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 | 檀道济:“你这是自毁长城!”

文化   2024-11-08 23:38   江西  

朋友,

你可知道“三十六计”来自哪里?

你可知道成语“唱筹量沙”的来历?

你可知道“莫须有”罪名从谁开始?

你可知道“自毁长城”说的又是谁?


檀道济像


01

 

檀道济,是东晋末年、南朝宋初的名将,刘宋政权的开国元勋。他是高平郡金乡(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人,出生在京口(今江苏镇江)。自小父母双亡,是一个苦孩子。

苦孩子想出人头地,只有两条路,一是读书,二是从军。

檀道济走的是第二条路。

东晋元兴二年(403年)十二月,野心家桓玄威逼晋安帝司马德宗禅位,建立桓楚,迁晋安帝于寻阳(江南寻阳,又称柴桑,今江西九江市八里湖西北,与后来的浔阳不同)。翌年二月,北府旧将刘裕在京口举兵起义,讨伐桓玄。正是在这个时候,檀道济兄弟三人一道从军,投奔刘裕。由于作战勇敢,檀道济一路升迁,很快成为刘裕的得力干将。

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檀道济担任先锋。经过长距离、长时间的战斗,刘裕部队从淮河、肥水一直打到长安,灭掉了后秦。

有一件事值得大提特提,那就是在进军洛阳时,俘虏了敌人4千多人,有人建议把俘虏都杀死,把尸体堆成“京观”。所谓“京观”,就是为炫耀武功,震慑敌军,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但檀道济不同意,说:“讨伐罪人,哀愍百姓,就在今日啊!”把俘虏全部释放遣散回家。各少数民族非常感悦,相聚前来投奔的人很多。

这样说来,檀道济不仅有勇,还有智,不仅有凶狠劲,还有同情心,不仅有战术想法,还有战略眼光。

檀道济东征西讨,北伐中原,立下赫赫战功,为南朝宋武帝刘裕取代东晋登上帝位创造了条件。刘裕也知人善任,非常信任檀道济,曾说:“檀道济虽有干略,却无远志。”这人是个干事的料,而且还没有什么野心。元熙二年(420年),刘裕称帝。封檀道济为永修县公,食邑两千户,丹阳尹。

永初三年(422年),刘裕去世,17岁的皇太子刘义符即皇帝位,史称宋少帝。刘义符生性顽劣,登基后嬉戏无度。两年后,刘裕临终托孤的顾命大臣徐羡之说动檀道济入朝,凌晨时分带兵闯入皇帝寝宫,杀掉侍从,以武力废黜了少帝刘义符。又不顾檀道济反对,废除刘裕第二子、庐陵王刘义真,随后将刘裕第三子﹑宜都王刘义隆推上了皇位,是为宋文帝。

宋文帝刘义隆在刘裕的儿子中算是一个有作为的人。庶出的他自幼寡言少语,不事张扬,倒是喜欢博览群书,涉略经史,还写得一手好书法。

人的外在表现和真实内心有时并不一致。领藩之时,刘义隆看起来与世无争,登基之后,宋文帝统治手段毒辣决绝。即位一年多,他便对当年发动政变、杀死自己两个哥哥、推举自己登基的权臣徐羡之、傅亮和谢晦痛下杀手,剪除了这三人。对于没有参与预谋、与三个权臣来往并不密切、而且军事才能出众的檀道济,进行拉拢并继续委以重用。元嘉三年(426年),檀道济升任都督江州、荆州的江夏、豫州的西阳、新蔡、晋熙四郡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持节、常侍不变,封武陵郡公,食邑五千户,驻节寻阳。


刘裕入长安(绘画)


02

 

“三十六计”大家都听说过,这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三十六计”是谁先提出来的?语源正是来自檀道济。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至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

王敬则略晚于檀道济,但相隔时间不远,王敬则的话应该不是空穴来风。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檀道济编撰《三十六计》,应该是在元嘉年间、江州任上。

戎马倥偬之隙,身经百战之后,在江州,置身兵家要地,面对江山胜景,檀道济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于是构思云霞,落笔纸砚,写下《三十六计》。

书中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对每一个计谋的解说,广引《易经》语辞,贯穿老庄之学、阴阳之理、刚柔并济、攻防思辨,含千般变化,万般计谋。以辩证法思想论述了战争中诸如虚实、劳逸、刚柔、攻防等关系,做到“数中有术,术中有数”。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刘宋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

为便于人们熟记,后人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口诀: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除了“檀公策”和“伐”字外,每字包含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度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这是一部集历代兵家“韬略”“诡道”之大成的谋略奇书。后世代有作者对其进行修订和补充,以致于成书年代和作者已难确考。

三十六计出,至今说檀公。

《三十六计》


03


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记载了檀道济和陶渊明交往的故事。

陶渊明,“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圣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这一段描写极具画面感,对话极其有意思。

陶渊明病了。

什么病?饿的,挨饿好几天了。

檀道济屈尊纡贵前去探望。

六十多岁的陶渊明卧床不起。

一个武将,一个文人;一个荣华富贵,一个贫困交加;一个官居一品(从一品),一个田野农夫。

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

子曾经曰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檀道济借用孔子的话来说陶渊明,称当今是“文明之世”,可你怎么混成了“贫且贱焉”,当然,“耻”与“不耻”咱先不说,因为你是“自苦”,但好像并不需要弄成这样呀?

陶渊明怎么回答?

他没有直说世道到底是明是暗,只是抓住孔子未曾提及、而檀道济所说的“贤”字说事,说,我可不是什么贤者,不但不是,而且连当什么贤者的心思都没有!

聪明人与聪明人对话,就是这样点到为止,就是这样干脆利落。

檀道济赠予米面肉食,陶渊明挥手示意你拿走吧!

场面很尴尬,但檀道济生气了没?并没有。

从这件事上,看得出两人实现了“双赢”,而不是一个人“赢了两次”。

陶渊明赢得了人格独立。

檀道济赢得了大度宽容。

别人听出了三观不同,我却感到了惺惺相惜。

这样的场面和对话,后世不会再有了!


陶渊明


04


元嘉七年(430年),檀道济被授予都督征讨诸军事,奉命北伐。在二十多天里,与北魏军进行三十余次战斗,多次获胜。 

翌年二月,檀道济军抵达历城(今山东济南市郊),遭叔孙建等骑兵部队的截击,所带粮秣也被焚烧,因而难以继续前进。这时,北魏部将安颉、司马楚之等乘机来攻滑台。滑台守将朱修之坚守数月,终因供应不继,困顿不堪,滑台为北魏所占,修之被俘,万余人投降。

檀道济得知滑台失陷,又无粮秣接济,欲救不能,准备撤返。此时,檀道济部下有投降北魏的士兵,供述宋军缺粮,魏军立即追赶,企图一举歼灭檀道济的部队。

当檀道济率军撤退到曲周境内时,被追击的魏军赶上。当天晚上,檀道济亲自带领一批兵士在营寨里查点粮食。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米斗在量米。

魏军探子偷偷地向营里张望,只见一只只米袋里面都是满满的。他立即报告主帅,说檀道济营里的军粮还绰绰有余,显然不能跟宋军决战。魏帅得到情报,以为前面来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来诱骗他们上当的,就把投降的宋兵杀了。其实,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罢了。

由于不知虚实,魏军不敢近前,檀道济率军安全返回。

“唱筹量沙”,并不在三十六计中,却是精彩计谋。

经过这一仗,檀道济威望提升,于是,进位司空,还镇寻阳。


唱筹量沙


05


檀道济因在刘裕一朝立功,威信名望特别高,左右及心腹,都身经百战,几个儿子有才气,因而朝廷怀疑畏惧他。宋文帝生病多年,屡次病危。彭城王刘义康执掌朝政,害怕宋文帝驾崩,檀道济将不可控制。这些人要动手了。

元嘉十二年(435年)底,宋文帝病重,召檀道济入朝。檀道济的妻子向氏很有见地,劝檀道济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招,恐有大祸!你不是说走为上计么,何不出走?”檀道济说:“走?为什么要走,走哪儿去?我累年率师,扺御外寇,镇守边境,一片赤心,从没有辜负国家,国家又怎么会辜负我呢?”

心地坦荡的人就是这么天真。

檀道济来到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宋文帝病已好转。翌年春,朝廷遣檀道济返回寻阳,檀道济已经上船,此时宋文帝又发病,刘义康矫诏召檀道济回到饯行的路上,将其逮捕交给廷尉,随后下令处死。和他一道被处死的,还有他的8个儿子,以及号称关、张的两个从属。

理由呢?当然是谋反!证据呢?没有!诏书上说是“空怀疑贰,履霜日久”“日夜伺隙,希冀非望”,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又怕大家不服,还把三年前被处死的谢灵运扯上,说什么“谢灵运志凶辞丑,不臣显著”(别忘了,宋文帝曾将谢灵运的诗、书称为二宝,这里又说“辞丑”),你檀道济“纳受邪说,每相容隐”,算是一条“坐实”的罪状。

史称:“道济见收,愤怒,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喜曰:‘道济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被捕时,檀道济说:“你这是自毁长城!”北魏人高兴啊,说,檀道济死了,南蛮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从此,北魏年年入寇,有饮马长江之志。

15年后,宋文帝再次北伐,却被北魏击败。北魏军队长驱直入,一度南征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宋文帝刘义隆登石头城北望,面有忧色,长吁道:“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


《南史》中有关檀道济的记载


06


哀哉,一代战神,没有死在敌人刀枪之中,却倒在皇权屠刀之下;悲夫,一时人杰,没有战死于沙场,却被枉杀于刑场!

《南史·檀道济传》:“时人歌曰:‘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我加两句:文明何时有?深思叫人愁。

檀道济驻节江州11年,由于史料缺乏,除军事外,民政治绩不详。他被冤诛杀,江左江右之人跳起白浮鸠,就说明人们对这兔死狗烹、亲痛仇快的事情有多么厌恶,说明人们对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反而一味窝里斗的局面有多么厌恶!檀道济,是江州寻阳城心头永远的痛。

很多很多年后,在明朝,有一个叫袁崇焕的,写《吊熊廷弼》:


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关情。
家贫资罄身难赎,贿赂公行杀有名。
脱帻愤深檀道济,爰书冤及魏元成。
备遭惨毒缘何事,想为登坛善将兵。

唐代刘禹锡诗

说    明:
1.白浮鸠,也写作白符鸠、白凫鸠,是一种歌舞,叫做拂舞,其歌词是“翩翩白鸠,再飞再鸣。怀我君德,来集君庭。”据晋代杨泓考证,三国后期,东吴深陷孙皓的暴政中,百姓悲苦,生灵涂炭,人们跳起舞蹈,愿意归属晋国,这种舞蹈就是白浮鸠。
2.袁崇焕诗中的“魏元成”,应指“魏玄成”,即魏征。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君臣相与,演绎了一段佳话。魏征死后,被怀疑与侯君集等结党,结果李世民推碑悔婚。《新唐书·魏征传》:帝滋不悦,乃停叔玉昏,而仆所为碑,顾其家衰矣。按:叔玉,魏征长子;碑,魏征去世时,太宗亲制碑文,亲自书丹。

参考文献: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1版。

南朝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

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6月第1版。

南朝梁·萧统《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 THE END —

往日文章:

透过烟雨看历史——九江另类人物志(前言)

大禹:疏九江,伐三苗,拓殖江南

赧郎:铜岭采铜冶铜,无意中坐第一把交椅

周穆王:用大鳖鳄鱼造了一座桥

庆忌:中国的哈姆雷特,江右第一人

屈原:哀民生之多艰

皇帝嬴政:设郡,巡江,赶山,过年的日子

韦应物:以人品和诗品书写传奇

陆羽:一生痴绝为茶圣

注:图片来自网络。




亲,请关注拙著《江州司马白居易》:




冯晓晖
漫游遐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