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史哲艺”11月新书发布(21本)

文摘   2024-11-04 12:36   美国  


北大社 文史哲艺·新书

2024 / 11

1



中国古代文体学史

第一卷 · 先秦两汉文体学史

吴承学、李冠兰  著


先秦两汉是中国文体学发展的滥觞期,孕育着中国文体学的基因,对后世文体理论、文体批评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对这一时期文体学史的深入考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卷通过梳理先秦两汉文体学发生、发展的内部动因,形态特征及演变规律,深入发掘这些因素与相关的外部背景的互动关系,如礼乐文化、政治制度、经史目录之学等,对先秦两汉文体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而全面的勾勒。本卷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在继承古典文体学研究范式基础上,“考之以制度,证之以实物”,对早期文体观念的研究不局限于传世文献,还十分重视收集与运用出土文献,考证文体的实物形态,并与传世文献进行充分对比、互相释证,以期以实证的方法充分地还原在层累的思想观念体系中隐藏的文体观念;另一方面,引入经学、文献学、文字学等研究方法,以期准确、客观、全面地把握早期文体学的独有特点。


2



中国古代文体学史

第二卷 · 魏晋南北朝文体学史

胡大雷  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体学,比秦汉时期有了重大发展。自曹魏时代拉开文体批评模式的帷幕,文体学论述日渐成熟、完善。本卷主要论述魏晋南北朝时风与文体学的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作家批评与文体学,作家写作与文体学,总集编纂与文体分类,文章“原出五经”说与文体比较,文体谱系的建立,刘勰《文心雕龙》如何成为文体学的集大成者,玄学、小说、翻译、佛经、道教文体论,文体学上的文笔之辨、文风与“文无常体”,风格论与文体论的互动。由此勾勒出魏晋南北朝文体学的三大发展趋势:从具体的文体论述到文体学意识的强化,建立谱系的热情,文章体裁与文章风格体制的互动。


3



中国古代文体学史

第三卷 · 唐宋元文体学史

朱迎平、蒋旅佳  著


唐宋元时期,“辨体”进入文体学核心概念的范畴,文体分类辨析继续深化发展,文体类分形成新态势,文体类聚形成新格局。文学风格研讨从多个角度,用各种形式展开深入探索,“以时论体”“以人论体”“以派论体”成为风格研讨的重要范式。文体研究体式多有创新,文体学专著体式门类众多,各专类文体学分途发展,并逐渐构建起相应的文体谱系。唐宋元文体学在科举文体崛起、骈散交融、雅俗并兴的背景下,实现了古代文体学的创新转型,并为明清及近代文体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4



中国古代文体学史

第四卷 · 明清文体学史

何诗海  著


明清是传统学术与文学集大成的时代,历史上产生的一切重要文体形式,几乎都在这个时期出现过复兴和繁荣局面。这种文备众体的创作实绩,为文体学研究提供了丰富、具体的实践基础,使这个时期文体学的学术视野、研究深度和学术创获不断超越前人。作为中国古代古体学发展的结穴阶段,明清学人在文体形态、文体分类、文体批评及文体学史研究等方面,都表现出集大成与新开拓并举的特色。本卷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探讨明清文体学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明代辨体批评的特色和成就、明清总集编纂与文体学发展、明清文体批评体式的创新、明清文体学重大论争、明清文体学史料发掘及研究等。


5



中国古代文体学史

第五卷 · 晚清民国文体学史

常恒畅、刘春现  著


晚清民国,新旧交替,中西交融,中国文体学发展进入转型期。本卷主要从内部演变与外部互动两个视角梳理晚清民国文体学的发展情况及演变规律。既考察这一时期文体形态、文体观念与文体理论的转型新变,又探究晚清民国文体学与近代修辞学、西方文学思潮、新兴媒介等的互动关系。在全面呈现晚清民国文体学发展面貌的过程中,注重理解与省思中国本土学术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彰显中国文体学的特色、风格与气派。


6



卞之琳集外诗文辑存

陈越、解志熙  编校


卞之琳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和学者,他一生写作态度严谨、惜墨如金,他晚年指导编辑的《卞之琳文集》亦去取甚严、留存有限,加之一些文本长期散佚在报刊上,所以《卞之琳文集》三册只结集百万余言,散落集外的诗文以及书札等为数不少。本书搜集了《卞之琳文集》之外的诗文书札及《卞之琳译文集》未收的译诗等百余万言,并做了严格的校勘、整理,使之成为卞之琳文学遗产的重要补充,其出版当为爱好卞之琳的读者和研究者所乐见,进而推动对卞之琳的研究。


7



小说的读法

程光炜  著


作为一个和中国当代文学共同成长起来的学者,程光炜的文学解读向来有他独到的角度和力度、细腻与宏观。对四十年来的新时期小说,他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他的精神成长与这些小说所呈现的时代思想走向一直血肉交织,难分难离。本书通过对新时期重要的小说文本进行细读,重新清理了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像,同时这也是作者对自我的知识及思想经验的一次回望、反省、探察,从中可以看出一个“50后”学者的知识架构,以及他通过文学与这个世界的“深情互见”。本书收录了十八篇小说细读文章,作者以切近的、近乎崭新的视野,再次分析了《白狗秋千架》 《哦,香雪》 《人生》《动物凶猛》 《尘埃落定》 《妻妾成群》 《繁花》等经典小说文本,拭去时光的尘埃,每一篇分析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学和现实。


8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吴宗国  主编


本书为北京大学著名历史学家吴宗国教授主编的,由中国古代史各方向专家集体写作的一本官僚政治制度通史,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监察机制、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等进行了简明扼要而又全面的论述。

书中从官僚政治制度的起源开始,一直写到帝国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间上涵盖了从秦汉到明清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时期。宋元以前部分没有作全面的铺叙,而是根据各个时期的特点,重点探讨一些问题。明清时期文献材料更加丰富,对当时的官僚政治体制和运作机制做了比较全面细致的描述。


9



抗战胜利后北平地区学生运动行为研究(1945—1949)

刘一皋  著


学生运动乃是中国近代史之重要特征,也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对历史发展的惯性冲击力相对较强。本书首次尝试以学生集体行为的视角研究学生运动,强调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突出对具体的、实在的行动进行分析。本书讨论了学生运动存在的多种面向,诸如运动主题、对象、口号、要求的变换,理性与非理性现象,暴力的使用及特点,参与者意愿的复杂性,以及运动中的“搭便车”情况等,展现了学生作为中国近代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即使是学生运动发育的成熟阶段,也仍然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


10



现当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

对城乡关系的新探索

王元周、刘一皋、吴飞  等 著


本书是从城乡关系的角度来理解现当代中国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探索性著作。现当代中国的城乡关系,曾经历了城乡二元结构由形成、发展、固化,再到逐渐松解的过程,因此城乡关系也就成为理解现当代中国历史的一把重要钥匙。本书从具体的个案出发,就认识与理想、物资与流通、制度与身份、文艺与礼仪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城乡关系演变背后思想认识、目标追求与现实条件之间的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及城乡关系对整个现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1



全球的全球史

世界各地的研究与实践

Global History, Globally: Research and Practice around the World

[美] 斯文·贝克特(Sven Beckert)、

[德] 多米尼克·萨克森迈尔(Dominic Sachsenmaier)编

梁跃天  译

范驰宇  校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史的兴起成为历史学科中最引人注目的发展之一,给我们所熟知的19世纪以来的历史书写的惯常逻辑带来了挑战。本书以来自世界各大洲的一流学者的全球对话为基础,介绍全球史的发展历程、方法、主题及争论。讨论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关注全球史在东亚、西欧、非洲、拉丁美洲及美国的实践,指出全球史转向并非一种全球均质的变化;第二部分关注全球史书写中的重要主题,介绍全球史方法给传统劳工史、经济史、移民史和思想史诸领域带来的转型;第三部分考察发展中的全球史面临的具体问题和挑战。作为一项重新思考历史学家的工作及其方法的合作事业,本书力图使读者获得关于全球史领域全面的、全球性的了解,同时为促进全球对话和思想交流做出贡献。


12



“零度”日本

陷入“关系性贫困”的年轻一代

王钦  著


本书介绍并分析了当代日本社会中一系列边缘性、非主流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如“JK散步”、女仆咖啡店、“神待少女”、虚拟主播等。透过这些现象,作者试图揭示当代日本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零度”,探索重新想象未来的基本条件。全书一方面细致剖析了诸多微观细节,借此解剖日本社会不可忽视的“肌理”,另一方面与日本当代亚文化的有关理论论述展开对话,这些分析不仅可以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当代日本,也可以为读者了解当代中国、了解我们自身的日常生活提供一个重要的参照。


13



自然哲学体系初稿

Erster Entwurf eines Systems der Naturphilosophie

[德] 谢林(F. W. J. Schelling)著

施林青  译


《自然哲学体系初稿》(1799)是谢林早期自然哲学的成熟版本。谢林从作为无条件者的自然出发,创新性地使用动态原子论模型来解释无机物质,又将物质的起源归入普遍的宇宙有机体的历史中,明确了自然哲学中有机自然的优越性地位。在广泛追踪同时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理学和解剖学成果之后,谢林以“可激发性”为有机体的核心概念,对“有机体”和“生命”的本原进行了更为体系性的建构,以对抗布朗主义者对有机活动的片面理解。最终,谢林将无机自然与有机自然的统一关系收束在他标志性的潜能阶次学说之中。

本书的体系性体现在,一方面,谢林指出自然哲学的最高任务是追问二重性与异质性的原因,确保自然哲学的本原性追求;另一方面,从原初统一和二重性的辩证出发,谢林完成了对化学过程和动态过程的建构,提供了先天动态阶序的完整图示。在自然哲学的这一成熟形态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早期哲学对本原活动的坚持,也可以看到下一阶段的同一性哲学对体系性哲学的探索。


14



符号学讲义

赵毅衡  著


该书是赵毅衡老师在四川大学上课多年的讲义精炼而成。

符号学是研究意义活动的学说。符号是所有意义活动(表达、传送、解释)都必须要用的方式,没有不使用符号的意义,也没有不表达意义的符号。文化是一个社会相关意义活动的集合,不仅人的意义活动靠符号,生物界和人工智能的活动也靠符号。在当今时代,文化变迁加速,社会的符号活动空前活跃,符号学的研究因此显得特别重要。符号学的一些一般性规律,就成为人文社科活动及成果的公分母。本书是赵毅衡教授半个世纪以来教学内容的结晶,用平易的方式,以大量的小到具体生活,大到整个文化为例,通俗易懂地讲清楚符号学原理。


15



中国文艺现代性通论

王一川  等 著


本书是一部由文学和艺术门类专家组成的联合团队的协力攻关之作,以10 章规模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文学、网络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美术、设计、艺术美学的现代性问题作了贯通性分析,在中国文艺现代性领域展现出跨院系、跨门类和跨学科汇通的学术可能性。本书着力呈现中国文艺现代性在各艺术门类中的特定景致,同时就其在各艺术门类间的共通性作了阐述,力求揭示中国式文艺现代性的独特道路和品格。本书可以成为读者通向文学艺术现代性景观的向导。


16



挂画

现代中国艺术展示与传播空间的诞生

王子琪  著


本书从20世纪上半叶中国权力空间转型入手,分别考察了三种性质的空间及其不同转换过程。第一,艺术交易空间。琉璃厂从南纸店、缙绅局聚集的文化街市,向挂笔单的画店聚集的艺术市场转变,汇聚时贤画家,通过艺术交易推动了中国艺术的转型与发展。第二,艺术博物馆空间。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从皇家宫殿向博物馆空间转变,通过公开展览和出版,将封闭集中的古代宫廷艺术收藏向社会扩散。第三,艺术展览空间。中山公园(社稷坛)从祭祀场所向大众文化休闲空间转变,通过社团成绩展、国际交流展等数量众多、内容多样的艺术展览,为不同群体提供了艺术交流的平台。三个空间在时代背景下各具开创性、独特性、代表性。本书借助各机构的内部档案、民国报纸杂志、书信日记、回忆录等,以丰富翔实的史料,艺术社会学的分析视角,向读者生动地展现了现代中国艺术社会的诞生过程。


17



怀素书法研究

丁向阳  著


草书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因为草书完全打破方块字形体的制约,以草法的点画、符号、连属和变化万千的笔墨技法,尽情地通过草书物化形态表达创作者的心灵情感。世间无物非草书,这是其他篆、隶、楷、行诸书体所不具备的特性。在中国书法史上,怀素与张旭齐名,并称“颠张狂素”,两人把中国草书推向了历史性最高峰。有唐1200多年以来,鲜有与之比肩者。

怀素书法表情达性、技艺超绝。一是其大草纵放奔逸,小草疏练淡远。二是其传世作品较多,如《自叙帖》《圣母帖》《草书千字文》《律公帖》《苦笋帖》《论书帖》《食鱼帖》等,都可以称为书中绝品。

《怀素书法研究》的内容及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作者在书中提出《自叙帖》为真迹的观点,分析了《自叙帖》第一纸前六行与后十四纸为两人分别书写,且第一纸补写时有遗字,这大概是历史上未曾有人提出的重要观点,从而考证认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自叙帖》为怀素真迹。

第二,本书指出了怀素书法“三极论”,即怀素并非只有大草《自叙帖》、小草《草书千字文》两个高峰,大草《自叙帖》、大小草《圣母帖》、小草《草书千字文》展现的三个峰极才是怀素的书法艺术全貌。

第三,本书还提出一些新的书法理论概念,比如,“草书行法”——草书布行方法,怀素“云朵线”结体法,“草书多字连属方法”,“草书八法”等。


18



电视艺术学

(第2版)

欧阳宏生  主编


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主要对电视艺术学作了详细的介绍,具体内容包括电视艺术的发展、电视艺术的特征、电视艺术的功能、电视艺术的分类、电视艺术的观众、电视艺术的环境、电视艺术的文学特性、电视艺术创作的主体意识、电视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电视艺术批评等,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结合个案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电视艺术的精髓,在同类教科书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此次修订,增补了最近的电视艺术案例和研究成果,力图使内容更为完善。


19



云裳华服衣生活

夏燕靖  著


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衣冠古国乃称“华夏”,上下五千年文明,便有上下五千年衣装华服。服饰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发展各有侧重。《云裳华服衣生活》选取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的服饰为切入点,结合大量历代典籍史料、考古研究成果和服饰文物图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从先秦直到近代中国服饰艺术发展的历史。不仅如此,本书也关注古人的审美,关注古人的生活,通过服饰透视中华服饰文化发展的轨迹。


20



设计美学概论

(第3版)

徐恒醇  著


本教材由作者于天津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多年本科教学的基础上加以扩展而成。此书从设计与艺术的异同切入,说明两者的区别和特质,既体现设计学科的特点,又涵盖美学学科的基本内容,强调设计美学的社会文化性、功利性和专业性,研究方法涉及哲学、美学、符号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市场营销学等领域,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设计美学的产生、发展和审美原则。作为一本教材,其行文简洁、举例精当,既适应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又体现学术内涵的系统性和逻辑关联,实用性与理论性兼备。


21



艺术欣赏教程

(高职高专第2版)

杨辛、谢孟  主编


本书是经典教材《艺术欣赏教程》的高职高专版,为适应高职高专的艺术教育,在原书基础上进行了精简凝练。

全书由各艺术门类的著名学者、资深专家联袂撰写,包含对建筑、绘画、雕塑、工艺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摄影、电影、电视十二个艺术门类的欣赏,囊括了古往今来几乎所有艺术门类发生、发展的历程和彰显于世的重要成就,以亲切浅近的叙述和灵活多样的方式系统解读名家名作,引导读者从了解诸艺术门类的语言特点入手去逐步掌握基本的欣赏方法,并于欣赏的“再创造”中获得身心的愉悦。

⭕️学术匠正式开通运营“書將”公众号。“書將”公号作为学术匠“新书荐读”栏目的补充,每天推荐1个书单+3本新书/好书,纯公益、不商业,有需要的学人敬请关注!
⭕️学术匠“新书荐读”栏目均为学术匠精选图书,欢迎各出版机构推荐高质量的哲社新书,荐书合作请文末扫码,或添加小编VX:XueShuJiang001。
⭕️学术开设了“学术、图书和投稿”交流社群,有乐意分享和交流相关信息资源的学人可以在文末扫码入群,纯公益、不商业,因此也谢绝一切商业机构或相关个人营销与传播,谢谢配合。

⭕️微信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不想错过“学术匠”的文章,请将我们设为"星标",这样每次最新文章才会第一时间推送到您的订阅列表里。方法:先点击页面左上角蓝色“学术匠”进入主页,再点主页右上角"...",然后选择"设为星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书单|索·恩全新译著联合书单11月荐(26本)

2024-11-01

书单|27家出版社,27本优质新书!

2024-10-28

书单|上海交大师生的这份宝藏书单你值得阅读!

2024-10-22

书单|游戏研究必读书目

2024-10-14

书单|媒介域联盟与你一起“见媒介、见思想、见未来”!

2024-10-01

学术匠
有锋芒的思想,无广告的阵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