






【作者】周计武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11月

【ISBN号】9787301355640


作者简介

About the Author



▶️作者:周计武

周计武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艺术史论与美学研究。在《文艺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艺术的祛魅与艺术理论的重构》《艺术终结的现代性反思》等著作6部。

内容梗概

Summary of Contents

艺术体制论是在跨学科视野中产生,并在中外艺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个前沿话题。它既是对现当代艺术危机的理论回应,也是对现当代艺术体制的反思与重构。
本书由现代性视域出发,从分析哲学、艺术社会学和文化研究三个方面梳理西方的艺术体制论,阐释艺术体制从现代向后现代的结构转型,厘清中国当代艺术体制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动因,并在此基础上“深描”中国当代先锋艺术的表意策略与艺术界的名利场逻辑。

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导 论 艺术体制的现代性逻辑 / 001
一、艺术体制 / 002
二、艺术体制的批判 / 006
三、艺术体制的文化逻辑 / 012


第一分 分析美学中的艺术体制论

第一章 丹托的艺术界理论 / 021
一、某物为何是艺术品?/ 021
二、命名、识别与阐释 / 025
三、共同体知识与博物馆的结 / 027
第二章 迪基的艺术体制论 / 032
一、艺术品的关系属性与类别意义 / 032
二、艺术品资格的“授予” / 036
三、艺术的框架 / 040
第三章 卡罗尔的叙事论 / 045
一、定义、辨别与解释 / 045
二、实践、传统与叙事 / 049
三、越美学 / 054


第二分 艺术社会学中的艺术体制论

第四章 豪泽尔的中介体制论 / 061
一、中介体制概念的提出 / 062
二、中介体制的构成 / 070
三、中介体制的功能 / 080
第五章 贝克尔的艺术界理论 / 088
一、艺术与集体活动 / 090
二、协商与惯例 / 094
三、艺术分配系统 / 098
四、艺术标签与艺术家的名声 / 104
第六章 布迪厄的艺术场理论 / 109
一、反思社会学:越二元对立 / 109
二、概念框架:资本、性、场 / 113
三、自主艺术场的生成:双重决裂 / 117
四、自主艺术场的逻辑:双重结构 / 122
第七章 克兰的报酬体系论与后市场制 / 127
一、:新赞助者的影响 / 127
二、画廊:从网络到寡头组织 / 136
三、风格的社会化形成 / 144


第三部分 艺术体制的结构转型

第八章 现代艺术观念的生产与消解 / 161
一、艺术家的传奇:使命体制与天才观念 / 161
二、形式的救赎:纯粹与对 / 166
三、趣味的区隔:艺术消费与文化资本 / 171
第九章 自主性艺术体制的转型 / 176
一、作为方法论的辩证批判 / 176
二、艺术体制的自主化 / 180
三、艺术体制的自我批判 / 185
四、先锋派概念的危机与论争 / 190
第十章 范式转型与后现代艺术体制 / 198
一、先锋派、后现代主义与先锋 / 199
二、艺术体制的后现代转型 / 204
三、表意实践模式的转变 / 210
第四分 中国当代先锋艺术体制
第十一章 当代先锋艺术体制的社会转型 / 221
一、当代文化生产场中的艺术场 / 222
二、当代先锋艺术的体制转型 / 226
三、当代先锋艺术社区的演变 / 231
四、当代先锋艺术真实的重构 / 237
第十二章 艺术社区的名利场逻辑 / 245
一、宋庄艺术社区的定位 / 245
二、先锋想象与空间表演 / 250
三、国际拼盘中的春卷 / 253
四、权力场中的名利场 / 258
第十三章 当代先锋艺术的形象生产 / 263
一、形象的还俗 / 263
二、新世相的裸呈 / 264
第十四章 当代先锋艺术的表征策略 / 271
一、传统符号的挪用:重构 / 272
二、政治符号的挪用:反讽 / 282
三、消费符号的挪用:模拟 / 290


结 论 艺术体制的结构转型及其当代意义 / 298
参考文献 / 302

精彩摘编

Highlights Compilation



艺术体制的结构转型及其当代意义

艺术体制论是在跨学科视野中产生,并在中外艺术理论与美学界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个前沿话题。它既是对现代艺术危机的理论回应,也是对现代艺术理论和美学范式的反思与修正。此书旨在结合艺术史论、美学和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在现代性语境中,把艺术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研究艺术作品和艺术观念的社会生产、传播和消费机制。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艺术体制论以自我反思的立场重新审视现代艺术的审美规范和生成机制,涉及“何谓艺术”“艺术何为”“艺术如何”等根本性问题, 有助于更好地把艺术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方法整合起来,借鉴分析哲学、艺术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等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阐释艺术性与社会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加深对艺术存在的形式、意义、功能、运作机制等本质规律的理解。
此书核心任务是以问题为导向,逐步厘清艺术体制论的现代性文化逻辑。一方面,在现代性历史语境中,阐释来自不同学科领域中的艺术体制论观念;另一方面,按照理想类型的研究范式,通过典型的个案分析,来阐释艺术体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形态运作机制。具体而言,除了导论与结论,此书中共用四个部分具体分析了艺术体制和艺术体制论的文化逻辑。导论部分,以艺术体制、艺术体制论、现代性三个关键词为核心,重点梳理了艺术体制的概念、艺术体制的结构转型和艺术体制论的现代性文化逻辑。
第一部分,分析美学中的艺术体制论。在后分析美学的视野中,本部分运用分析美学的方法,结合阿瑟·C. 丹托的艺术界理论、乔治·迪基的艺术体制论和诺埃尔·卡罗尔的历史叙事论,细致考察了艺术体制在艺术识别活动中是如何赋予一件艺术品以合法性资格的。这三种理论突破了以艺术品为中心的现代美学研究路径,把目光转向艺术实践和艺术的社会性,重点探讨了艺术的命名、识别、阐释以及艺术品的资格授予问题,推动了艺术研究从哲学分析向社会学研究的转向。
第二部分,艺术社会学中的艺术体制论。这部分旨在从社会系统的动态关系网络出发,结合豪泽尔的中介体制论、贝克尔的艺术界理论、布迪厄的艺术场理论和克兰的后市场体制论,来考察艺术生产、分配与消费的运作机制。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改变了本质论分析的思路,研究从个体转向集体和组织,从艺术品分析转向艺术界、艺术场的结构功能分析,从艺术形式与意义的探讨转向艺术生产与分配机制的辨析,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第三部分,艺术体制的结构转型。本部分重点分析了艺术观念和艺术体制从前现代、现代向后现代转型的历史演变轨迹。伴随艺术体制从前现代的庇护体制到现代的商业- 批评体制,再到后现代的后市场体制的结构转型,艺术的形式、观念、表意实践模式和艺术存在的生态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些变化植根于从“分化”到“去分化”的现代性文化逻辑之中。
第四部分,中国当代先锋艺术体制。本部分运用艺术体制论,在宏观把握中国当代艺术体制现代转型的基础上,微观分析了当代先锋艺术的运作机制、形象类型与表征策略。如果说西方现代艺术场服从一种“颠倒”的经济逻辑,艺术行动者或机构主动抵制商业化逻辑和世俗的成功,采用“以输为赢”的策略,争夺场中的有利位置和文化资本的话,那么,中国当代先锋艺术场则更多遵循了艺术场与经济场、政治场、社会场之间的结构同源性原则。其场内竞争者既通过对主流文化体制的质疑与批判积累了文化资本,也借助场外尤其是艺术市场中的经济资本,来争夺场内有利的空间位置。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在系统梳理西方艺术体制论的基础上,主要提出了以下创新性的论点。
第一,艺术体制是一种历史性的社会建构。它既是现代艺术实践的产物,也是现代艺术实践的条件。作为艺术实践的一种体制性框架,它既是公共运营的文化机构、职业化的组织,也是机构得以组织化运行的机制、惯例。
第二,艺术体制是一个现代性问题。西方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产生了许多被艺术界普遍接受的艺术信念,如天才、独创性、想象、美、崇高、纯粹、自主性、为艺术而艺术、韵味、趣味等。这些观念是艺术界共同体在现代性语境中集体协作的产物。
第三,现代艺术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范式转换,不仅意味着思想观念和表现方式的转向,而且意味着艺术资助、生产、流通和接受体制的结构转型。伴随艺术体制从庇护- 资助体制、商业- 批评体制向后市场体制的结构转型,无论是艺术界共同体的角色、中介机构的公共职能,还是社会资助制度以及艺术的批评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四,艺术体制论是建立在艺术体制批判之上的一种理论话语与方法。艺术体制是一个家族相似性的“星丛”概念。对艺术体制的批判,至少包含了三种研究路径:形而上的分析,如韦茨的开放概念论、丹托的艺术界理论、迪基的艺术体制论等;结构功能性分析,如豪泽尔的中介体制论、贝克尔的艺术界理论、克兰的报酬体系与后市场制阐释等;历史性分析,如卡罗尔的历史叙事论、比格尔的艺术体制论、布迪厄的艺术场生成论等。
第五,中国当代先锋艺术内生于社会心理结构的现代变迁之中,具有勇往直前的先锋性和交错共时的当代性:一方面,它以超前的视觉敏感性和激进的视觉表征策略,冲击、拆解、置换了传统的视觉范式;另一方面,它又以现代的眼光转化、重构传统视觉资源,实现了古今视觉语言的融合与创新。从主流与边缘的关系来看,当代先锋艺术在全球艺术场中长期处于空间与心理上的边缘位置,摇摆在各种文化体制与意识形态的夹缝之中:一方面,它积极地以另类准则冲击现行文化体制,拒绝秩序、可理解性与成功;另一方面,它又在艺术的世俗化和产业化过程中,不断自我重复既有的视觉风格,暗中迎合主流的艺术批评、展览与收藏体制。
西方的艺术体制论研究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美学研究的范式,对我们今日艺术理论的重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学理价值。其分析不是以具体的艺术品及其审美价值为中心,而是把艺术实践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其关注的焦点不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而是创造“作为偶像的创造者”的艺术界、艺术场。它告诉我们,对艺术的命名、识别与阐释,事关艺术合法性定义的话语权,是生产与再生产艺术集体信仰的赌注。不是艺术家创造了艺术品,而是艺术界或艺术场的集体行动者与机构创造了艺术品和艺术品的价值。当然,西方的艺术体制论在质疑、批判现代美学话语体系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理论的盲点或误区。比如,它过于强调艺术体制在艺术合法性定义中的角色或作用,忽视了单个作品的形式与审美价值,过于匆忙地把现代艺术、审美趣味的分类体系与等级化的社会阶级分层相对应,等等。当这些理论被挪用来分析我们的艺术界或艺术场时,我们不仅要对这些理论的盲点保持警惕,也要以批判的眼光,在翔实的史料分析的基础上,厘清中国艺术从传统、现代向当代结构转型的历史与文化逻辑。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中,艺术体制的现代结构转型依然是一项尚未完成的规划。因为自主性的艺术观念及其相关制度在我们的文化实践中曾未占据主导性的社会地位。主旋律艺术、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三足鼎立的格局仍然在支配着我们的艺术活动与审美实践。这造就了我们的当代艺术,使其在艺术观念、实践与制度上具有不同于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复杂性。不过,艺术体制的当代转型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发生着,推动了当代艺术界的观念转型与制度变革。这是一场由数字技术驱动的范式革命,是一种跨媒介、跨艺术、跨文化的艺术运动。它不是以一种艺术观念取代另一种艺术观念,也不是以一种艺术风格取代另一种艺术风格,而是“一系列观念、实践和制度的完整系统取代了另一种系统”。这次艺术系统的转型是全领域、全方位、全媒体的结构变革,必将对我们的艺术生态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注星标,永远不失联!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学术匠正式开通运营“書將”公众号。“書將”公号作为学术匠“新书荐读”栏目的补充,每天推荐1个书单+3本新书/好书,纯公益、不商业,有需要的学人敬请关注!
⭕️学术匠“新书荐读”栏目均为学术匠精选图书,欢迎各出版机构推荐高质量的哲社新书,荐书合作请文末扫码,或添加小编VX:XueShuJiang001。
⭕️学术开设了“学术、图书和投稿”交流社群,有乐意分享和交流相关信息资源的学人可以在文末扫码入群,纯公益、不商业,因此也谢绝一切商业机构或相关个人营销与传播,谢谢配合。

⭕️微信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不想错过“学术匠”的文章,请将我们设为"星标",这样每次最新文章才会第一时间推送到您的订阅列表里。方法:先点击页面左上角蓝色“学术匠”进入主页,再点主页右上角"...",然后选择"设为星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1.新书荐读|《怪异与阴森》

2024-10-28

2.新书荐读|《虚拟资本》

2024-10-26

3.新书荐读|《思想的假死》

2024-10-24

4.新书荐读|《现代的正当性》

2024-10-22

5.新书荐读|《科研写作完全指南:从习惯管理、论文结构、语言风格到修改发表》

2024-10-20

6.新书荐读|《什么是情感史》

2024-10-18

7.新书荐读|《学术人》

2024-10-16

8.新书荐读|《新媒体文化研究选读》

2024-10-13

9.新书荐读|《带一本书去读研:研究生学术写作效率管理与能力提升》

2024-10-09

10.新书荐读|《剑桥大学人类学十五讲:人类学理论的流派与风格》

2024-10-04

学术匠
有锋芒的思想,无广告的阵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