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重游堪培拉,发现自己竟然喜欢上了这座城市,这让我陷入了沉思。毕竟,在那篇记录我第一次堪培拉游记的推文里,我对这个城市的赞美并没有达到让一些喜欢堪培拉的读者满意的程度,甚至被他们认为我是在诋毁这座贵为澳大利亚首都的城市。
我反思了一下,我之所以没有在第一时间爱上堪培拉,主要还是因为我在那里停留的时间太短。那次我只是来过一个周末,还花一天时间去了杰维斯湾。老实说,上一次我在堪培拉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三十六小时。而这一次,我的时间非常充裕。
爱上堪培拉这件事,似乎再次佐证了一个老生常谈的理论:对一个地方的好感与待在这个地方的时间成正比。特别是来了澳大利亚之后,在聊起各自生活轨迹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哪里哪里其实挺好的”、“以后还是想回哪里哪里生活”云云,而那个“哪里哪里”很大概率就是他们在澳洲待过时间最久的地方。
在澳大利亚的生活即将满六周年,这期间去了很多地方生活、旅行,无论是悉尼、墨尔本、珀斯、阿德莱德等大都市,还是霍巴特、黄金海岸、堪培拉等中小城市,甚至是一些人口不足一万的内陆小镇,没有哪个地方是我特别嫌弃的。在我眼里,这些地方都各有特色并且生活质量都不差。究其原因,可能是澳洲没有户籍制度,人口可以自由流动。如果一个地方不好,人们就会用脚投票,搬去更好的地方。久而久之,所有地方的发展水平就变得平均了。
如果你关注澳大利亚的人口流动数据,会发现堪培拉的人口增长速度非常可观,足以证明这座城市的吸引力。虽然堪培拉确实存在一些软肋,比如不靠海(这非常不澳大利亚),就业市场单一(遍地公务员),内陆性气候(冬天太冷夏天太热)等,但经过我这几天的沉浸式体验(俗称生活),我还是发现了几个堪培拉的优点,正是它们让我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大为改观。
1. 宽敞的居住空间
第一次来堪培拉的时候,我在想这座城市是否过于空旷了,以至于显得冷清。而这次来的时候,已经在熙熙攘攘的悉尼生活了半年,反而觉得堪培拉的空旷是某种慰藉。据我观察,相比于澳洲其他城市,堪培拉的房子往往具有更大的花园,房子与房子之间的距离也更远。此外,这里的街道也更宽敞,道路和人行道之间还有大得出奇的隔离带。而所有这些多出来的空间都被花草树木所填满。
总而言之,这是一座看起来不那么澳大利亚的城市,反而更像是美剧里常见的美国中产阶级社区,或许是和设计师是美国人有关吧。虽然堪培拉处处体现着人为规划的痕迹,但也确实创造出了一个安静美丽的低密度居住空间。当我看着朋友家窗外面积不小、植被茂盛的花园而产生这里是否是富人区的疑问时,却被告知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社区,我不禁开始嫉妒起首都人民。
2. 迷人的湖泊景观
堪培拉虽然不靠海,却有一个巨大的人工湖将整个城市一分为二。在湖里游泳、划船,在沿岸的步道骑行、跑步,或者在岸边的草坪读书、野餐、晒太阳,会让人觉得没有海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而得益于人口少、空间大,你总能在这里找到一个安静舒服的角落来放空自己。相比于大城市里人挤人的沙滩,反而显得难能可贵。
3. 丰富的文化产品
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堪培拉最拿得出手的东西应该就是那些顶着国字头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机构了。上一次因为时间紧张,并没有好好游览这些地方。而这一次,我把国立美术馆、国家博物馆、国立图书馆都仔细游览了一遍。并不是一个对文化旅游感兴趣的人,这次却也兴致勃勃地参观,并且大开眼界。
非常推荐国家博物馆,在实物、声音、影像等各种形式的展示中了解澳大利亚整个国家的前世今生。如果你爱读书,那么拥有全澳最多藏书的国立图书馆是个最好的去处。即使不去读书,也可以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看杂志、写文章、玩手机。如果有朝一日搬来堪培拉生活,国立图书馆绝对是促使我做出这个决定的一大理由。
最后来个总结,堪培拉是一座不错的城市,不过你可能需要花上一点时间才能发现它的美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