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中的“深潜力”是“水下航行器的深潜能力”,看似简单,实则艰辛,都需要科研人员艰苦努力,默默付出,需要雄厚的技术积淀和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支撑。生活中也有人深谙“深潜”之道,沉潜蓄力,韬光养晦,静水流深。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道话题作文,考生只要以“深潜力”为核心来审题立意即可。可以从什么是深潜力的角度立意:深潜力是蕴含无尽能量与可能的力;深潜力是人生成长的助推力;深潜力是科学研究的创新力。等等。可以从为什么我们要拥有深潜力的角度立意:拥有深潜力,就拥有了人生魅力;成长离不开深潜力。等等。可以从作为青年人我们要如何激发深潜力的角度立意:以责任和担当,打造青春深潜力;以爱之名义,赋能家国情怀的深潜力。等等。
深潜自砥砺,蓄力攀高峰
Pincou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一飞冲天者,定长久蓄力;一鸣惊人者,必深自沉潜。“蛟龙号”刷新历史,中国的“深潜力”步入世界领先行列,然而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是科研人员默默付出,韬光养晦,以深潜力孜孜以求,才有这静水流深,沧笙踏歌。
既如此,何为深潜力,我辈当慎思之。
尼采有言:“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深潜力是一种穿越事物表象,直抵本质的能力,是志存高远、沉潜磨砺的不懈追求,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云霄奋翼,希万里图南的定力。沉潜心思,志之所趋,无远勿届。一卷《红楼》,荡气回肠,煌煌巨著星曜青史深潜力是曹霑倾尽毕生心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禾下乘凉,杂交水稻问世天下惊,深潜力是袁隆平老人田间地头几十年,默默坚守耐得寂寞……心中有梦,眼里有光,深潜,便是坐得冷板凳,沉潜砥砺行。何为深潜力?我辈青年当以之自警,沉潜下来,青衿志远,勇攀高峰。
于是乎,深潜力的意义何在,更需我辈明辨之。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深潜力让我辈青年有顽强的拼搏精神,累微尘以崇峻极,心怀热爱,砥砺向上。让我辈青年浮舟不惧沧海阔,立马笑傲昆仑低,挺起山河脊梁,迎舒天朝晖,奋千帆竞发。正是深潜力的指引,时代楷模黄文秀奉献百色大山,数年如一日,沉潜心思在农村扶贫的第一线,用生命践行誓言;因为拥有深潜力,青年航空航天团队“不懈奋斗逐梦苍穹”,沉潜心思甘坐冷板凳,终有嫦娥奔月,北斗耀天,天宫筑梦。往下深潜,才能不断向上,雄关漫道真如铁,我辈青年自当以深潜之力面对时局唁哗,沉潜下来,勇攀高峰。
更何况,激发深潜力,我辈更当笃行之。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激发深潜力,需要我辈青年不畏困境的坚定意志,雄鸡一唱天下白,拿云系日少年心,不惧路途坎壈,勇毅向前,如日初升,蓄积力量,勇攀高峰。更需要守正笃实,朝乾夕惕,云路鹏程九万里,自信挥戈可退日。克服困难考上博士,书写青春最美歌谣,江梦南以十倍百倍的努力激发深潜力;在脱贫助贫的路上用意志书写华章,激发深潜力就是张顺东李国秀夫妻面对困境,不自怨自艾的逆流而上。不畏困境勇向前,披荆斩棘为明天。激发深潜力,就是需要这种面对困境时的不屈不挠,惟其如此,才能沉潜心思,勇攀高峰。
星海横流,岁月成碑。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板凳坐他十年冷,守得云开见月明。百年风云际会,时代波诡云谲,我辈青年沉潜心思,俯身耕耘,琢志寰宇,逐风前行,以深潜力擘画蓝图,定会攀得璇玑之上,绘出锦绣人生。
深潜以蓄力,浅出化澄明
张大炜
只要向下深潜,就能找到清流;只有找到清流,才能解决麻烦:所以我们要深潜以蓄力,浅出化澄明。
我们平时面对的各种麻烦,纷纷扰扰,喧哗骚动,不过是河流表层的污泥浊水罢了,终将会被大浪淘尽,甚至来不及等你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就已经灰飞烟灭了。当然,我们不能坐视不理,而应该积极干预。凭什么?那就是古圣先贤和西方明哲的智慧。
人类的思想早已达到极其深入的程度,犹如地层深处流淌着的纯净水,这是历史考验过的相对真理。如何与人相处?撇清各种鸡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老夫子早已给出了人际交往的底线。碰到问题怎么办?抛却各种攻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唯物辩证法也给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甚至坊间流行着“犹豫不决,量子力学”的传闻,也是足见人们对清流的尊敬与重视。
当然,人类的思想作为极其珍贵的脉矿,并非一言半语所能概括,就像涓滴之于清流,我们只有深潜才能找到清流并得以蓄力,也只有浅出才能解决麻烦并化而澄明。
那么如何具备深潜力呢?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毛主席教导我们,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头脑里固有的,而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唯物主义。
当然,光练不说傻把式,实践还要出真知,出真知要靠顿悟。城市武装暴动?还得农村包围城市!自力更生?还得改革开放!普世价值?还得核心价值观!每一次认知觉醒,都要靠深潜力的挖掘;而深潜力的挖掘,都要基于阅读。
厚积而薄发,深潜之始也。楚辞的汪洋恣肆,起源于屈原对《诗经》的深刻理解;《史记》的博大精深,根植于司马迁对历史的钩玄提要;甚至相对论的提出,也发端于爱因斯坦对经典力学的继承超越:要想看得远,谁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
还有,并不是说只要找到清流,就能解决一切麻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只有深潜以蓄力,才能浅出以澄明。我们需要沉淀,过滤,澄清,才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进而为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孟子曰:“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泉水奔突于地下,必将喷薄而涌出,让我们深潜以蓄力,浅出化澄明,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深潜力,彰显人生魅力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常常惊叹于那些耀眼的瞬间,却容易忽视背后隐藏的力量——深潜力。它如同深埋地下的种子,在黑暗中默默积蓄能量,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刻,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深潜力,是在困境中坚守的执着。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这无疑是命运给他开的一个残酷玩笑。然而,他没有向困境低头,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生活的热爱,挖掘出了自己深藏的潜力。他学会了用仅有的带着两个脚趾头的“小脚”打字、写字、画画,甚至还能游泳、骑马、冲浪。他用自己的经历向世界证明,即使身处绝境,只要内心坚定,深潜力就能引领我们找到希望的曙光。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让我们明白,困境并非终点,而是激发深潜力的起点。
深潜力,是在平凡中追求卓越的决心。快递小哥雷海为,每日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从事着看似平凡的工作。但他心中对古诗词有着深深的热爱,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积累。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他凭借扎实的诗词功底和沉稳的表现,一路过关斩将,击败众多高手,最终夺得冠军。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平凡生活中梦想的执着追求,是他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的结果。他让我们看到,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有追求卓越的决心,深潜力就能让我们在平凡中绽放非凡。
深潜力,是在挑战中超越自我的勇气。牙买加短跑运动员尤塞恩·博尔特,被誉为“世界飞人”。他不断挑战人类速度的极限,一次又一次打破世界纪录。在训练中,他克服了无数困难和挫折,凭借着对短跑事业的热爱和超越自我的勇气,挖掘出了自己身体内潜藏的巨大能量。他的每一次奔跑,都是对深潜力的有力诠释,激励着全世界的运动员和人们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
然而,要挖掘深潜力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内在的力量是无穷的。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信念就是那盏照亮前方道路的明灯。它还需要我们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深潜力的挖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就像滴水穿石,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能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让我们用心去感受深潜力的存在,用行动去挖掘它的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让深潜力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引领我们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优美语段
1.也有人说,具备“深潜力”离不开实践。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中,我们能更直接地面对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在“三害”肆虐的兰考县,焦裕禄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不断地在实践中向下深潜,绘制出一幅适合兰考发展的蓝图。为了治理风沙,他带领乡亲们大规模种植泡桐;为了防洪涝灾害,他冒着暴雨勘察地形,设计排洪沟。就是这股通过实践不断向下深潜的劲儿,让兰考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的盐碱地早已变为良田,而由焦裕禄倡导种植的泡桐则成就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产业,让当地百姓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可见,驱散工作中的“浊水流”,离不开实践的“深潜力”。
2.何为深潜力?日本作家斋藤孝在《深阅读》一书中写道:“深潜力是一种穿越事物的表象、直抵本质的能力。”当今时代是一个亘古未有的信息多元丰富的时代,互联网拓宽了全球知识的传播范围,但也加速了错误信息和仇恨的传播。如何涤荡日常浊流,如何穿越重重迷雾,是对每个人的现实考验。深潜力正是我们手中的一盏灯,心中的一把尺,帮助我们舍弃垃圾信息,屏蔽无用信息,让我们不被别有用心者迷惑,理智冷静地思考判断。
3.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而我们面对纷繁芜杂的日常,也只有深潜于思想的清流,将之凝聚成为奔流,才能聚其合力,祛除浊魅,在乱石中发现美玉,在砂砾中淘洗出黄金。
4. 先哲曾言:“你站立的高度,决定你的视野,你的视野决定的成就。”诚哉斯言,深潜力是由人的理想的高度决定,如果你有为国家的富强、为人民谋福祉的理想,理想会指引你突破思维的枷锁,让你拥有深潜力。“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创造出经天纬地的事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试想,如果共产党没有救人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的理想,怎么有当惊世界殊的创造力。故而,青年人要培养出深潜力,理想才是指路的明灯。深潜力需理想引路,“道阻且长”也将指明方向。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深海的奥秘,正变得不再遥不可及。船时(航行于国际航线上的船舶,船上船钟所采用的时间,一般为所在区时)8月18日13时许(北京时间11时许),深蓝色的西太平洋海面上,“蛟龙号”搭载科学家许学伟、潜航员齐海滨和张奕完成航次首潜,这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首台7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第300次下潜。
金黄的海星、长着黑色珊瑚的海绵、藤蔓橙黄的冷水珊瑚……这次下潜,“蛟龙号”带回了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深海“礼物”。
据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介绍,今天的下潜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进行,主要任务是观察及拍摄海山山坡到山顶的海底生物分布,采集生物、水体、地质样品和环境参数数据,并全面测试潜水器的各项功能。
船时6时许,深海之旅即将开启。
作业区天气晴朗,潜航人员和技术保障团队各就各位。按照平板电脑上的标准化作业流程,工程师们对“蛟龙号”各系统的100多个检查项逐项检查。一系列准备工作就绪后,工程师刘坤关上了“蛟龙号”的舱盖。
船时7时,“蛟龙号”准时入海。
“蛟龙号”从“深海一号”船后甲板推出,并被绞车牵引布放至海面,一眨眼的功夫,便随涌浪漂到远处。“现在‘蛟龙号’正在注水,100秒后它就会开始下沉。”顺着潜次总指挥傅文韬手指的方向,“蛟龙号”于船时7时18分从水面消失,慢慢沉入海底。
记者紧张又兴奋地注视着眼前的海面,但对于已转入业务化运行阶段的“蛟龙号”,一切都是队员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
6个多小时后,“蛟龙号”出海。
深蓝的海面激起白色的浪花,“蛟龙号”于船时13时5分返回海面,带回了4K摄像机拍摄的高清视频,以及通过虹吸取样器、生物网兜、微生物原位富集装置等“三头六臂”带回的一系列样品。还没等“蛟龙号”在后甲板完全停稳,来自墨西哥的科学家埃里卡便凑上前。她惊喜地发现,海绵上竟有共生的黑色和紫色珊瑚!她拿来装有冰块的样品箱,小心翼翼地将样品转移到船上的生物实验室。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24年8月19日《顺利完成300潜!“蛟龙号”彰显中国“深潜力”》)
材料二: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潜航员傅文韬、赵晟娅以及来自哥伦比亚的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二潜次作业,这是“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
据傅文韬介绍,当天的下潜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山坡进行,重点对底栖生物和水体环境进行调查,观察拍摄了海底生物分布情况,采集到多个品种的海参、海绵、冷水珊瑚以及底层海水、沉积物等样品。当日最大下潜深度为3333米,水下作业约6个小时。从事海洋生态保护研究的安德烈斯说,此次下潜是他最宝贵的人生经历,船上各个团队的成员都给予他大力支持,“中国的潜航员不仅精通潜水器驾驶,还是海洋生物专家,他们带领我辨认了很多海底生物,采集到长度近半米的海参等代表性样品,我们高效完成了科考目标。”本航次境外首席科学家邱建文教授表示,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是中外科学家携手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宝贵机会。大家来自不同国家,擅长海洋生物、地质、生态等不同领域,但都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了彼此的研究。
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大洋事务局组织,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实施。中外科学家计划在西太平洋海域借助“蛟龙号”进行18次下潜作业,围绕海山这一深海典型生态系统和环境开展调查。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8月20日《“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
材料三:
海洋系统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它使得气候保持稳定,是20亿人主要的食物来源。与此同时,海洋所产生的氧气约占地球产生氧气总量的70%,面积约占地球面积的70%,而人类至今探索到的区域还不到5%。正如作家亚瑟·克拉克曾经评述的:“把我们的星球称作地球实在是太不合理了,它明明就是个水球。”
然而,当我们在旅途中亲眼看到人类的所作所为时,我们的心灵为之震颤了——地中海的金枪鱼墓地、莫桑比克大量捕获的鲨鱼鳍、北极日渐消融的海冰,所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海洋正在快速地发生变化,而人类正是罪魁祸首。
这次历时一年的探险精彩万分,我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我可以和其他人分享我的收获。我们捕捉到了海洋中的一些罕见景象,寻找到了浪花下埋藏的古老奇迹。事后我发现,我们看到的越多,就越觉得有必要把我们看到的告诉其他人,以免人类的行为对此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因为无知和不负责任一样,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有些代价甚至是致命的。所以我真诚地希望,通过这项工作,我们能更加迫切地对世界上新的一代发出拯救海洋的呼声,让他们因同样的梦想和希望而凝聚在一起——为了我们更美好的明天,共同保护我们的海洋。
(摘编自[英]保尔·罗斯[英]安妮·莱金《海洋:深水探秘(BBC科普三部曲)序言》)
1.下列对材料一中“蛟龙号”第300次下潜相关内容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③④②① D.①②④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蛟龙号”第300次下潜选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进行,所以时间都用“船时”而不用北京时,体现行文的严谨性。
B.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是“蛟龙号”第301次下潜,与第300次下潜的科考任务基本相同,这是因为科研需要大量的数据和样品。
C.为了研究海山,由中国大洋事务局组织、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实施的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计划进行18次下潜作业。
D.亚瑟•克拉克认为称“地球”为“水球”更合适,不只是因为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也因为海洋维持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作用不可替代。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深海的奥秘,正变得不再遥不可及”“金黄的海星、长着黑色珊瑚的海绵、藤蔓橙黄的冷水珊瑚”等语句,都激发了人们对深海探秘的热情。
B.材料二引用从事海洋生态保护研究的安德烈斯的话,不仅证明本次下潜是他最宝贵的人生经历,同时也证明了交流互鉴对海洋研究的重要作用。
C.材料三使用“地中海的金枪鱼墓地”“莫桑比克大量捕获的鲨鱼鳍”“北极日渐消融的海冰”等排比句式,饱含感情,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人类对海洋犯下的罪恶。
D.从材料一的可下潜7000米级的“蛟龙号”,到材料二“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的报道,可以看出我国在深海科考研究领域已经领先世界。
4.《海洋:深水探秘(BBC科普三部曲)序言》对读者了解这本书有哪些帮助?请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4分)
5.“蛟龙号”进行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意义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省一区2025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D【解析】①准备阶段;②下水阶段;④完成下潜出水。③取出采集的海洋生物。
2.C【解析】围绕海山进行,但不是为了研究海山,而是研究深海生态系统和环境。
3.D【解析】可以说我国的深海科考研究领域已经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但不能说“领先世界”。
4.①帮助读者了解海洋的重要性和海洋面临的危机。②介绍了探险的基本情况和价值。③呼吁保护海洋的意图。
(三点都答出给4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5.①科学研究的意义。“蛟龙号”第300次下潜能观察及拍摄海山山坡到山顶的海底生物分布,采集生物、水体、地质样品和环境参数数据,能深入了解海洋生物分布等情况。
②国家实力的意义。“蛟龙号”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它的多次下潜作业体现了我国在深海探测技术方面的高水平发展,彰显中国在深海探索领域的强大实力。
③国际合作的意义。“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不同国家擅长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在交流互鉴中推动彼此研究,有利于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等合作项目,为中外科学家携手合作提供平台。
④海洋保护的意义。海洋对地球生命至关重要,但人类对海洋的破坏行为严重,“蛟龙号”的科考成果有助于唤起人们保护海洋的意识。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满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