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五年,五个关于异国生活的真相

乐活   生活   2023-03-11 10:51   澳大利亚  

Intro

Time flies,转眼间已经在澳大利亚生活五年了。还记得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紧张兴奋又假装淡定的样子,而现在已经是一个云淡风轻似乎看透一切的中年人了。从打工度假到读书再到工作,这五年时间,我游历了澳洲本土所有六个州和除北领地外的两个领地(首都领地、杰维斯湾领地),做过超过十种不同类型的工作,取得了硕士学位,并拿到永居签证,一步步实现了在这片土地上长久生活下去的愿望。

五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已经足够值得我好好写一篇文章来回顾和总结一下这几年的经历。相比于我做了什么、去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我觉得我更想向读者分享这几年我收获的一些生活经验。当然我并不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资质向别人传授人生道理,主要是想借这个机会,梳理一下我自己头脑中的一些想法,如果能给你带去一些收获那是再好不过了。


1. Carve your own path

跳出循规蹈矩的人生路径,除了找工作、考研、考公、出国留学之外还有更多的选择,打工度假就是其中最值得尝试的路径之一。去澳大利亚或新西兰打工度假,在中国大陆人民眼里还是一件离经叛道的事,但其实这已经是世界上很多年轻人稀疏平常的生活方式之一。翻过长城,你会发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简中世界大多数年轻人因为信息闭塞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种选择,家庭、学校和社会也不会鼓励你这么做,以至于等自己幡然醒悟之后,已经超过了三十岁的年龄限制。

不过还是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大陆年轻人,可能家庭条件不是太好,无法负担去国外旅行、留学的费用,但也有机会通过打工度假这一通道走出去看到一个不一样世界。马云说过,因为他在非常年轻的时候来过澳大利亚旅行,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的,从而对他的世界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此外,在我眼里,打工度假对于留学和移民都是非常好的入门或者过渡经验——《想来澳洲留学移民?我建议你先来打工度假》。


2. Things take time, take time

很多事情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特别是当我们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只有一个模糊的愿景的时候。我的建议是,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积累、去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相关的信息,以使自己保持对趋势的掌控力。信息是非常有价值的,很多人其实并不是没有能力,而只是不知道而已。拿打工度假这件事来说,我在大一的时候就知道新西兰打工度假这件事,萌生了对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的兴趣。大学毕业后澳洲也开始向中国年轻人开放打工度假签证,虽然当时我并没有能力或者下定决心去做这件事,但我关注了相关的豆瓣小组和微博博主,在这过程中我对打工度假有越来越具体的认识,不再觉得这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所以有一天当我终于做出来澳洲打工度假的决定后,并不是一时冲动,而只是一个在头脑中酝酿了五年的想法终于付诸实践罢了。

关于留学也是这样的,我在大二的时候萌生出国留学的念头,大三的时候曾非常认真地思考去澳大利亚读书这件事的可行性,虽然当时没有实现的条件,但我也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大三大四的成绩,并认真学习英语,想着有朝一日可能会用到。大学毕业后我计划工作几年,存笔钱去美国读书。结束第一年打工度假后,我也曾产生去加拿大和挪威留学的想法。虽然对于留学我并没有明确的规划,我的想法也总是随着时间和个人经历而变化,但对留学这件事我是一直怀有期待的,觉得这是自己迟早要做的事。所以当我最终决定来澳洲读书的时候,其实也不是一个突然的决定,而更像是酝酿已久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3. Stop playing the victim

多元文化的意义在于拥抱和接受各种差异。无论做什么工作,过一种怎样的生活,都是一种选择而没有对错。《经济学人》报道就连一贯内向不爱出国的日本年轻人都流行起来澳洲采蓝莓而不愿在东京当一个社畜,而且我真的发现身边出现越来越多日本人的身影。对东亚人民来说,去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打工生活是跳出内卷和同质化社会压力的解决路径之一。虽然逃离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起码能让人有更多掌控现实的能力——《别怕,跳出那个怪圈!》。

同时,拥抱多元文化意味着不仅享受它带来的好处,也要坦然接纳那些不那么舒服的东西,比如和自己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宗教习俗、待人接物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要认清大家都是普通人的现实,没必要动不动就上升到种族的高度。不要总是当一个受害者,而是对每个人心存同情,知道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我在多年前听过美国作家大卫·华莱士给 Kenyon College 做的演讲——This Is Water,当时有点一知半解,但这几年越来越觉得它对我的世界观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这个演讲的主旨是:教育的本质不是获取知识,而是懂得如何思考,我们要有意识地决定什么有意义,什么没有。比如在大排长龙的超市里等待结账这件事让人抓狂,这时候你或许可以考虑这样一种可能:其他所有人和我一样厌烦和沮丧,其中一些人的生活很可能比我更艰难、更单调、更痛苦。我想大卫·华莱士的意思是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客观世界,但我们可以用一种更富同理心的方式来思考,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我强烈推荐每个人都去搜索这个演讲视频,并反复观看。


4. The power of writing

保持记录的习惯,既是对自己生活的梳理和反省,也是向更广阔的人群传播知识和见闻,给后来者以指引和帮助。「弗兰克的海」这个公众号主要记录我在澳洲打工度假、留学生活的所见所想。要知道,直到2015年9月,澳大利亚才向中国年轻人开放了第一批打工度假申请,至今不过七年时间,加上中间被疫情耽搁的两年多,真正不过四五年时间。我在开放后的第二年就申请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是这起历史事件的先头部队的一员。这几年下来,通过经营这个公众号也算是对打工度假和澳洲生活这个小圈子做出了一些微小的贡献。

以下是一些自认为比较干货的文章,希望对后辈有帮助:打工度假避坑指南——《在澳大利亚黑工大本营采葡萄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揭露澳洲真实物价——《一个拿最低工资的打工度假者如何生活(食篇)》,帮助找工作的文章——《Costa 农场日薪破300刀?我劝你冷静》、《我在澳洲西北部一个鸟不拉屎的小镇待了六个月》,雅思七分经验分享——《从5.5到7,我的雅思通关密码》,PTE首考七炸经验分享——《虽然不讨厌学英语,但由衷希望这是我最后一次英语考试》,为什么写公众号——《我真诚地建议每个人都开一个公众号》、《都2022年了,为什么还要写公众号?》,塔斯马尼亚生活总结——《爱上塔斯马尼亚的九个理由:登岛三周年回顾》。


5. Impossible is nothing

经过五年的异国生活,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心态变得更加积极乐观了,这主要是因为过去几年,想做的事都一件件做成了,从打工度假,到留学,再到拿到永居身份,这样的正向反馈让我变得更加自信了,并深深相信未来还有无限可能。我在二十五岁的时候写过——《一无所有的25岁 哪来的底气》,那时候我刚踏上澳洲这片土地不久,对即将开始的冒险充满期待。而现在我三十岁了,几乎还是一无所有,但我还是充满底气——《三十是新的二十五》。

你永远不知道生活会带你去往哪里,这样一种不确定性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在塔斯马尼亚当个与世无争的岛民,听起来不坏。去悉尼当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听起来可行。去西澳人口不过一万的小镇当个随性的蓝领,也不是不可以。去新西兰某个人迹罕至的小岛过一种隐居的生活,并不是一个疯狂的想法。甚至拿到澳洲护照后通过E3签证去美国工作生活?听起来并不是天方夜谭。

如果说这五年的澳洲生活让我懂得了什么道理,那就是我是一个自由的个体,我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


弗兰克的海
生活 / 旅行 / 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