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作文——东北三省精准教学2024年12月高三联考

文摘   2024-12-06 10:57   辽宁  
最新作文

东北三省精准教学202412月高三联考


四、写作(60)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随着现代化程度的加深,城市社区的黏合功能被消解,社区逐渐演变为“陌生人社会”,很多人在小区常常见面,却没说过话,大家对“附近”的关注越来越少,地理意义的“附近”已经转化为数字意义的“附近”。

现代化让我们彼此离得更近了又似乎离得更远了。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23.【写作指津]

本题结合现代文阅读I中提到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发展的典型问题来设题。材料指出当下城市社区主体间关联较少,常常见面却没有说过话,成了社区里“最熟悉的陌生人”。相比于乡村“熟人社会”邻里交往的热络,城市社区主体对“附近”的关注和了解较少,和附近的人缺少交流、信任、合作。考生可结合这一现象折射出的问题展开思考。

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社区主体流动性增大,随着互联网的展,年轻一代习惯通过网络关注远方的人或事,常常借助导航、快递、外卖、直播等现代便捷方式和外界建立联系,却让“附近”的情境渐渐从自己的生活中消失。大家可能了解整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却对身边的人和事知之甚少,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正在被网络交往代替。

“附近”发生的事更贴近我们生活的“常态”,剥离了“附近”具体的人和事而更关注抽象、遥远的人和事,会让人与人之间渐渐失去信任感,缺乏真实的情感慰藉。大家习惯了用没有感情的技术工具作为联系的桥梁,让原本丰富而真实的“附近”变得空洞、乏味。

技术带来了便捷,也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逐渐淡化。人类社会需要温暖的守望相助,需要真切的情感沟通,需要我们用眼睛去洞察周围,用心灵去体悟情感,用行动去触摸附近。我们认知世界的起点是“附近”,从真实的生活体验出发,与“附近”的人交流,建立持久的联系,解决“附近”的问题,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世界。

写作时可议论,也可叙述。可采用层进式结构,从日常生活出发,思考导致这一现象的多元因素,分析不关注“附近”会对生活产生什么影响,进而提出改变这一现象的对策。写作时不可一味批判网络的弊端,网络只是“附近”消失的一个原因,也不要完全否定对远方的关注,“附近”和“远方”一同构筑了完整的世界。

[参考立意]

①关注身边,重建“附近”。

②莫让“附近”消失。

③心怀远方,不让“附近”“走远”。

④远方风景固怡人,身边烟火亦可亲。

参考例文

心怀附近 行稳致远

(文题,就是文章的定海神针)

考生

云看展、云看戏、云旅行,云游故宫吸引大量青年一睹远方故宫风采。在数字传媒技术极端发达的今天,青年的生活好似一切都不再狭小,远方亦非天涯。列举社会现象,凸显“云”时代的特征:远方的一切似乎触手可及,暗含“附近消失”的现状,体现作者的构思和匠心

但却偏偏忘了“附近”。紧接上文,联系材料对于青年而言,附近并非真的消失,而是客观上作为地理范围存在着。附近在青年的主观认知上被选择性忽略,相较于异彩纷呈的远方,蝇营苟且的附近被压缩到墙角,因此而“消失”。表明“附近的消失”产生的主观原因

远方的喧闹与繁华剥夺了青年人太多的注意力。有了科技的助力,现代青年突破传统小农社会的封闭性,再加上青年与生俱来的活力和对世界的好奇,往往会不自觉地趋向日新月异,新奇新鲜的大都市。分析“附近的消失”产生的社会原因,与上面的两段内容互相补充,丰富了文章内容,让文章论述走向深入

而这恰恰是这个时代大多人的问题所在,也是青年所要克服的问题。(过渡自然)人性中猎奇追求新颖的欲望不可避免,但青年不可因此而抛弃“附近”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因为这是我们青年在偌大社会中的最初发展的起点。(起点是对“附近”的妥帖表达,不容易引起误解我们所生活的“附近”,包括亲人、邻居、以及各种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定义了我们是谁,我们将走向何方?没有了生命成长的最初起点,我们就难以找到回家的路,进而在内心感到漂泊和虚无。(进一步阐述生命发展的起点对人生的意义,强调了“附近”对生命个体的重要价值

人们所说的“空心病”,恰恰正是这种内心虚无的表现。承接上文,指出导致“空心病”的原因,形象阐明“附近的消失”给人带来的危害在关注远方,忽视附近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冰冷的电信号传输中缺失。而这份温情恰恰是青年人心灵成长的重要养料。如果培育一株苹果树,不给它施加足够的肥料,结出的果实往往是干瘪苦涩的。(通过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写出“附近”对青年心灵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与上一段落内容前后呼应,凸显了“附近”对生命个体的重要作用,深化了文章中心空心病,空的正是滚烫烫的温情(照应本段开头,强化论述效果)。所以,我们需要用心去体察身边的诸多美好:比如你在饥肠辘辘时突然闻到附近人家飘来的饭菜香,比如你在满身疲惫时收到对面陌生人送来的浅浅微笑,比如你在小巷的转角回望母亲送你出门时的殷殷目光……正是这些不经意的小美好让我们漂泊无依的心灵找到前进的方向,让我们带着温暖走向远方。(落实具体的细节,让“附近”那些容易被忽略、漠视、淡化、模糊的温情不再消失,沉淀为心灵成长的滋养。既照应上文又深化文章主旨

或曰:网络阻断了青年与附近的联系,那么远离网络就可以尽善尽美的感知现实吗?(与下文形成一问一答的形式,引人思考)

其实不然。附近的消失,更程度上源于青年人主观上追求外拓和伸展,源于青年积极向前看的向上性。(语言表达凸显作者思想的闪光之处)网络在其中有很大的助推作用,但终究只是助推。况且,完全断绝网络,与远方隔离也不意味着就能注重附近。过分压制青年外拓发展的天性,也将带来对附近的偏见与漠视,无益于更好的前行。(观点具有思辨性)

人生海海,泛舟远行的我们需要心怀生命最初的细腻温情,坚定守好心灵的方向,在风雨来袭时不做“空心人”,不犯“空心病”。我相信,我们定能行稳致远。(收束全文,再次强调处理好“附近”与“远方”的关系,表明作者立足当下,走向未来的美好期许

点评

心怀附近,行稳致远是标题,也是观点与态度,更是策略与目标。文章依此标题循序渐进,在阐释附近的意义过程中,理清了附近远方关系,明确了让心灵不再虚空,不犯空心病,不做空心人的态度,鲜明表达了作者心怀附近 行稳致远的中心观点。特别是关于空心病现象及其原因的深刻分析,让文章迈上新台阶。倒数第二段关于青年为何追求远方的深层原因透析非常精辟,富有思辨性,展现了文章个性化的思想光芒。

那么的远,这么的近

这个时代总是悖论重重。世界热闹,人很孤独;知识爆炸,常识匮乏。我们一方面获取大量“远方的资讯”,一方面又感受着“附近的消失”。(引材料)
  我们的人生半径注定由短而长。世界那么大,谁不想去看看?可是,当人人都在聚焦远方,都在神游万仞,又由谁来关心“眼前的苟且”,来防止“附近的消失”?(提出问题)
  何谓“附近的消失”?或许难以一言蔽之。但不争的事实是,我们对周遭的环境,对身边的人事,感知越来越淡漠、生疏。记不住一层楼邻居的面孔,弄不清附近菜市场的方位,说不出周边有哪些好看的风景,甚至忘了父母姐弟的生日,“社恐”焦虑蔓延与人交际困难,无暇也无心了解身边人的喜庆丧痛……(定义内涵和外延)
  另一方面,从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获得资讯如此简单。我们被各类屏幕围猎,在无数个网格里感知世界,移动鼠标,敲击键盘,天涯即在咫尺。
  是的,我们要让“远”的变“近”。让远方不再遥远,让世界如在眼前,让地球成为村落,让异邦亲似弟兄。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愿景千年不变。我们需要关注远方的资讯。俄乌冲突究竟鹿死谁手?八十高龄的拜登今年摔了几次跤?七十好几的特朗普下次竞选是否有戏?我们相信“无穷的远方”和我们有关,因为我们也是“无数的人们”的一份子。(关注远方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不能让“近”的变“远”。不能被施了障眼法,不能模糊了眼前。立足附近的世界,关切身边的生活,倾听来自俗世的心跳,别让这些遁了形消了声。不妨放下手里的“望远镜”,离开迷幻的“九宫格”。把视线从俄乌、拜特、李佳琦,抽回到附近的人、事、景。也关心下爸爸的“三高”指标,细数妈妈的白发填了几绺,过问下家里的柴米油盐,打听下“二师兄”价格涨跌。尝试着,和家人调到同一个频道,和老师同学聊回到一块来。从今往后,我关心遥远的“人类”,也关心身边的“你”。(关注附近的重要性)
  朱光潜先生曾倡导“三此主义”:此身,此时,此地。拥有此身,把握此时,安守此地,如此过一生,也不失为一种完满。而在我看来,这不也在为我们人人都有的“附近”,做极好的代言?远处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远处有经纬之道,有山河之志,而近处是凡心素履,历历可数,近处有浓浓的烟火气息,有醇美的人间情义,也有非常之观值得驻足一赏……(引用论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愿你出得去,那么的远,更回得来,这么的近。远近之间,你也或将拥有更高品位的生活,更大气象的生命。(结尾收束全文)

关注远方,更要关注附近
李子涵

生长于人世,我们立足的世界不过是浩瀚宇宙的渺茫一处,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技术的发展,人们更好地关注远方的资讯,但随之而来的便是对附近的忽略,进而使附近消失。依我所见,关注远方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便是立足根本,关注附近。

  关注远方亦为关注附近。鲁迅曾言,“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远方之所以称为远方,是因为人们认为这件事与自己的时空距离较远,可谁又能保证这件事下靠不会发生在你的身边?谁又能保证那“买不起七十九元眉笔的平民百姓”那上层者口中的“小镇做题家”,不是你,是我,是世界上的千千万万?世界宛如一片浩瀚星海,我们便是那繁星点点,各个星宿相连,我们也彼此相连,不分时空远近。


  关注附近不可替代,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中指出,维系中国早期关系的便是人情,早期中国社会为人情社会。推及当下,我认为现如今中国依旧覆盖着一层人情社会的薄膜,亲人逢年过节期间的拜访,邻里之间的油盐酱醋茶,都构成了我们如今生活的烟火生活。但由于太过于关注远方的讯息,造成附近的消失,使人与人之间彼此相连的纽带岌岌可危,中国千百年以来所维系的社会关系随之改变,人与人之间仿佛成为了相互独立的个体,柏格森曾指出,“世界是一个整合的存在”,人们理应如湖面的涟漪一般紧密相连。假若目光被远方吸引而忘了眼前,那可真真是本末倒置了。


  附近,足够远大。马克思韦伯有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换言之,世界万物,“我”在中央,正如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在信息爆炸的此时此刻,恰逢科技盛世出生的我们,不妨适当将自己置身于时代的狂潮之外,去关心一下我们的“附近”。放下手机,透过饭桌上氤氲的热气看看家人的脸,谈笑,逗乐;放下手机,追循机尾划过形成的飞机云,放松,惬意;放下手机,到街上走走,听小贩的吆喝声,看光束中飞舞的尘埃,闻街坊饭菜的喷香。这个世界很大,大到我们都只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个世界也很小,小到亲友伴旁,家人团坐,便是烟火人间。


  哈伯特曾说过:“对于一只盲目航行的船来说,所有的方向都是逆风。”我们切忌在互联网所构成的大海中盲目航行,丢失方向,而那远方闪烁着微光的灯塔,便是那无可替代的附近。我们需以广阔视野关注远方,更要以诚挚心灵感受附近,这一生,方不虚此行。

找回消失的附近
   罗子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更好地关注远方的资讯,但同时也会造成“附近的消失”。海子说过:“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我们应该将目光收回,更关注当下,找回“消失的附近”。
  新技术会开阔人们的视野,但是过度依赖会使人产生距离感,太过关注远方而漠视附近。打开手机,扑面而来的新闻是巴以战争或是“遥遥领先”手机的发售,这些离我们过于遥远的信息,总会吸引我们的好奇心。而附近的美景或朋友的动态,对于我们太过平常,似乎总提不起兴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时间变得碎片化,人们会一会儿干这件事一会儿干另一件事,人们更加追求即时性,追求时刻性的满足,而附近的消息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附近的消失”后,很大程度上人们更多是扮演者、旁观者,人们更相信技术,而不是相信别人。这些结果的危害正在呈现,人们控制技术,同时又被技术支配着。人们抱怨城市没有人情味,没有归属感,可一回到家里,我们又拿起手机,成为手机的奴隶,妄想用虚拟抵达真实,还觉得自己永远抵达不了。这促使我们变得盲目,心理扭曲,人与人之间不断疏远,这是一种潜在的社会危机。
  晏殊道:“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老话说,“远水救不了近火,远亲不如近邻。”不要总耽于远方,歆羡远方,你的身边和周遭才是最有烟火味,最具生命气息的。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附近的人和事,活在当下,远方的事物太过宏大而虚无。多关注家人与朋友的动态,欣赏周边被忽视的美景,这样的快乐才是真实而永恒的。
  同时,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点善意,多一点包容,我们才可以把自己打开,敞开心扉与他人沟通。彼此信任和喜欢,成为亲密的朋友,用深度的关系去代替对手机的依赖,用“附近”的温暖来代替“远方”的未知。许知远说:“亲密可以带来勇敢,勇敢会带来新的突破和新的机会。”亲密关系可以让我们跳出短期利益关系的束缚,寻找丰富的真情。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或许,“当下”比“远方”更重要。

关注远方,留心附近
陈炜豪

名人有言:“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远方,似乎成了美好的代名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让曾经的诗和远方变得唾手可得。与此同时,人们也将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了电脑桌前,造成了附近的“消失”。我认为:远方虽然令人向往,但附近的点滴亦需留心。
  互联网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让人们更容易接触远方。远方的资讯让人们获得具有超越性的感受,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信息。近日,百度发布了一款知识增强的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它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你可以用它来查询世界大学的排名,全球的著名景点或是各地的特色美食和文化传承。它让远方不再遥远,反而近在咫尺。人们追寻远方的脚步,也愈加地迅速。
  然而,在享受着“诗和远方”的同时,我们也很容易忽视了眼前的“苟且”。即我们的周遭,我们的附近。它似乎给我们的生活拉上了一条隔离带。使我们不能感受到生活的真正滋味。扪心自问,我们真的了解家周围的路吗?我们真的了解过家人的烦恼吗?我们真的接触过周遭的苦难与美好吗?互联网在帮助我们的同时,也让我们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味觉,我们感受不到生活带给我们的酸甜苦辣。我们的生活就像一张纯洁的白纸一样,没有受到“苟且”的浸染。生活的隔离带让我们无法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从而忽略了太多隐藏在其中的“小确幸”和“小感动”。
  其实,附近亦足够远大,享受附近,迷恋附近的人,离诗和远方也更近。作家残雪。她平时不用手机,不用微信,这让她有更多时光她倾心爱着自己的附近,她曾说:“日常生活中,我连买个菜,跟物业打个交道,都有幸福感浸透。”正因为残雪对于“附近”的深刻观察和体悟,她的实验文学,她描写的底层人们充满怪诞的生活体验,在国际文学读者的圈子里,才有非常高的认可度。她抵达了自己的诗和远方,也引领读者抵达诗和远方。远方虽远,有“近”可达。
  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目光不应只停留在诗和远方的追求和创新上。应多在生活中的苟且上留心,细细体悟其中的辛酸和乐趣。苟且与远方,二者相辅相成,都不可或缺。两者额兼备,方为完人。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关注远方养吾浩然气魄,细悟附近赐我温婉力量。时代大潮需要我辈博学多才,广泛涉猎,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百年梦圆,民族复兴亦需青年不忘附近,立足周边。鼙鼓催征稳驭舟,远近有为运筹谋。

消失的附近

AI作品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常常会感叹时光的流逝,而伴随着时光的,还有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附近”。它们或许是一条小巷,一家老店,或是一群日日相见的邻里。然而,随着城市的变迁,这些“附近”正悄然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中。

“附近”,是一个充满温情的词汇。它代表着我们生活的环境,承载着我们的记忆和情感。我记得小时候,家附近的巷子里有一家小小的杂货店,店主是一位和蔼的老人。每当放学时分,我们都会涌进那家小店,挑选着心仪的零食,耳边则是老人亲切的叮嘱。那样的时光,如今想来,宛如一幅温馨的画卷。

然而,不知何时起,那条小巷被高楼大厦所取代,杂货店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商业街,琳琅满目的商品,却再也无法找回那份熟悉的感觉。我们获得了更多的便利,却也在无形中失去了那份“附近”的温暖。

这样的消失,并非个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许多传统的街区、建筑和人文景观都在逐渐消失。它们曾是构成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是我们认知世界的窗口。它们的消失,意味着一段历史的终结,一种文化的流失。

当然,我们无法阻止时代的变迁。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在变迁中保留那些珍贵的“附近”。或许,我们可以通过拍照、写作等方式记录下它们的样子;或许,我们可以参与到城市规划中,为保留这些“附近”发出声音;又或许,我们可以在新的环境中,重新建立起属于我们的“附近”

消失的“附近”,是我们对过去的怀念,也是我们对未来的期许。它们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不要忘记那些曾经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的东西。让我们在变迁中寻找平衡,让“附近”不再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下面是本人原创作文题,发表在《调研考试》杂志与“安慧语文”202443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存》中提到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不少对门而居的邻里互不往来,出现了“附近的消失”,但在虚拟的社交空间中,却有很熟络的人,跨越地域,甚至跨越国界。

1.为了消除“消失的附近”,你为你所居住的社区设计一项邻里参与的活动,并向社区居民发出倡议。

2.走进生活,邻里之间的温情故事会给我们感悟与感动,写一下你遇到的温情故事。

3.对门而居却形同陌路与跨越距离却心灵贴近,引发了你对“远与近”怎样的认识与思考?

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同一情境材料、多任务驱动作文。

生活化的情境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实际;多任务驱动,文体放宽,选择自由。材料第一句给出现代社会普遍现象“对门而居的邻里互不往来”,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并不陌生,值得考生思考目的是引导考生关注实际生活。同时,情境之中又提到在“虚拟的社交空间”,人们可以跨越空间成为很熟悉的人。这样的情境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值得考生深入思考。

三个任务围绕情境展开,鼓励考生个性化表达。既给考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之所长,又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有较高的要求。

三个写作任务的要点:

任务一,“向社区居民发出倡议”潜在要求考生以“倡议书”的形式呈现,而且在行文的过程中需要完成活动目的、内容的设计,同时还要向社区居民提出的具体倡议。考生在写作时,可以考虑“读书交流会”“社区观影”“邻里一家亲——共享美食”等切实可行的活动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同时要注意谋篇布局,重点突出,对于倡议内容要表述深刻,语言要出彩。

任务二,“写一下你的温情故事”要求写记叙文。同时又明确了故事的主题“邻里之间的温情故事会给我们感悟与感动”,考生可以写自己的生活体验,如“困境时的互相扶助”“生活习惯对人的启迪”“小社区大世界”等。写作时应注意人物刻画与细节描写,突出邻里之见的真情,以及给人带来的影响与思考,并且要有所升华,以小见大,特别注意语言的感染力。

任务三,要求针对“对门而居却形同陌路与跨越距离却心灵贴近”的现象,让考生谈对“远与近”的认识与思考,是典型的议论文。作为二元思辨的话题,学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去写:为什么(为何有如此现状)、会怎么样(这样的现象会有哪些影响)、怎么做(如何面对这样的现象)。同时要论点清晰,要站位高格局大,论据充分展示积淀,论证有力,使用多种论证方法。

01

云月长空上,真情远近间

鞍山市第八中学 苏家琦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诗人曾如是描绘“远与近”。《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活》中提到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对门而居的邻里互不往来,但在虚拟的社交空间中,却有很熟络的人,跨越地域甚至国界。如此现象引人深思——

   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科技发达,万物互联,“我坐在对面望着你,你却在玩手机”的情况屡见不鲜,咫尺就是天涯,究竟如何区分远与近,又该怎样正确处理远近之间的关系成了我辈青年面对的难题之一。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在过去,交通与通讯都远不及现在发达,仿佛一条河的两岸、一座山的前后就是两个世界。因此,注重身边近处的人际交往而相对忽视远距离的交流便成了百代不易的传统。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跨城市甚至跨国界的交流成为可能,几近易如反掌,天涯变成了咫尺。殊不知,这样的时代虽则打破了“远与近”的界限,但也模糊了人们对“远与近”的认识。

如今的人们,手指轻点便可与大洋彼岸的陌生人建立沟通的渠道,有时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的畅聊就让他们觉得遇到了知己。实际上,他们对与他们聊天的人的了解是线性的、静态的。他们不了解对方的为人、行事风格、行为习惯,仅从短暂的交流中就为其贴上了无数的标签。他们之间的“熟悉”完全建立在虚拟的网络上,一旦撤掉网络这层美好的滤镜,他们那甜蜜而脆弱的梦境也会随之崩塌,不复存在。

既如此,与其寄情于虚拟的社交空间,倒不如回归现实,和实际接触到的人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系。《增广贤文》里即有“远亲不如近邻”之说,与对门而居之人和谐的相处意义重大。疫情期间邻里的互助,危难之时邻居的挺身而出,生活中邻里的之间温情,生活给予我们的是最好的答案。一味沉溺于虚拟的社交空间,会让人与人之间情感梳理、社会冷漠;打破情感的藩篱,学会与“近”处人的沟通,我们才能收获一份美好。

因此,正视“远与近”,是营造和谐美好社会的关键。费孝通老先生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美好的社会需要你我从身边的人爱起,相互扶助,关注关心你身边的人,让“消失的附近”重现意义非凡。《三国志》有言:“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百花齐放,才有浪漫盎然的春日生机;管线相协,才是和谐美妙的乐团合奏。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云月长空上,真情远近间。面对新百年的新征程,现代化的新使命,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我辈青年更当深思“远与近”,融入生活,莫做袖手人。

【点评】

本文逻辑严密,层次清晰。既言之有物,又能言之有序。文章紧扣 “远与近”这一中心话题,联系个体体验,剖析说理,提出自己的看法,不陷入虚拟的“近”而应走进生活中的“近”,这样的思辨更有价值与意义。作者思路清晰,文脉流畅,文章层层递进,追本溯源。主体内容从“分析现象”入手,延宕开来,提出问题,指出面对“远与近”选择,应该何去何从,接着以“既如此”句加以过渡,指出“学会与‘近’处人的沟通,我们才能收获一份美好”,分析透彻,井然有序。文章最后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并发出呼吁号召。全文出语新警,掷地有声。综合运用对比论证、假设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手法,深挖材料,立意深远,结构完整。

02

让消失的附近回归,重拾邻里间的温暖

——致全体社区居民的倡议书

鞍山市第八中学  郭子昂

亲爱的居民朋友们:

大家好!是不是我们比邻而居却形同陌路?是不是我们好久没有体会“远亲不如近邻”的温馨?是否您也渴望“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的和谐美好?“岸明残雪在,潮满夕阳多”,为了让邻里间重拾温情,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我在此倡议全体居民参加“邻里一家亲——共享美食”活动。

    人间烟火,更胜风花雪月,堪比碧落星河。“邻里一家亲——共享美食”活动是以社区居民为整体,相互进行美食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最是邻里亦相亲,且以美食慰风尘。我倡议大家一起晒美食,无论是简简单单的早餐,或是浪漫气息十足的烛光晚宴,又或是普通的家常便饭,我们都可以把它拍下来,共享到我们社区交流群,你可以把食材的选择、制作的流程、美食的介绍制作成短视频,分享出来,交流做法及经验。您的分享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邻里之间就在这样的“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里更加和谐美好。心动莫若行动,请大家参与进来,让美食成为搭建在我们邻里之间的友谊桥梁。

长忆故山寒食夜,野荼蘼发暗香来。我倡议大家一起说美食,美食,作为色香味俱全的享受,给人心灵以暖流——是“风回小院庭芜绿”的朦胧记忆和幻想,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时牧童骑着老牛在草原上一任东西南北的闲适,是在“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般悠扬的乐声中归乡的依恋。大家可以把自己与美食的故事分享出来,让我们在故事中增进了解,打破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虚拟社交空间熟络依赖却对面前的人冷漠不理的问题。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我倡议大家一起品美食,周末晚上6点,大家携带着家人和自己制作的美食一起到社区的活动室,分享美食,品鉴美食。这样的分享活动会让我们有更多的交流,一定会让我们彼此多一分信任与理解。与此同时,也可以在社区食堂一起制作美食并互相品尝,为那些孤寡老人送一点美食,让爱心得以传递。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这次活动,增进邻里间的深情,真正地做到“回现实中来”。让整个社区居民彼此心灵贴近,打造更美、更和谐、更友爱的社区。

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人间烟火映照着生活的琐碎与繁华。邻里间的相处,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充满烟火气息,让生活更美好。更希望我们能通过这次活动,去打破虚拟社交的沉迷,得以邻里间最初的美好与欢乐,得以品尝人间烟火的味道,得以感受平凡中的诗意和喧嚣中的宁静,得以看到市井长巷中的岁月静好!

倡议人:xxx

x年x月x日

【点评】

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整。巧妙处理了“活动设计”与“提出倡议”的写作任务。作为倡议书,感染力、表现力强。先从活动发起的意义说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发出倡议“晒美食”“说美食”“品美食”,有理有据,层层深入。同时,文章语言精美,诗文引用信手拈来。首尾呼应,感情真挚。

03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

鞍山市第八中学  杨梓熙

    刚上高中时,我在网上冲浪,因为对生存类网络游戏的偏爱,使我对生存二字异常敏感。我一眼便发现了那本简介和书名中都带有生存二字的小说《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存》。我很好奇书中会怎样描绘悬浮的生活,便将其加入了书架。

     正当我准备阅读时,阵阵门铃声将我从虚幻的网络中拉回了现实。您好,外卖到了!我趔趄着站起,拖着自己因久坐而疲惫不堪的身躯去开门,接过外卖,准备关上门再次与世隔绝时,恍惚之间想起了他——那个给我送饭的人。

两年前,因为父母在外地工作,我一个人被送到了这里读高中。我就租住在走廊最里面,他住在楼梯口那边,那条长长的走廊将我和他的距离变得更远。尽管他之前与我从未有过交集,可却意外地对我很不错。我依稀记得每次在偶遇时他对我的嘘寒问暖,我曾经不理解他的好意,甚至认为他有所图谋。因为我更加享受网络带来的真诚,从未用心思考现实世界的温情。越是这样,他的热情在我眼中就越冰冷,而网络世界却越温暖。

我以为我会一直如此地漠视现实的温情。吃完外卖,将餐盒向那早已堆成山的垃圾堆一扔,我突然注意到一封前些天收到的因为不在意,就堆在一边的信。今天怀着好奇的心理,将那个朴素的信封拆开。我之前对于他对我的好而产生的恶意推测因为这封信烟消云散。

他在信里写到,他在小时候家庭并不和睦,他的父亲整日酗酒,母亲也不管他。所以他自暴自弃,不和别人交流。他的邻居却是一个细心且心善的人,他的邻居注意到他一直不出门,便借着给他送菜的名义开导他。如此往复,他也终于走出了阴影。他说,他看见我的时候,也仿佛看见那个小时候一直窝在家中的他……

我感叹于平时看着笑容满面的他竟有这样一个不堪的当初。我也在想,今天受到帮助的我未来也会帮助别人么?我突然回忆起之前与他相遇时的点点滴滴,这些瞬间好似春风般荡漾在我心中的一潭死水,我想要去当面感谢他。可是,信里的最后一段却让我把这些情绪咽了下去——因为他搬家了。

第二天,我在上学时与邻居们一一打招呼,用自己的热情与乐观的一面去面对每一个人。令我惊讶的是,他们只是微微愣了一下,便将同样的热情回报给我。我突然感觉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中的快乐很相似。可是,邻居们脸上的微笑却赋予了这份快乐更多的真实与温暖。

我终于看到了生活应有的样子,也理解了当时他对我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那本书,我终究还是没有读,因为我已经扎根于真实的生活,又何苦去探究一种悬浮的生活?

【点评】

源于生活的点滴最触动人心,生活中一定会有萍水相逢却予我们温暖和感动的人。这篇文章文脉清晰,以邻里之间最细微的小事来展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从陌生提防到了解改变,邻里之间的故事展现的淋漓尽致,囿于篇幅的问题,部分细节处理还不够精致,但是文风质朴,契合主题。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叙议结合,表达流畅。


安慧语文
蓦然回首,风萧萧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