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但与此同时,“人不如‘机’”“‘机’定胜人”的争论也悄然兴起,引发了对人工智能伦理及未来走向的深刻探讨。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联系生活实际,指出处在Z世代的当下,“智能+”、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最热的话题之一,技术的发展带来变革的同时,也会引起人们的深入思考。命题角度关联了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第四单元学习任务“科学探索”,命题方式紧承2024年新高考一卷作文试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多元思考。
试题材料意在引导学生思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工智能已经成为重要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人类将不再满足于肌肉力量的突破与超越,而是致力于大脑智慧的拓展与延伸,以创意和创新的力量,取代传统发展模式。同时,更应该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无论是从伦理还是从技术角度,都应确保人工智能为人类服务的根本指向。
材料由三个部分构成:首先,指出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助力社会进步的引擎,科技改变生活,“智能+”悄然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接着,以“人”“机”之争,旗帜鲜明的指出“人不如‘机’”“‘机’定胜人”的论断,明确了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解决了很多人力无法解决的问题。然而,争论之中有考生思考的空间,是不是“机”一定会超过人?最后,引出人工智能伦理及未来走向的探讨,这也是考生写作思考的核心点。在智能向善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伦理的讨论意义重大,人工智能的未来更需要深入思考。
【立意参考】
构筑“人工智能+”,引领生活快节奏
以智能向善,创美好未来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前景:变革与挑战并存
以“智能+”为引擎,助力中国腾飞
掌握AI智能,驾驭未来趋势
新青年的 AI 舞步:挑战、适应与创新
AI与人性:情感与道德的探索
守正人文底线,莫让智能“狂飙”
全球最大票务系统背后的“最强大脑”
单杏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的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持铁路运输组织、旅客服务、收益管理理论和技术研究,为我国铁路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2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单杏花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并强调单杏花同志是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以科技创新赋能交通强国建设的先锋模范。
从系统瘫痪到成为全球最大票务系统
2012年春运,刚刚上线的12306互联网售票系统,在数以百万计的峰值访问量冲击下出现系统“崩溃”。铺天盖地的质疑压向了单杏花和她的团队。
建设铁路互联网售票系统到底难在哪里?拿京沪高铁这一条线来说,仅仅这一趟车就很可能会裂解产生上万种售票方式。再加上大家可以随时订票、退票和改签,同时,还要跟全国数以千计的线下售票窗口做到数据的同时刷新、实时同步,需要运算的数据量是惊人的。备受煎熬的2012年春运结束后,单杏花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让全国人民满意的系统。
2013年的春运潮如期而至,单杏花和团队成员们再一次坐在了指挥大厅里,当面对最高日销量364.1万张的峰值冲击时,12306经受住了考验,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这背后,是单杏花带领团队在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挑灯奋战;这背后,是单杏花锐意创新:将异步交易排队等技术和方法,创新应用于铁路售票的突破实践。
十几年后的今天,12306已经成长为高峰日均访问量超500亿次,日售票量超2000万张,服务中国人“说走就走”的全球最大票务系统。
1.5秒的执着背后的为民情怀
2017年,铁路电子客票改革开始实施。单杏花和团队开始进行试点测试,但系统一上线就遇到难题,使用蓝色纸票的乘客3秒通行,而测试刷身份证进站的乘客因为人脸识别太慢排起了长队。这次试点测试之后,单杏花指出了问题的关键,只有坚持人工智能技术自主研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创新采用人脸识别数据并行式计算等新方法。经过几个月的技术攻坚,单杏花团队终于把旅客过闸平均时间缩短到了1.5秒,比“插票过闸机”平均用时缩短了一半。
2020年6月20日凌晨,全国普速列车车站在夜幕中悄无声息地完成了系统切换。至此,我国铁路客运服务全面进入电子客票时代。
如今,单杏花有了更多考虑。
今天,12306推出的空铁联运、铁水联运帮助旅客解决高铁转飞机、高铁转轮船的中转和换乘问题。不仅要给旅客更高效、更便捷的出行组合方案,还能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揽子出行服务。
为民情怀,一爿赤诚,位卑未敢忘忧国
为守民之安乐烟火,单杏花砥砺前行。一定要做出让全国人民满意的系统,让春运不再一票难求,是为民谋福祉的信念支撑,是心系苍生的爱民之志驱使,是夙夜在公的敬业精神锻造,单杏花砥砺修身而奋斗的身影,牵系国泰民安的鸿鹄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哪怕只是一枝杏花,也要为祖国、为人民绽放出最美的春意。
锐意创新,新故相推,为有源头活水来
故步自封只会落后于人,唯有不断创新,方能迸发出鲜活的动力。从系统瘫痪到成为全球最大票务系统,单杏花深知创新的重要性,解决难题的关键就是运用新技术,以科技创新赋能才能建设交通强国,所以她坚持人工智能技术自主研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江泽民同志曾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团队协作,和衷共济,邃密群科济世穷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我国铁路客运服务全面进入电子客票时代,是单杏花领导的团队合作创造的。团队的合作,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单杏花和团队成员们面对峰值冲击,经受住了考验。这背后,是单杏花带领团队在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挑灯奋战。团结合作,美美与共,才能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炎火成燎原之势,涓流兆江河之形。”
【佳作示范】
以“机”智,行“人”道
温舒涵
“机”真的能为“人”服务吗?“机定胜人”吗?
阿尔法狗打败了世界围棋冠军柯洁,AI绘画能在几秒内生成一幅普通画手耗时一周或一个月才能完成的画作,ChatGPT可以模仿莎士比亚的文风迅速完成一篇文稿。机器似乎确实令人类望尘其及,但其赖以运作的基础——被归纳、分析、整合的数据,都是人提供的,人工智能的更新发展也是人类一手促成的,其二者间创造与被创造、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无可改变。
人和机器,相当于一位良师和他天赋异禀的学生。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人类提供的数据以供分析,没有人类的需求以供参考,没有人类的成果以供模仿,“AI”何以智能化和先进化。其孜孜以求的“自主学习”功能无非是从简单的复制粘贴到更为高阶的模仿,无非是人类将其一段代码换成另一段的增删调补。“人”“机”亦是如此。想让“机”智在“人”道之上发展,可以对数据源头进行把控,通过规范人工智能所研习的数据,向其输出合乎规范的指令和需求,将其引向合乎法理和人伦的道路,人工智能与社会伦理的冲突才可能逐渐减小于无。
人和机器,有时也相当一位骑手和他所驾驭的宝马良驹。良马总会无可避免的萌生出挣脱辔头和缰绳的念头,这就对于骑手的个人素质有了一定的要求。随着VR技术的发展,已经逝去的亲人可以在虚拟现实中重新“复活”,这究竟是有利于人们对亡者的追思,还是会造成关于逝者的认识偏差?个人信息的泄漏,各类侵权案件的发生,各种诈骗活动……一切都催逼着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伦理和未来走向进行深入的思考。
“天空本透明,什么遮住我眼睛?”想让“机”智在“人”道之上发展,应确保设计者和使用者拥有成人之“四端”,需加强有关方面的制度和法律监管,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但是我们不能因问题的存在而停止科技的发展,在经济和科技实力成为综合国力重要体现的今天,“因噎废食”无疑是一种极不明智的选择。从以单杏花为代表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集团为了系统不再瘫痪、为了1.5秒的便民的执着努力中,我们也不难理解科技与人伦其实并非是剑拔弩张的冤家。
当科技的发展是以便民利民为未来的走向时,它自然是与人类伦理相符的。而人伦也为科技蒙上了一层人化的温度和色彩,为科技的发展提供更为敦厚的精神动力,使“机”智之“机”成为机遇,使“人”道之“人”更具仁爱,使人机和谐统一,构成社会国家发展的合力。
【点评】
文脉流畅,构思严谨。作者抓住“机定胜人”这一论题,开篇以两个问句引入,先声夺人。主体部分层层深入,因事说理。先言“人机关系”,以时代背景作为出发点,再言“如何让人工智能良性发展”分析问题,接着指出“不能因噎废食”,最后解决问题。
内容丰富,素材典型。文章从“阿尔法狗”“AI绘画”“ ChatGPT写作”等鲜活事例,不但将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呈现出来,而且典型生动。通过这些丰富的事实论据,使自己观点得到充分论证。
人“机”同行,心“芯”共鸣
曹君豪
随着时代在快车道上疾驰,“智能+”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高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让人工智能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智能手机、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汽车,科技的效率令人惊叹。然而,随之而来的“人不如‘机’”、“‘机’定胜人”的争论也日益激烈。窃以为,人“机”本无需争个高下,更重要地是应做到 人“机”同行,心“芯”共鸣。
诚然,智能化带来的便利无可否认。区块链、元宇宙等新名词的出现也为人们打造出复杂而丰富的生活图景。但为何人们对此又产生出了许多焦虑和恐慌呢?我们也许可归结于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上。在大数据化时代中,人们有限的认知资源被过量消耗,在被降低了独立思考、理性对话的能力后陷入帕里泽所言的“过滤泡”中。其结果是,本质上零碎的智能技术培养出了许多价值分裂的“单向度的人”。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平衡技术进步和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保证智能技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而不是威胁。
霍金就曾指出:“人工智能的真正风险不是它的恶意,而是它的能力。一个超级智能可能会非常出色地完成给定目标,但如果那个目标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结果可能会非常糟糕。”诚哉斯言,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引导和控制。技术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全球最大票务系统背后的“最强大脑”单杏花坚持人工智能技术自主研发,创新性地采用人脸识别数据并行式计算等新方法,把旅客过闸平均时间缩短到了1.5秒。将我国铁路客运服务全面进入电子客票时代。在其智慧中闪烁的,正是符合我们人类的价值观和利益的技术的应用。
由此观之,人工智能的未来走向并不是与人类简单的竞争关系,而应是相辅相成的合作关系。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其算力优势帮助人类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而人类则可以通过对人工智能的引导和监督,确保技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人不如‘机’”和“‘机’定胜人”的争论或许还会持续下去,但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智慧的一种延伸,它并不能取代人类本身。“精神的力量胜过科技的力量”,在智能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和人文精神,人“机”同行,心“芯”共鸣,与技术共同谱写一曲和谐共进的交响曲。
【点评】
思路清晰,构思严密。文章以起承转合式行文,阐释话题,有理有据,论证严整,脉络清晰。首先指出“人机和谐”全文的观点,引出后文论述,接着以“诚然,智能化带来的便利无可否认”相衔接,并有意形成二者之间的内容联系,然后话题转折,“人工智能需要人的引导”,最后以“由此观之”完成问题的解决,内容紧凑,构思严密。
本文已发表在《语文报》,转载请注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