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这张图记录了我迄今为止所有的飞行记录。从2015年5月第一次坐飞机开始,到现在已经累计超过十四万公里,在航旅纵横上也能排进前10%。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我其实并没有到过多少国家。我去过的国家数量,甚至用一只手就能数过来。除了中国和澳大利亚,我真正去过(不包括转机)的国家,就只有泰国、柬埔寨、老挝。
但正如我上一篇推文所说的,现在的我已经不再追求生活的宽度,相比于去到更多更远的国家和地区,我更希望拓展生活的深度,选择一个喜欢的地方扎根下去。在那篇文章里我忘了提一点,那就是现在的我,认识到生活的真相并不是换一个地方就能改变的,频繁迁徙带来的新鲜感最终还是会被无数细微繁琐的现实打败。从这方面来说,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悉尼的生活并不会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是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
最终我得出的结论是,因为我已经跨越了一个巨大的边界,那就是从中国到澳大利亚。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两个从各方面比较都是相反的国家。一个社会主义,一个资本主义;一个发展中,一个发达;一个集中,一个自由;一个人口稠密,一个地广人稀;一个同质化,一个多元化;一个夏天,一个冬天;甚至连大部分动物、植物都和对方不一样。可想而知,作为一个在澳洲生活了五年多的中国人,中间经历了多少观念和文化上的刷新。
第一次经历这样跨越边界的体验,当然充满了新鲜感,但这也不可避免地提高了阀值。我的意思是,当你经历了这么巨大的跨越之后,你还要再做什么才能获得类似的体验呢?去日韩?去北美?去欧洲?我觉得那些地方的生活,虽然充满未知,但并不会和我已经体验过的生活有多大不同,也因此并不会给我带来更多的新鲜感。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悉尼的生活并不会有什么本质不同的原因。
最近一个关系比较好的同事休假去欧洲玩了,一个月时间,去西班牙、法国、丹麦等几个国家。当然,作为一个发达国家里的中产阶级出身的小孩,跨国旅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过我最近在想的是,一个澳洲人去欧洲所经历的文化冲击,会比一个中国人去澳洲所经历的文化冲击更强烈吗?我并不是在攀比什么,而只是觉得,印象中发达国家出生的人往往见多识广,但我们这些出生亚洲的新移民,因为跨越了巨大的边界,并且穿梭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无论眼界还是智识,其实都不比那些中产阶级白人差。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作为一个移民,你身上带着的来自母国的印记,不应该成为包袱,而是应该成为财富。也因此不要再纠结是否需要融入主流社会,因为异乡人就是你在这个新世界的身份。最近一次有这样强烈的感觉,是在看完电影《过往人生》之后。一方面,身处海外的异乡人跨越不同的时区和身份,努力在新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却又时常被故乡和过去牵引。但另一方面,这种特殊的经历也将成为某种财富,滋养和丰富你的人生,伴随你走得更远。想想这部电影的导演,她就是这个故事的原型,而不正是移民的身份,让她创作出如此打动人心的作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