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舒涵,鞍山市第八中学2025届学生,热爱语文,喜欢阅读与写作,乐于在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中汲取灵感。敢于质疑,同时注重实践,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希望在语文学习上可以越走越远,创作出越来越优秀的作品。目前已在《语文报》《作文与考试》《新课程报》《金考卷》等报刊发表作品十几篇。
一下所有作品均已发表或获奖,转载请注明作者。
以阅己而越己,当悦己臻化境
鞍山市第八中学 温舒涵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天地之大,人生之广,走完,很简单,走得精彩,凤毛麟角。在这场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以己为友,在不断探索自身的同时向外延展,越己而悦己。此三者,我以为,当从阅己始,臻于越己,以之悦己。
阅己意为反思自身,是一种向内的洞察,洞察明了之后,前进的方向才会更加明确,才会有超越自己的力量。越己意为超越自身,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表现,是在洞察己身后做出的自我完善和蜕变。敢于超越才能在人生之途中悦纳自己。悦己意为愉悦自己,是一种由外向内生发而出的一种反应,它可以是落尽千帆的淡然,也可以是吟啸徐行的乐观,亦可以理解为在人生路途上寻壑经丘的快然自足。
阅己为始,人生肇始,亦为弓矢,一发破的。阅己需要我们对自身有着真正清晰的认识,从而为越己做好铺垫。它需要的不是所谓的反思,不是古代帝王所谓的“大赦天下”以彰仁义般的自省,它需要的是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是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的自我剖析,是巴金在《随想录》中的自我控诉。阅己之所以为三阶段的开始,是因为它在我们的人生中起到一个指点迷津的作用。只有回答好了“我是谁”这个充满哲学意味的问题,对于之后的“我在哪”以及“我该怎么做”才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承以越己,人生葳蕤,更当勇毅,所向披靡。越己需要我们有一种敢于打破自身的决心和勇气,这也是阅己的下一阶段。我们不可能一味回味,一味沉湎,一味探寻自身,正如终日之思终不如须臾之所学。好胜心和胜负欲是人之常情,因而我们抽刀挥剑,战来路坎坷,平一方波折。但是凤凰浴火才能重生,人也只有打破自己,自断筋脉,淬炼真正的灵魂,才能将自己整体上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基于“阅己”所产生的清晰认识,越己就成了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区别就在于有人在痛与火之中涅槃,有人则化为灰烬随风而散,变成浮世中的尘埃。
更当悦己,人生灿然,悦纳自我,彧彧花繁。悦己需要我们有一种对周身命运的大彻大悟。悦己或许可以理解为愉悦,以片刻的放松和欢愉作为人生的调剂,但正如米兰昆德拉所写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人生于世,注定是负重前行,注定缠绕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牵绊,注定要做两难的抉择和取舍。此时,阅己和越己只能帮助我们去更好的应对,却无法让我们在生活以痛吻我之时微笑着报之以歌。或许有人生来便能真正的吟啸徐行于大风大浪,有人劳碌一生也无法真正负重而歌。于浮生中悦己,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但不能强求。
但凡事都讲求平衡,一味阅己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一味越己容易走上吹毛求疵的歧途,一味悦己容易变成娱乐至死的享乐主义。今之青年作为世中人躬身入局,自应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为者为之,可求者求之。
放眼如今的社会,或许有人连阅己都嫌费时。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浪潮之下,我们需要在心底保有如木心在《从前慢》里描写的慢节奏,阅己越己而悦己。面对天地之逆旅,百代之过客,我们生于斯,行于斯,追求着乐夫天命复奚疑,不断地完善己身以臻于至善。
【点评】
文章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全文围绕“成长之旅,需阅己,更需越己,还当悦己”展开论述,厘清了“阅己,越己,悦己”三者的内在逻辑,突出“阅己”最重要,是“越己”与“悦己”的开始。文章以三个层次迤逦行文,“阅己为始,人生肇始,亦为弓矢,一发破的。”“承以越己,人生葳蕤,更当勇毅,所向披靡。”“更当悦己,人生灿然,悦纳自我,彧彧花繁。”形式上严整有致,句式工稳,内容上逐层递进,不断深入。多层次多角度对主题展开详实的论述,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同时,作文材料丰沛,金玉满堂。酌古斟今,贯通中西,旁征博引。论述详实,辟文入情,严谨有致。同时,道理论据汪洋恣肆,名言诗文的引用使语言精致,运斤成风。整句、短句交错纵横,句式灵活,文脉畅达,修辞高妙,说理透辟。
以同感之源,正虚假之偏
鞍山市第八中学 温舒涵
“哪李贵了?”一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语气,加上一连串自认为天经地义的质问,李佳琪成了网友的众矢之的。这背后,虚假同感偏差脱不了干系。然而,如何避免自己因此而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呢?这就需要我们探寻同感之源,以正虚假之偏。
知其然才好知其所以然。虚假同感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通俗点说,就是世界上有一种刺骨之寒,叫你妈觉得你冷,世界上还有一种饥肠辘辘叫你妈觉得你饿,此二者是虚假同感偏差在生活中最常见的反映,也是最生动的解释。
知其然不是目的。知其所以然,上可承其本质,下可寻其措施。
为什么会存在虚假同感偏差?首先,至少要有“感”的来源。人只对于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人或事物存在强烈的认可和信仰,并对其他人对此的态度相当在意,正可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庄周认为“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他将自己对自由的渴望迁移到了鱼身上,自由自在是快乐的所以鱼一定是快乐的。但实际上鱼是怎么想的古今一概不得而知,这就产生了虚假同感偏差以及著名的濠梁之辩。由此观之,个人之感不可或缺。
为什么会存在虚假同感偏差?其次,还应有"感"的动力。试想一下当你妈觉得你冷或你妈觉得你饿时,大多数情况下是否都以你向你妈妥协而告终。对我们的爱和生活经验令她们对于自己的判断坚信不移,于是在这个命名为爱的虚假同感偏差里,这份爱仿佛染上了佛的光辉,过于圣洁以致无福消受。这光辉的另一个名字叫作偏执,也是虚假同感偏差的动力。它使人们所坚信的事物至高无上到了一定程度,让人们相信自己杜撰出的普适性和合理性,希望甚至是强迫他人对此同样表示认同。由此观之,偏执是同感的动力。
知源所在之后要浚其泉源。虚假同感其实并不一定是坏事,适度而为之,会使我们的方向更为明确,但过度而为之,就会使我们成为项羽,高呼"时不利兮"而在人生的乌江边自刎身亡。当今社会,如何避免虚假同感偏差的危害显得至关重要。我们不否定你的自信与信仰,只是这应该留意程度和方式。相比于屈原自投汨罗江,大隐隐于朝就似乎好的多。同是追求高洁的品质,为何因庸人自扰乱自己方寸,因世之浊毁吾之清又是否真的值得?信仰坚定且积极,方式适度且合理,不强迫自己普渡众生,也不强迫他人感同身受,虚假同感偏差才有其效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也莫强加于人。独乐乐未必不如众乐乐,以同感之源,正虚假之偏,众乐乐才是真正的普天同庆,而不是独裁之下众人的强颜欢笑。
(得分:56分)
求同存异,认而后知
温舒涵
早在千百年前,程朱理学就提出了“致知在格物”,提倡通过认知世间的事物来获得良知。然而,受格物的主体和对象的影响,所致之知也或同或异。因此,我们应求同存异,认而后知。
认知是一种意识活动。顾名思义,“认知”包括认识和感知两个步骤,即个体在认识客观世界信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工所得的过程和结果,也是人区别于其它生物一个显著的特点。“当第一只古猿开始抬头仰望星空,就离人类解开宇宙奥秘的时候不远了。”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全面还是片面,认知都使事物在其本身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发散和升华,为自然的世界蒙上了一层名为“个人”的色彩。正因如此,人们产生认知的过程和结果才各有千秋。
究其根本,认知的结果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格局、立场甚至所处背景都不尽相同。刘禅究竟是大智若愚还是胸无点墨,王安石变法究竟是有为之举还是无用之功,西欧的中世纪究竟是至暗时刻还是黎明前的曙光?小到一人事,大到一段历史甚至一个文明,都会存在无数个切入点供人分析和感知。而我们的立场影响了我们认知的角度,我们的格局决定了我们所看到的切入点的数量,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又为我们最终选择哪一个或几个切入点进入认知提供了一种冥冥中的导向。但纵使有少部分人在上述过程中可以做到大致相同,受个人思维模式和偏好的影响,所得出的结果或许依旧是不同的。于是,认知的结果便如爆炸函数般疯长,对同一事物的认知结果存在差异也就成了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既如此,为何人们在生活中还总是希望着获得一致性的认知结果?“道不同,不相为谋”,反之,寻找一致的认知结果实际上是人们寻找认同和归属的过程。能在千万种结果中得出相同结论的人,其所在的层次、所持有的三观和其它一系列方面一定存在着绝大部分的共通之处。正如中国共产党的前身是由一群同样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组成的社会团体,他们因对当时中国社会出路的一致的认知成果走到一起,又吸引了无数志同道合之人,于是以无数星星之火造就了燎原之势。寻到认知思路与结果一致的人虽不一定是找到如伯牙子期般契合的知己,但一定会拥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和目标,在这样群人中,你的所做所为会获得理解或支持,你会感到被认可,感到被需要,你会从中获得一种精神力量。
求同固然是人之常情,但这毕竟是一个多样性的世界,我们还应该具有存异的格局和胸怀,正如一国两制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造性决策。在求同的过程中,我们也应不断拓宽自己的格局和视野,以确保自己所求之同是正确的且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在存异的过程中,我们也应明辨哪些思想、哪些行为是不能容忍的,防止被其误导或影响。无论我们是如梵高般不被时人认可 ,还是如先驱者般被万人追随,都应保持自身的站位,杜绝“一言堂”现象的出现,同时警惕浮云蔽日,不偏不倚地求同存异。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生长于此时,我们应接纳自己和他人的独特,珍惜寻寻觅觅而得的知己,求同存异,认而后知。
揽九天之月,赴未知之约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当屈子的天问回荡在苍茫的宇宙,当月上的嫦娥不再只是舞动在神话里的仙女,当古老的东方和上古的星辰碰撞出璀璨的浪漫,中国航天人已揽九天之月,赴未知之约,向太空的更深处漫溯。吾辈青年也应执手中之笔,赴未来之约,探索你我未知的人生。
探索未知,是人类仰望星空的开始,也是人生旅途上的动力。对于那片浩渺的星辰而言,它或许是先人妄图弄懂其中奥秘的占星之法,或许是《朝闻道》中无数科学家愿以生命换取宇宙真相的热忱,或许是那面由玄武岩编织而成的五星红旗跃动于月球的背面。那么对于我们呢?当我们与知识点死磕的时候,当我们奋楫于题海的时候,甚至此时此刻我们拿着笔奋笔疾书,人生都始终是一个未知数。从知识到生活到宇宙到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未知去探索,都有自己的星河去仰望,都有自己的山海去奔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宇宙也好,人生也罢,我们应如何赴未知之约?
心谦方能有所获。“弱小和无知从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这不光是刘慈欣口中的宇宙法则,也是人生法则。宇宙的浩瀚,让人类深切地体会到何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地球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万物之灵又如何?我们并非来自奇点,读不透星光背后的暗语,我们也没有剧本,预测不出自己人生的走向,所以我们常怀芥子之心,去探索去钻研,登月探火逐日,去努力去奋斗,走好人生的漫漫长路。当我们放低姿态,我们才能更好地感受宇宙,感受周遭的人生。
心恒方能行不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恒”是一种持之以恒,也是那颗始终如一的初心。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他们执此炬照亮从未到过的太空,他们怀此心送上一颗又一颗卫星,携手世界各国探索未知的奥秘。而我们在人生途中也应常怀赤子之心,质本洁来还洁去,何惧素衣化为缁。怀一颗初心,走过十年寒窗,也走过星汉灿烂,知何所来,才能笃行不怠,去往下一颗星球,奔赴下一站人生。
然而,探索未知并不意味着能抵达未知。或许我们无论探索多久都无法对宇宙的奥秘言之凿凿,或许我们如今探索出的真理会被后人的真理推翻,我们只是探索,力图作出最全面的理解。人生亦如此,寿终正寝才是盖棺定论之时,此前皆为旷野,回首是一条清晰明确的来路,前望又成了无数的岔路,但我们只是奋斗,力图作出最好的选择。这宇宙和人生的未知啊,只管尽全力探索就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先人拔开黑夜的迷雾,数亿光年之外的星光迢迢洒向地球,我们伸手握住笔,也揽住那颗九天之月,头顶是美丽而神秘的宇宙,脚下是同样莫测的人生。那场未知之约,或许不知何日能抵达,但我们一如既往,永远在路上。
前路漫漫,星汉灿烂
温舒涵
你能想到的最高级别的浪漫是什么?是天幕中跃动的光点,是群星的璀璨。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底,小米创始人雷军宣布了小米澎湃OS启动新标识“星系迸发”,用一片灿烂星汉迎接2024的漫漫前路。
小米澎湃OS标识将“星系迸发”表达为中心旋开的点阵,点阵中的人与设备,都以鲜活的姿态,在澎湃宇宙中完成感应与连接。从其中不难品味出小米这十几年发展的艰辛历程,从一部手机,到如今的人机车互联,它真的如星系迸发一般从最初的一个光点,跃动成为一个闪着无数光点的星系,成为了宇宙中一个耀眼的存在。
为何小米澎湃OS以星系迸发作为新标识?这其中包含着一个国企对自身的守望和对未来的展望。正如一颗超新星在数十亿年的积淀后闪耀成万千光点,“星系澎湃”的背后,是小米一步一步走向辉煌的发展史,蕴含着无数自立自强的国企成功背后的甘苦辛酸,也指明了国企今后发展所必需的品质:坚守初心,合作共赢。
坚守初心,如持温润之玉衡,终有一日光耀寰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样,坚守最初的道,才能从零到一,进而举一反三。黄维、雷军、任正非皆是如此。高质低价,让利于民,这是国企坚守的道;勇于创新,攻坚克难,这是中国科研坚守的道。“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但再看如今,有多少人和企业忘却了这一点,如一颗星球忘却了自身应该发光发热还是应该承载生命,陨落于黑暗之中?
合作共赢,如敲噌吰之黄钟,终有一日高鸣于世。你看到历史的长廊了吗?丝绸之路上的驼铃悠远,幻化成如今海上经济带的汽笛绵长;你到看到珠峰的峰顶了吗?山巅的金属牌闪耀,幻化成如今融合多国工艺的羽绒服新风潮;你看到世界的缩影了吗?联合国成立的誓言铿锵,幻化成如今各国领导人的会晤座谈。孤木不成林,只字不成篇,同样,一颗星也无法成就一片星系的璀璨。妄图只手遮掩星河的光亮,使群星偏离轨道各自为营者,迟早会被无底的黑洞吞噬。
如今,面对诸多国企的星汉灿烂之势,我们又能做什么?除了企业者的坚守初心、合作共赢,我们这些仰望星空的人则需要为那些燃烧的光点注入新的血液、新的思想,开辟新的轨迹、新的方式。志在其中者可向纵深钻研,亦可向四方拓展,以宇宙之无穷观助燃星系的灿烂;志在彼方者可维护气清天朗,亦可巡天遥看,以己身之微薄力护佑环境的清明。当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到这场观星中,以创新、包容、理性、坚韧为轨迹时,“星系迸发”就不再只是一个标志,一个名为华夏的星系就会澎湃于世界。
“星仅灿烂,若出其里”。云烟浩渺之中,“星系迸发”是小米送给国家、送给未来的一份宇宙级别的浪慢。我们在宇宙中求索,不惧前路漫漫,因有星汉灿烂。
以缝为窗,藏暗透光
温舒涵
“万物都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但是缝隙终究会限制你我的视野,似一扇开合有限的窗子,背后究竟是窥探的耳目还是醉人的暖阳都未可知。身为缝隙中人,也应对此作出正确判断,纵使其藏暗透光,仍不失以缝为窗的勇气。
缝隙,乍一听是一个不甚完美的词语。它可以是进退维谷的两难,是身处夹缝中的束缚,也可以是对于前路未知只可窥见一眼的不安和茫然。但它偏又弄人,总爱在密不透风处放入一丝自由的空气,在暗无天日处透进一缕灵动的光芒。它可以充满绝望,又可以暗含希望,如一个太极的圆,包含着阴阳。
缝隙的双面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缝隙中人的态度。你若心怀希望,那一缕光足以击溃无尽的黑暗;你若万念俱灰,任它艳阳高照也如处数九隆冬。事物的未知性我们无法干预,但我们可以从自身出发。“在寒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悦纳缝隙的双面性,我们才能在身处缝隙之时游刃有余,才能以缝为窗般眺望远方。
以缝为窗,需以积极心态做窗棂。自古党派之争受其牵连之人数不胜数,相比于其他人如尘归土般落入缝隙再无声响,苏轼便活得如同他的文风般潇洒,甚至还会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嘲。只要名为缝隙,终究不是死局。只要不是死局,你又何从笃定你将于夹缝中苟活一生?心怀希望的人,希望也会朝它奔去,如同鲁迅笔下为死屋破开一扇窗甚至掀开屋顶的人,终将撕破缝隙,拥抱风光雨露。
以缝为窗,需以慧眼辨窗外风景。心态会决定我们关注什么,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什么。正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缝隙中可能挤满了无数细小的危机。两军对垒之隙,项羽放走刘邦落得乌江自刎的悲剧;时代变迁之隙,满清妄自尊大,铸下近百年屈辱的祸根。“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缝隙也是如此不稳定之物,以慧眼洞察缝内缝外的状况,才能于夹缝中求生而不至于被裂隙崩塌的土石掩埋。
然而,悦纳缝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安于在缝隙里偷生。它需要我们在缝外危机四伏时仍不放弃希望,却懂得委身缝中不以身犯险,等待求合适的时机冲破束缚。回望百年党史,我党处于时代变迁之隙,留存革命火种,保存革命力量,直至足够强大,化作刺破黑暗的火花,使那万古长夜亮若白昼。缝隙一直存在,但从不是绝望或放弃的借口。
“悲伤和希望,都是一缕光”,缝隙亦如此,我辈青年应有以缝为窗的勇气,任其藏暗透光,仍能在缝隙之中找寻出路,常怀希望。
残魂
温舒涵
大圣死了。
从红楼中走出的残躯殁于草野,只剩一缕残魂飘于三界。
那是一个平常如往日的午后,听完佛祖讲经的悟空在驾云返回天庭的途中,猝不及防撞上一股妖气。这妖气来自人界,东胜神洲,他的故土。
掐诀念咒之间,他在妖气弥漫之处飘然立定。一片翠竹,郁郁葱葱,四周白墙的纸窗透着朦胧的光,素雅而冷寂,仿佛有一股鬼气幽幽然渗出,滑进他的七窍。
“潇湘馆”,好生素雅的名字。
“哪里蹦进来一只猴子?”
身后传来一个女子的声音,悟空正欲回头解释,但定晴一看,嗯?绛珠草?
“你是个妖!在此意欲何为?”
“我是妖?”那女子不怒反笑,“那你呢?一个猴妖?”
“胡说,俺老孙可是佛!这府上有妖气!”为妖而不自知,孙悟空略感气恼,但细细体会,这妖气好像并非出自此人,而是另有源头。
“妖气?那便有劳上仙了。我带你转转吧。”
孙悟空隐了身形,跟在黛玉身后。每一座假山、每一道回廊,途中衣着各异的主仆,甚至笼中的鸟雀,他都用火眼全睛扫视了一遍,但除了一派金玉其外的显赫与繁华,他没看出任何东西。
“上仙,妖在哪儿呢?”
他哑口无言,但周围存在的妖气确实浓得化不开,他恨不得揪下一块团成一团塞到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丫头手里,但是她感受不到。
“我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那女子停下脚步,低头想了想,随即抬眸,淡然一笑:“上仙一口咬定这儿有妖气,凭据是什么,你们区分人鬼神魔的标准又是什么?或许从某个角度而言,我,我们贾府中的一些人,抑或包括你,都是妖。因为我们身上有与世相违相悖的存在,如妖之于佛。那妖看佛呢?所谓佛,真的是绝对的正确吗?”
妖?佛?我怎么可能是妖呢。一连串的发问令悟空有些头疼。他扶额望天,视线正对一块匾额,股股妖气从中渗出,但他的火眼金睛并未看出端倪。
荣禧堂。
是个妖物吧,打碎就好了。
想到这里,他抬手,欲从耳中掏出那定海神针。突然,一阵尖锐而熟悉的疼痛袭向他的头颅。
菩萨不是已经将我的金箍摘了吗?
他焦躁地伸手去摸,头上空无一物,但那痛感却真实而强烈,似乎比有金箍时更甚。当他意图像往常一样强忍疼痛挥棒时,更为强烈的剧痛引发的眩晕使他只觉四肢如纸糊一般,“扑通”一声栽倒在地。天在晃,地在晃,云在晃,那青底金字的匾额扭曲成一张鬼脸,放肆而狰狞地笑着。他的耳边嗡鸣不断,似乎听到了颅骨变形时发出的脆响,听到脑中血液的迸送和浆体的搅动,一切天旋地转,那牌匾成了漩涡的中心,拽着女子,拽着自己,拽着整个府邸,没入深渊,在一片扭曲之中分崩离析。
倒地之声惊动了几个仆人,他们看见一个晕在地上的猴,经黛玉的解释,几人认为这是一个路过看风水的异人,待其苏醒后便打发他离开了。
他可以走了。
身下的云晃着,将意识涣散的他带回了花果山,带回到花果山最隐秘的山坳里,他就那样躺着,一动不动。不时有风将草屑和泥星吹到他身上,花在晃,树在晃,云在晃,空气中有好听的声音,是树叶在沙沙响。
他想起了自己在花果山的逍遥,自己顶盔冠甲大闹天宫时的耀武扬威,他想起了取经路上的打闹,披上袈裟时的雀跃。
“师傅,,俺老孙也成佛了!”
一个声音唤他,是斗战胜佛吗?大师兄吗?悟空吗?齐天大圣吗?不,都不是,这些只不过是被计划好的玩笑。他是一个不被天地所容的妖,天地摘了他的箍,美其名曰还他自由,实则给了他一个蚀骨的美梦和无法可解的箍。如今梦醒了,那箍呢?那名为礼教、唤为纲常、奉为圭皋,使人皇之所以为九五,万民之所以为黎庶,高官钟鸣鼎食,百姓饿殍荒野,男子唯能取士,女子无才为德的箍呢?数年前的一个筋斗如今落地,落回那不曾跳出的掌心。人、神、魔、万事万物,皆困于此。
“抑或包括你,都是妖。”
“所谓佛,真的是绝对的正确吗?”
一语成谶。
他想起那女子的笑,似生于一片混沌与诡谲之中的绛珠草,是重重锁链之中飘出的一眼望尽一生的回眸,一曲挽歌,一缕不多时就要消散的残魂。
他本就是一块顽石,怎甘心受困一生,怎甘心众生三界也受困一生?他的意识逐渐凝聚,同时感受到一轮新的疼痛在他脑中袭来。
他笑了。
既已身在局中,何妨以身入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拥有不死之身的大圣死了,他亲手捏停了自己的心脏,只留一缕残魂留在三界。在伦理纲常的面前死去,残魂才得以真正的自由,才可以在绝对的暗处打碎这禁锢一切的箍,打碎这冠冕堂皇的光明。
一个残躯,奈何桥边。
“为何不迈步?”
“寻一位故人,等一缕残魂。”
以“机”智,行“人”道
温舒涵
时过境迁,如今21世纪已经迈进数字时代的门槛,“智能+”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但同时,“人”与“机”的关系以及AI所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日渐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因此,以“机”智,行“人”道,有其重要的意义。
“机”真的能为“人”服务吗?“机定胜人”吗?阿尔法狗打败了世界围棋冠军柯洁,AI绘画能在几秒内生成一幅普通画手耗时一周或一个月才能完成的画作,ChatGPT可以模仿莎士比亚的文风迅速完成一篇文稿。机器似乎确实令人类望尘其及,但是其赖以运作的基础——被归纳、分析、整合的数据,都是人提供的,人工智能的更新发展也是人类一手促成的,其二者间创造与被创造、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无可改变。
人和机器,相当于一位良师和他天赋异禀的学生。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人类提供的数据以供分析,没有人类的需求以供参考,没有人类的成果以供模仿,“AI”何以智能化和先进化。其孜孜以求的“自主学习”功能无非是从简单的复制粘贴到更为高阶的模仿,无非是人类将其一段代码换成另一段的增删调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机”亦是如此。想让“机”智在“人”道之上发展,可以对数据源头进行把控,通过规范人工智能所研习的数据,向其输出合乎规范的指令和需求,将其引向合乎法理和人伦的道路,人工智能与社会伦理的冲突才可能逐渐减小于无。
人和机器,有时也相当一位骑手和他所驾驭的宝马良驹。良马总会无可避免的萌生出挣脱辔头和缰绳的念头,这就对于骑手的个人素质有了一定的要求。随着VR技术的发展,已经逝去的亲人可以在虚拟现实中重新“复活”,这究竟具有利于人们对亡者的追思还是会造成关于逝者的认识偏差?个人信息的泄漏,各类侵权案件的发生,各种诈骗活动的恶劣影响,等等一切都催逼着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伦理和未来走向进行深入的思考。“天空本透明,什么遮住我眼睛?”想让“机”智在“人”道之上发展,应确保设计者和使用者拥有成人之“四端”,与此同时加强有关方面的制度和法律监管,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但是我们不能因问题的存在而停止科技的发展,在经济和科技实力成为综合国力重要体现的今天,“因噎废食”无疑是一种极不明智的选择。从12306互联网票务系统使中国人的说走就走成为现实的进步中,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科技之风带给人的直上青云之势,而从以单杏花为代表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集团为了系统不再瘫痪、为了1.5秒的便民的执着努力中,我们也不难理解科技与人伦其实并非是剑拔弩张的冤家。当科技的发展是以便民利民为未来的走向时,它自然是与人类伦理相符的,而人伦也为科技蒙上了一层人化的温度和色彩,为科技的发展提供更为敦厚的精神动力,使“机”智之“机”成为机遇,使“人”道之“人”更具仁爱,使人机和谐统一,构成社会国家发展的合力。
“精神的力量胜过科技的力量”,我们应以人工智能之“机”智,行惠民便民之“人”道,以刚理伦常之长缨缚人工智能之苍龙,双管齐下,行稳致远。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