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好的学术素养一定具备较高的文献批判能力!

文摘   2024-11-03 11:35   美国  

  

 


学术匠

本文大约
6500字
阅读需要
13分钟


 

做学术一定要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也就是对文献论纲或阐述主题做了严谨的分析。这样,你才不会担心站在教授或学生面前赤裸裸地暴露自己的大脑。相反,你会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批判既是严谨的,也是无懈可击的。

 

  
初入学术门道的学生们常有这样的经历:
你在读一本关于某个主题的书,作者的论证似乎很有说服力。你发现自己一边读,一边赞许地点头。你心满意足,觉得总算解开了一个心头谜团。
但是,当你开始读下一本同主题的书时,满足感很快就消失了。这位作者对相同的现象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且可能与前一本书相矛盾的解释。后一个作者的说服力似乎不亚于前一个作者。
接着,你又读了第三本书,迷惑又加深了。哪一个作者的回答才是正确的?如果你不能判断谁是对的,那你怎么和同学或老师讨论这个文本呢?
这时学术文本的批判能力就尤为重要,准确地说,做好学术你还必须学会如何批判文本的能力。
对于这个过程,大多数学生要么觉得困惑,要么觉得煎熬。
困惑是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要求;煎熬是因为他们理解了要求,但不知道如何做到。
所以,这时候学术匠就发挥作用了,我们教你如何做到。
通常而言,教授评判你的思维能力的方式之一,就是看你做出的批判。这不是唯一的方式,也不是终极的方式,却是一种主要的方式,而且会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
你的批判反映了你的思维方式。有力的批判意味着头脑的逻辑性与分析性较强。批判甚至能暗示你的情绪状态,展现你的侧面人格。
简单说,当你交出书面或口头形式的批判时,你是在赤裸裸地彰显你的大脑。为了避免因为露丑而被捕,你需要知道两件事:
1.批判是什么,批判不是什么。
2.提出有力批判的基本方法。

批判是什么,批判不是什么

批判是对作者论证的分析,是严格深入地检验作者主张的完备性。
归根结底,论证要么站得住脚,要么站不住脚,要么一部分站得住,一部分站不住,最后一种情况更常见。
你的任务是判断著作或学术成果的优劣。
批判不是读书报告。
很多学生经常说要归纳作者写下的内容。比如,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站起来,基本上复述了一遍文本里讲的内容。
“作者先讲了这个,再讲了那个。然后说了另一件事,接着又说了些别的。”
其实,这是错误的!不要这样做,那是中学生干的事。
进了大学和研究生院,你必须学会对文本进行批判。学术匠马上带你了解批判的真意。
批判也不是抱怨。
假设一次课堂讨论的主题是施努尔德尔迈尔(Schnurdelmeyer)教授对维多利亚时代晚期文学中神经崩溃现象的开创性研究,如果一名学生在课上说出了下面任何一条评论,那么你就要知道,这是抱怨,不是批判:

写得太无聊了。

写得挺有意思。

字太小了。

他用了拉丁短语,我又不讲拉丁语。

他老是说“诸如此类”,真是太烦人了。

我看不懂。

我猜他是对的吧。
这是对文本的无谓观察,没有启发性。
顺便说一句,经常在课堂讨论里听学生说过上面的原话,类似的话还要比这多得多。上课时不要讲这种话。教授不在的时候,你可以跟朋友们去说,但不要让教授或同学觉得你不知道批判到底是什么。
 
不要做廉价的批判

你会发现一种特别有诱惑力的做法就是批判作者没有做什么,因为这样做简单。
例如,如果作者写的是肯尼亚的政治动乱,你会听到有的同学会批判作者没有讨论邻国坦桑尼亚、索马里或其他国家的动乱。如果作者分析了三趾树懒的交配习性,有的同学们会批判这位学者忽略了二趾树懒。这些都是廉价的批判。
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是有边界的,每一个作者都必须划定界限,因此你永远可以批判作者没有探索界限外的事物。
此类批判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是有益的,那就是作者因忽略了某些内容而极大地歪曲了我们的认识。
比方说,你在批评一部托马斯·爱迪生(ThomasEdison)的传记,作者没有讨论爱迪生的继母(我不是说爱迪生真的有继母,我是为了方便教学现编的)。如果爱迪生的继母反复要求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如果她为他提供了研究资金,那么作者的疏漏就相当严重了。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批评一名作者没有做某件事,那这件事必须是与理解主题相关的关键事项。
 
批判的策略

在进入我们将要一起批判的实际文本之前,我们要先带你宏观鸟瞰一下这个过程。在你每一次开始批判之前,你都要将下面讲的概念和方法牢记于心。
论证结构图
列出论证的基本要素有助于进行批判。
把问题、前提和结论(也就是论纲)写下来。把支持论证的关键证据也列出来,要用准确达意的简短句子,要质疑每一个假定是否合理。你能找到许多关于批判性思维、逻辑谬误和论证分析的书,这里就没必要赘述了。
下面是给出的概述,只是为了带你走上正确的思考方向。
你可以攻击一个论证的逻辑部分,也可以攻击它的实证部分。大体来说,你可以从三个主要的正面发起进攻:论纲、方法、信源
论纲:考察根据前提能否符合逻辑地得出结论。研究的结果会不会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结论是否言过其实?通常情况下是的。建议:如果有人用“开创性”“突破性”“革命性”来形容自己的作品,就要对其抱有怀疑。
方法:考察研究方法是否适合研究内容。若换一种方法,能否得出同样合理的其他解读?标准是否定得太高或太低、太宽或太窄了?
信源:信源是新还是旧?如果是新信源,它是真的促进了我们的认识,还是仅仅证实了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如果是旧信源,作者有没有采用能改变认知的新视角,有没有对旧记载提出新问题?学术研究应当推动我们对人、事或时代的认知。因此,要问一问文本是否达成了这样的目标。
如果你详细考察了作者的论纲,对其推理过程进行了严格的检验,那么你就能做出有力的批判。
如果你最后得出结论:作者是正确的,那也没关系——尽管发现论证漏洞总归是更有意义一些。
要记住,没有人能写出完美的书或文章。缺点总是有的,但常常被精心隐藏。但如果你一开始就怀着质疑的心态,假定自己能够找到缺点,那么你的批判很可能就会是严格缜密的。
 
实战演练

了解了批判的方法,实操解析一篇真实的学术文本,并对其进行批判很有必要。
首先迅速确定作者的论纲。按照我们的方法,抗击“书本僵尸”的第一步是停下来思考主副标题和其他所有的小标题,把它们看作是提示作者主旨的线索。
那么,我们来看约翰·米勒(JohnMueller)的一篇轰动性文章,题目是《大战过时论》。
如果你猜测作者的论纲是大战已经过时了,那我要说,你猜得真挺准!作者们为什么不能都这么直白呢?当然,他的论证很可能要更复杂一点,但标题大概已经点明了文章的关键。
那么,我们首先要确定论证的哪些要素呢?我们需要知道他说的“过时”是什么意思,还需要知道他说的“大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些战争被称为大战,有些被称为小战或中战呢?知道他的术语定义当然会有帮助,我们甚至也可以在知道定义之前琢磨一下他的论证主旨:大战真的过时了吗?他要如何加以证明?他在论证过程中会做出哪些假定?
请注意,除了标题以外,我们连文章的一个字都还没有读,但已经大致了解了作者的论纲,也对批判这篇文章需要做的事情有了一个总体认识。
要记住,批判是严格分析作者的论证,考察文章的优劣。略读文章时,我们需要牢记自己的目标。
作者的主要论断是大战已经过时了,而我们现在需要寻找论断中的薄弱环节。但是,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找呢?
我们要运用值得信赖的阅读方法,从全文的最后一段读起。我不会再逐句指导,是时候让你自己处理一整段文字了。现在,我要你仔细阅读下面这段话,思考它包含的假定。

于是,在某些方面,决斗与奴隶制已亡而战争尚在,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事实。但是,有迹象表明,战争也开始像决斗与奴隶制一样开始走向过时了,至少在发达国家是如此。与决斗和奴隶制一样,战争似乎并不是生活必需品它不是一个令人不快,却因人性或宏图而不得不为之的存在。人活着不需要战争,没有它反倒活得更好。战争可能是社会的弊病,但从一些重要的方面来看,它也是一种可以摆脱的社会伪饰。

每当你面对一个重要的段落,比如全书或全文的末尾段,你不仅要提取作者的论纲,还要提取论纲的前提假设。先自己试试看,然后再看我是怎么做的。
与往常一样,我并不宣称我的归纳完美无缺。如果你列出的点和我的不一样,那也没关系;但如果有重叠的点,那大概是一个好迹象,表明我们的路走对了。如果我们都挑出了某些点,那它们有很大可能是重要的。

前提1:战争是一种社会伪饰,不是人性的必然。
前提2:战争与其他已经不再流行的社会行为相似。
结论:大战正在消亡,因为它类似于决斗、奴隶制和其他某些过时的社会行为。

当然,你不能只读最后一段,你应该用非线性方法阅读全文,你要跳着读,浏览看上去重要的主旨句。
从这篇文章末尾段往上数两段,一个看上去重要的主旨句就出现了。这句话开始谈决斗和奴隶制了。既然作者似乎要将战争比作决斗和奴隶制,那这一段就很可能值得我们细读。你要一边读,一边用自己的话复述每句话,试着归纳核心观点。

决斗和奴隶制不再是现实存在的了,它们从人类经历中退场了,只有在书里还能读到。尽管它们并非不可能重现,但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默默无闻,它们没有表现出复兴的迹象。还有一些曾经在发达国家流行,甚至受到推崇的制度已经或正在消亡,因为到了某个时候,它们开始看起来令人反感、不道德或者不文明了,如逗熊游戏、随意处刑、无端虐待动物、烧死异端、吉姆·克劳法、家族仇杀、有意制造痛苦的公开死刑、小罪判死刑、鞭刑、公共场合吸烟……当然,战争与决斗、奴隶制不是一回事。与战争一样,决斗是一种解决纠纷的制度,但它只涉及“名誉”问题,不涉及实利。与战争一样,奴隶制曾经在人类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看似是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它可以逐步被各地废除。废除了奴隶制的国家不一定要担心其他国家怎么做,但想要停止战争的国家仍然必须担忧其他继续使用武力的国家。

上面这段话为作者的主张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它也支持了我们读完末段后得出的前提和结论。
不过,作者还阐释了另一个重要的观点。你注意到了吗?
在第三句,他写道:其他社会行为之所以过时,是“因为到了某个时候,它们开始看起来令人反感、不道德或者不文明了”。
你时刻应该留意这些句子,因为里面有关键词“因为”。你应该对因果论断保持警觉,而“因为”这个关键词正是表示因果论断的有用线索。让我们来复述下面这句话,并加以分析。

还有一些曾经在发达国家流行,甚至受到推崇的制度已经或正在消亡,因为到了某个时候,它们开始看起来令人反感、不道德或者不文明了。

我的复述:

有些做法已经或正在消亡,因为它们被认为是令人反感的。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来修正对作者论纲的概括:
结论:大战正在消亡,因为它被认为是令人反感的,就像决斗、奴隶制和其他某些过时的社会行为一样。
加入“令人反感的”这个方面之后,我们对论纲的表述就更精确了。

 

对逻辑提出质疑:批判实操

现在我们有两个任务:第一,检验前提是否合理;第二,考察从前提中能否符合逻辑地得出结论。这就是批判论纲的要义。

前提1:战争是一种社会伪饰,不是人性的必然。

米勒写道,战争是一种社会伪饰,是可以摆脱的。
按照我的解读,这意味着他认为战争的起因不是人性,而是社会建构的行为。
如果战争是社会建构的行为而不属于人性的“米勒之说”正确,那么他的战争过时论就可能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他错了——如果战争其实是人性的一部分,那么战争就不会过时,除非人性的这一面发生改变。
米勒似乎完全没有论证人性的改变,至少在最后一段(他应该在这里总结主要观点)里没有。
事实上,他的做法恰恰相反。他似乎要论证战争是由人类的社会行为造成的,而且这些行为一旦被认为过时了,便会消亡。
因此,第一个前提依赖的假定是:战争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人性固有之物。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前提,检验它的假定。

前提2:战争与其他已经不再流行的社会行为相似。

我们可以对这个前提的两个方面都提出质疑:战争与其他社会行为相似,以及那些其他社会行为消亡了。
米勒承认战争与决斗、奴隶制不完全一致,但他依然主张它们足够相似,从而暗示战争正在过时,正如已经过时的决斗和奴隶制一样。那么,这是真的吗?奴隶制已经消亡了吗?
我要知道这篇文章的确切发表时间。该文面世于1989年,之后发生了几件事,其中一件就是奴隶激增。随着全球性暴力团伙势力的增长,拐卖妇女儿童的现象在全世界抬头,大部分受害者被迫卖淫或从事家政劳动。甚至有人估算,当今世界的奴隶人数超过了非洲奴隶贸易高峰期的奴隶人数。
因此,我们可以说奴隶制根本没有消亡,只是改头换面了而已。
不过,我们也要为米勒说句话,奴隶制曾经是一种得到社会认可的社会制度,美国总统、社会精英、种植园主等有产阶级拥有大量奴隶被认为是完全体面的。
但今天,几乎没有人认为蓄奴体面,这也是奴隶贸易非法化和隐匿化的原因。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米勒的观点也不无道理。
现在,我们可以来考察他列出的曾经得到认可、如今据说已经消亡的社会行为,并逐个进行质疑,看它们能否站得住脚。
决斗?是啊,用手枪解决纠纷的人是不太多了。
咦,再细想一下,黑帮成员难道不是成天这么干吗?只不过不是隔着20步罢了。那公共场合吸烟呢?
我觉得他说得对,这在美国当然被视为不雅。
因此,我们必须扪心自问,米勒到底在论证什么?他是在说这些行为彻底消失了?还是在说它们在社会上不受欢迎,因此变得少见了?
回头看文本的话,似乎是后者。有一个关键的句子暗示了这一点:

还有一些曾经在发达国家流行,甚至受到推崇的制度已经或正在消亡,因为到了某个时候,它们开始看起来令人反感、不道德或者不文明了。

米勒列出的一部分做法已经或正在消亡,但也有一些并未消亡。
比如,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在有些国家或地区畸形秀甚至变得更流行了,这是有争议的。我们至少可以逐个质疑他列出的每一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开始动摇米勒论证的稳固性了。
我们接下来必须要问的是,行为消亡是不是因为它们令人反感(或被视为不道德、不文明)。
公共场合吸烟消亡是因为它令人反感,还是因为它被认为有害健康呢?或许兼而有之,但它一开始之所以令人反感,很可能是因为它被认为有害健康。
请记住,米勒似乎主张大战之所以正在消亡,是因为大战与其他曾经常见的社会行为一样,正在变得令人反感。
但是,如果他列举的其他社会行为其实并未消亡,或者不是因为令人反感而消亡,那么米勒的主张就变得摇摇欲坠了,这是你通过质疑假定的过程动摇了它。
既然我们发现了作者论纲中可能存在的一个弱点,那么另一个弱点也就昭然若揭了。要是战争与那些其他社会行为不够相似呢?要是战争有其独特性呢?
如果你能令人信服地证明战争与其他社会行为事实上有着足够大的差异,那么米勒的主张就不仅会动摇,而且会摇晃了。
此外,通过揭示假定,你发现了论纲的一个缺陷。一个假定是,战争与其他社会行为有足够的可比性。米勒做出的另一个假定是什么呢?
要记住他的核心主张:与其他某些社会行为一样,大战正在变得过时,因为大战正变得令人反感。
到目前为止,我们关注的是比较的部分。那令人反感的部分呢?要是令人反感不一定会导致事物消亡呢?战争有没有可能虽然令人反感,但还是会继续存在呢?也许还有其他因素的作用。也许引发战争的因素太多了,以至于尽管战争面目凶恶,但人类还是愿意进行战争,因为战争给某些人承诺了某些收益。
话说得再耸人听闻一点,要是有些人偏偏被战争的令人反感的一面所吸引呢?如果你能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论证,表明令人反感不足以让战争过时,那么米勒的整个论纲就不仅会动摇和摇晃了,它会被直接击垮。
我们来回顾一下刚刚做过的事。
首先,我们阅读并思考了文章的标题,将其视为提示作者论纲的线索。我们初步地表述了论纲——大战过时了。
接着在认真阅读最后一段后,我们对之前的表述进行了完善。
研读完了最后一段,我们拆解出基本前提与结论,并用相对简短的句子表达了出来。然后,我们列出了前提和结论的一些基础假定。只要把这些假定单独列在一张纸上,你就能发现论证逻辑的缺陷。
最后,我们逐个部分地考察了论纲:先检验战争与其他社会行为相似的前提,再考察战争会因为令人反感而消亡的命题。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揭露了作者论纲中可能存在的重大弱点。
我们刚刚讲述的批判过程应该适用于几乎任何学术文本。
按照这套流程阅读全文,你会提示自己重点关注与文本的主旨相关的重要句子,你发现重要假设和逻辑疑点的速度就会大大提升。
简单地说,你已经为做出有力的批判,也就是对作者论纲的严谨分析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当你站在教授、同学面前时,你不会担心赤裸裸地暴露自己的大脑。相反,你会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批判既是严谨的,也是无懈可击的。


精彩回顾

●批判不是抱怨。
●批判不是读书报告,不是对作者所写内容的复述。
●批判是严格分析作者的论纲,考察优劣。
●有力的批判只会在一种情况下讨论作者没有做什么:对一些内容的忽略会严重影响我们对主题的认识。

要想给出有力的批判,你需要:
●用一段话清晰地表述论纲。
●用简明的句子列举主要前提和结论。
●说明每个前提依据的主要假定。
●质问从前提中能否符合逻辑地得出结论。
尽管本文讲了学术文本的解析与批判,能帮助你养成在学术界取得成功所需的最基本的初步技能。不要指望自己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就能一下子掌握其中的方法。熟能生巧,所有的技能都是如此。
但是,熟练分析文本只是培养良好的学术素养的第一步,你还需要强大的批判阅读能力,以便开始自己的写作。现在,你必须专注于撰写结构合理、逻辑严密、结论完备的课程论文、研究报告以及最后的硕博论文了。

当然,好的论文或发言还需清晰而不失文采,这些都是有法可循的。下一期,学术匠将带领大家如何打磨发言和润色文字,敬请期待,感谢关注并星标学术匠。

⭕️本栏目是学术匠“走好学术路·观点”专栏。原文出自《带一本书去读研》,本文为了排版和传播需要,在尊重原文基础上,进行了一定量删减与修改,版权和解释权归原作者和原出版单位所有,学术匠仅作学术知识分享。
⭕️学术匠正式开通运营“書將”公众号。“書將”公号将作为学术匠“新书荐读”栏目的补充,每天推荐6本哲社新书,纯公益、不商业,有需要的学人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不想错过“学术匠”的文章,请将我们设为"星标",这样每次最新文章才会第一时间推送到您的订阅列表里。方法:先点击页面左上角蓝色“学术匠”进入主页,再点主页右上角"...",然后选择"设为星标"
⭕️“学术匠”开设了学术和图书交流社群,有乐意分享和获取电子书等学术资源的学人可以在文末扫码入群,纯公益、不商业,因此也谢绝一切商业机构或相关个人营销与传播,谢谢配合。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1.观点|很多“问题-对策”类研究是缺少问题意识且违背价值中立的!

2024-11-01

2.观点|“有层次”的研究才是好研究!

2024-10-03

3.方法|如何从原始资料中提炼出你的研究问题?

2024-09-06

4.观点|做人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做学术可以!

2024-08-29

5.方法|如何让“话题”转变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024-08-09

学术匠
有锋芒的思想,无广告的阵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