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铭 著
本书聚焦19世纪中期以来英法人类学的祭祀理论,分析、说明和评论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者解析祭祀的不同方式,审视这些既有方式的方法、内容及思想特征,帮助读者把握究竟应该如何追溯祭祀的源流,以及如何从实际生活情景下的祭祀实践和观念入手提出理论概念。
作者延续其近年来坚持的“广义人文关系”视角,评述与祭祀相关的重要理论,涉及的重要人类学家包括泰勒、史密斯、弗雷泽、莫斯、于贝尔、葛兰言、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里夫-布朗、埃文斯-普理查德、列维-斯特劳斯、基拉尔、韦尔南等。
陈少明 著
本书收录的十篇文章,是陈少明近十几年对“物”及其意义结构进行深入思考的成果,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心与物、道与器、经典世界与历史世界的关系,涉及对孔子“在陈绝粮”、王阳明“南镇观花”、“特修斯之船”等历史典故和哲学公案的全新讨论,以及对商周青铜器、王羲之《兰亭序》书帖等具体的“物”之精神内涵的发掘与阐释,体现了建构与西方形而上学截然不同的“道器形上学”的宝贵尝试。
韩昇 著
东亚世界首次形成于唐代,成功的原因不在于唐朝的军事强大,而在于其文化价值观获得普遍的认同,法律制度被各国自主移植,构成共同的文化基础。唐代形成东亚世界的成功经验在于开放和包容,在达成文化共识基础上的求同存异。在探索东亚未来的时候,深入研讨其过往的历史文化交融,颇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书所考察的古代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国家,存在着近千年的长期紧密关系,却也发展出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尤其经历了近代的剧变,从今日来看,虽然地理上相邻,但在文化上隔膜颇大,有必要加强彼此的文化交流,以增进相互的理解。
雷闻 著
中国古代的国家祭祀反映了一个时代对于天、地、鬼神的观念,是信仰系统中重要的一环。以往对历史上的国家祭祀问题,主要是围绕着皇帝所进行的郊庙祭祀活动展开研究,本书则将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信仰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贯通起来,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国家祭祀与地方祠祀、民间社会的互动关系。尤其在秦汉至宋朝祭祀发展的脉络中考察隋唐的情况,前瞻后顾,视野开阔,呈现了国家祭祀对于民间社会乃至普通民众的意义,以及这种意义得以体现的途径和方式。其研究所描述的历史画面,远较我们看到的单独详细考述国家礼制和单独研究佛、道与民间宗教的论著要丰富多彩,因而更加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由此我们看到,适应时代变化,唐朝国家为建立一个以儒家理论为基础,以皇权支配的人神关系新格局之不懈努力,国家祭祀怎样在唐宋时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开放性的整合意识形态的平台,一个建立思想秩序的工具。
郭宝昌身世奇特,经历坎坷。自幼被卖进同仁堂乐家的经历,最终成就了让他后来蜚声海内外的《大宅门》系列剧。但宅门里的兴衰恩怨并非他传奇经历的全部:他追寻自己身世的执着,他被时代车轮倾轧下狱劳改的坎坷,他对艺术和文化的痴迷和探索,他与梨园行的奇缘,他对第五代导演的扶持以及和他们的友谊,他被命运拨弄因而缺乏亲情的孤独……以及这样跌宕起伏的人生背后,对时代、对命运、对人性的复杂体味和审视,都被他用一支擅长讲故事的妙笔写在书里,也为读者写下了一个强韧的他和他所经历的复杂时代。
书中除集齐了郭宝昌尚未发表的遗作,还收入三篇他的至交好友写作的纪念文章,借亲朋的视角,让读者更多地了解郭宝昌过人的才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并在他辞世一周年之际,表达怀念和致敬之意。
李伯重 著
15世纪末至17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大潮出现和迅速发展的阶段,即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李伯重教授将这个时代的特征概括为“火枪与账簿”。火枪代表了军事革命导致的新型暴力,账簿则意味着对商业利益的积极追求。早期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东亚世界原有的秩序被打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在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未能抓住机遇,从而不得不再等上两个世纪,才又在新的国际环境中重新开始近代化的进程。
丁耘 著
本书从“生生”问题出发,经过对现象学转向的探讨,尝试两线作战:在西方哲学方面梳理和再释以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力量哲学传统(对“太一论”的充实);在中国哲学方面则解释和重构气论(对“道体学”的充实),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安顿主体性问题(心性问题),回应“心性与道体”之问。这一中西哲学的对照和融合,既能接续晚明以来的气论,也能回应肇始于中世纪晚期,尤其是黑格尔之后直到当前的西方哲学传统。作者认为,诉诸力量哲学传统,将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思想的古今之变,为中国思想尚未真正完成的现代转向打开一条不那么偏激的出路。
刘涛 著
这是一册介绍中国书法史的简明读本。作者刘涛既有史学眼光和史识积淀,又有长期的书法实践与教学经验,他以书体举纲,梳理流变,细述发展。将书法艺术的常识、汉字的演变、各种书体的书法特点、历代书法名迹、书法家等内容,串联成一册“大家小书”。文约义丰,说理清澈,图文相宜,诚谓“极简”。初版当年即获“中国好书”荣誉,深受读者好评。
本次推出修订版,在2014 年版本的基础上修订调整,作者自言,“力求简明、浅显、通畅”。
[美]查尔斯·西格尔 著 董波 刘嘉 李孟阳 译
在本书中,美国著名古典学家查尔斯·西格尔以结构主义人类学的进路全面分析索福克勒斯的所有现存剧作,探查索福克勒斯如何在悲剧中反映人类为了争取秩序和文明的生活,不断在社会和个人内部对野蛮、混乱、暴力等威胁进行抗争,极富创造力地重新阐释了索福克勒斯。西格尔不仅将索福克勒斯视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悲剧家,更对索福克勒斯有关人类境况的反思进行了整体性讨论,呈现出严肃的思想家索福克勒斯。
[日]岛泰三 著 董炳月 译
东京大学安田讲堂,静静伫立在东大本乡校区的核心位置,散发出独特的魅力。然而,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1969年,那里不仅是学术的殿堂,更是理想与现实激烈碰撞的战场。盘旋的直升机、喷射的高压水龙、弥漫的催泪气体……东大学子和日本警察进行的激烈攻防战,至今仍令人心有余悸。
20世纪60年代末的日本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弊端、医疗腐败、环境公害等诸多社会问题丛生。学生们为了反美反越战、反安保条约以及要求校园民主化等,发起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安田讲堂攻防战(即安田讲堂事件)为该运动的高潮。
《以命相搏的青春:东京大学安田讲堂,1968—1969》的作者岛泰三为当年的学生队长,他以稀缺的亲历者视角,写下自己的证言,展现了历史的另外一面。青年学子们不再是新闻报道中的模糊群像,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他们每一次以命相搏的抗争,都是对时代责任的勇敢担当。同时,本书通过丰富史料,深入剖析了历时一年多遍及日本全国的1968年学生运动的缘起、发展、高涨和退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揭示出这场运动对现代日本社会的深远影响。需特别指出的是,作者还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详细证词。它们填补了官方记录可能存在的空白,对丰富历史面相、补充相关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是一部有着严谨历史态度的独家回忆录。书中提出的关于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问题,在今天依然具有非凡的启示意义。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关心历史、关心社会的读者细细品读。
[德]尼采 著 钱春绮 译
本书讲述尼采本人化身的觉者“查拉图斯特拉”向世人传道的四组经历与教言,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也是西方哲学走向现代的里程碑;哲人思想的雄心与枢机,如“超人”“上帝死了”“价值重估”“权力意志”“永恒轮回”等,都在书中整体而正面地展示。同时,这部诗体散文有别于过去哲学的论述风格,以箴言的面貌呈现,当中既有哲意的激荡,也有婉美的抒情,俱是共赏的名篇,自19世纪问世起就被公认为极具思想性与批判力的瑰奇之作。
摩西与一神教
(附《米开朗基罗的摩西》)
修订译本
[奥]弗洛伊德 著 李展开 孙飞宇 译
本书初版译于上世纪80年代,此次再版对译文做了系统修订。另附《米开朗基罗的摩西》,该文与《摩西与一神教》一道,呈现弗洛伊德摩西研究的整体面貌,也是弗洛伊德理解欧洲文明的研究序列中最为华丽的篇章。
面对现代社会中的动荡与冲突,涂尔干对劳动分工扩张的社会现象、影响及其与道德秩序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深刻解释了分工形成的社会根源以及分工特有的社会功能,对现代社会的结构构建提出了新的愿景。在这部著作中,涂尔干既提出“社会团结”“道德密度”“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等一直为社会学界沿用的概念,也通过对“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环节社会”与“分化社会”的二元划分,探讨了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书中对重整社会秩序、重建社会团结的回应,与今日人类所面对的问题息息相关。
[美]伊恩·瓦特 著 李树春 译
伊恩·瓦特在本书中用文学社会学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细致分析了小说兴起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同时论述了其在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三位小说家作品中的具体体现。而通过对“现实主义”概念的拓展和重新定义,瓦特也将“小说的兴起”置于文学史发展的整体脉络之中,对小说的艺术和思想价值做出了新的界定。本书于1957年出版后,被公认为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也影响了雷蒙·威廉斯、霍布斯鲍姆等学者的社会—历史研究。
[英]F. R. 利维斯 著 袁伟 译
《伟大的传统》是利维斯小说批评的代表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通过分析乔治·艾略特、亨利·詹姆斯和约瑟夫·康拉德三位小说大家的作品和狄更斯的《艰难时世》,利维斯建构了英国小说的“伟大的传统”,并将伦理感受力和道德关怀视为评判文学经典的重要标准。本书不仅在小说批评领域确立了一种“正确的差别得当的意识”,为西方高校英文系的教授和学生提供了一份极具权威性的小说阅读清单,同时也为日后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提供了范式和方向,在英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梁归智 著
梁归智教授延续红楼探佚学的思路,以“悟证”为基础,聚焦于《红楼梦》世界里,几百个地位低、出场少的丫嬛、小厮、仆人、管家、亲友们,这些红楼小人物或皴染生活之丰满,或显示结构之神妙,或暗含某种哲理,或衬托主要角色之多姿多彩,又或构成某种“影射”,串起《红楼梦》这部不朽的巨著。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本书是明式家具专家伍嘉恩女士三十余年收藏、研究的沉淀之作,从其经手过眼的无数家具中“精中选精”,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明式家具实例,全方位图片呈现,并以精要文字,解析家具结构造法与质料,联系明代生活背景及制造历史。书中更包括不少作者亲历的或有趣、或辗转、或高潮迭起、或情谊深厚的收藏故事。
ISBN:9787108078872 定价:39.00元
没有人能否认罗兰·巴特在20世纪法国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他拥有文学批评家、文化研究家、符号学家、作家、教师等多个头衔。其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承前启后,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思想还涉及文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广告、戏剧等众多人文领域。时至今日,“先锋性”“颠覆传统”等词仍然可以作为巴特的标签。这些注定了要真正理解巴特并不容易。
本书不仅图文并茂地简要梳理了巴特的核心观点与著作,更将其个人生平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的巴特形象。作者还探讨了巴特与索绪尔、萨特、德里达等思想家的关联,并在书末提供了巴特主要著作的信息及进阶阅读建议。
聂沁丹 译
这是关于马基雅维利这位至关重要的意大利哲学家和《君主论》作者的图画通识读本。
马基雅维利是背叛和机会主义的流行代名词。他关于治国的经典著作《君主论》出版于近五百年前,至今仍有争议,因为它作为权力的实用指南,具有惊人的坦率性。它是一本独裁者的操作手册,是一种“目的决定手段”的愤世嫉俗的哲学,还是对成功政府的复杂和微妙的分析?
马基雅维利是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忠实仆人,他反对美第奇家族的专制主义,招致酷刑和流放。但是,他后来却选择最臭名昭著的暴君切萨雷·博尔贾作为理想君主的模型。《马基雅维利》追溯了这位矛盾的现实主义者多姿多彩的生活,他清醒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成为第一位真正的现代政治学家,同时,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也是后现代公民社会辩论的核心。本书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创造性动荡带入文本,并就欧洲政治史上这位关键人物向读者呈现了一幅可信的画卷。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编著
本书内容来自《中国电视报》的《总台人物》栏目,于总台成立6周年之际,集合30位总台人物的专访稿件成书,由中国广电总台慎海雄台长作序,与读者和观众分享这些总台人6年来的付出和成长。虽然来自不同岗位,但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专业和热诚为观众带来卓越体验,共同构筑总台精神。
受访人物既包括康辉、龙洋、尼格买提、任鲁豫等知名主持人;也有操刀过《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探索·发现》《中国书法大会》《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和“总台春晚”等文化艺术节目的资深制作人;有为《人世间》《觉醒年代》《狂飙》等热播大剧保驾护航的责任编辑;还有千里奔袭,到巴以冲突地区亲历火线的总台战地记者。
在这本书里,我们有机会一窥紧张而精彩的媒体一线工作,看游刃有余的资深媒体人是如何耐住寂寞、一鸣惊人,又是如何在自媒体和竖屏当道的时代大潮中找到转型的秘籍。我们也可以跟随战地记者穿越硝烟,见证辽远世界和残酷真相;抑或是在国际舞台聆听犀利、勇敢、包容的中国声音。
子然 沙漠 著
本书是一次心灵的邀约,作者巧妙地运用叙事手法,构建了一个由李不才的迷茫探索、张不慧的智慧启迪以及我的深刻反思交织而成的叙事框架。通过三位主角之间生动而深刻的对话与各自独特的人生故事,读者仿佛被引领进入了一场关于幸福本质的寻宝之旅。
《治愈力:从幸福原点出发》不仅是一次对幸福与心理健康的深刻探讨,更是一次心灵的觉醒之旅。它鼓励每个人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内心,探索属于自己的幸福之道,让生命在理解与成长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西]J.J. 阿玛斯·马塞洛 著 侯健 译
很少有作家如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般享有极度勤奋的美名。对他而言,写作成了一种癖好,因而能不断写出佳作,成为西班牙语文坛最多产的作家之一。此外,他还是西语文坛最具国际知名度、被研究得最多的作家之一。
首师大文学院教授侯会,将30多年的研究心得、一线教学经验、给孩子写书的初心融为一炉,著成给青少年的古典文学名著(以下简称名著)读本。除了“四大名著”,更是将“考试常客”《儒林外史》列入,并为“五大名著”;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助力中小学生真正读完、读懂、读透“五大名著”,帮家长把“语文老师的老师”请回家。
独创“三重读法”,用导读、速读、精读帮孩子实现阅读能力升级,既激发孩子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也能完成新课标“整本读”的目标,轻松应对考试。
李超宇 著
“组织”作为一个古老的词汇在近现代中国被赋予新的意涵,在政党政治、社会革命、经济建设等重大议题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1943年,毛泽东在劳动英雄大会上发表的《组织起来》讲话,为农业生产领域的组织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并预示着合作化运动的展开。在1940—19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劳动英雄转化为“组织者”,经由“典型示范”“思想教育”和“动员结构”将群众组织到互助组或合作社中来,并带领群众完成集体生产与集体分配等任务。在这一运动中,文艺生产发挥自身的优势,参与到对群众的组织和动员工作中来,并书写和再现了“组织起来”的完整过程,而农业合作化运动也反过来推动着文艺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群众文艺创作和文娱活动的繁荣。合作化运动在文艺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本书写作的主要线索,书稿既有鲜明的文学性,也融汇了社会史与政治史,揭示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文艺与政党政治、大众生活之间相互生产和促进的历史关联性,深化了对相关历史时期文艺实践的认知。
⭕️微信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不想错过“学术匠”的文章,请将我们设为"星标",这样每次最新文章才会第一时间推送到您的订阅列表里。方法:先点击页面左上角蓝色“学术匠”进入主页,再点主页右上角"...",然后选择"设为星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2024-11-04
2024-11-01
2024-10-28
2024-10-22
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