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杨度》,其实读了好几年了,做的笔记也过去好几年了,因为内容太过庞大,一直没有精力将笔记整理完成。(另一个是萧军日记,不仅庞杂,而且敏感,所以也没能力写成)
最近顺路到梁启超故居一观,突然想起了杨度这个欲与梁任公比肩的人,遂下决心重新整理一下笔记。
同时,写李敦白回忆录的笔记也提醒了我,我不必长篇大论一番,那样不仅整理困难,发出来更难,索性就写阉割版的算了。
写这篇短文之前,恰好看到杨度的一本著作《国贼孙文》,就先读了一遍。
全文架构如下:
A.从段子开始
B.简要经历
C.开篇爱情的魅力
D.爱情续篇
E.其他值得一提的信息点
本篇讲述A、B部分。
A.从段子开始
有这样一个段子形容杨度的一生:
做过秀才,参加过公车上书,当过满清四品官,和康有为、梁启超、黄兴是好友,跟汪精卫、蔡锷、齐白石是同学,怂恿支持袁世凯称帝,赞同孙文共和,北伐时说毛能得天下,营救过李大钊,是杜月笙的师爷,入过佛门和国民党,最终经周介绍加入ZG。
这样五花八门的人难免让人好奇,偏巧他的名字还很小众,因为历史书上没提过他。
看到他这样离奇的人生经历,我天然地以为他是个浪荡公子,不务正业。
你说他的这种善变是识时务呢,还是没原则呢?
对于他要与之比肩的梁启超,我就从来不敢做这样的臆测。虽然不了解梁任公的生平和著作,但我总感觉梁先生是一个有节操的人:你太左,他把你往右拉;你太右,他又把你往左拉。但杨度不同,他给我的感觉是:树,他只抱大的那棵;路,他只选对自己有利的那条。
除了节操,梁启超的学问也是世间罕有其匹。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我隐约感觉,中国百年来最有学问的两个人,前有梁启超,后有胡适之。其他人能耐再大,都不在这个量级上。
B.简要经历
杨度(1874年—1931年),字皙子,湖南湘潭人。
杨度的历史和人生经历大体是这样的:
1,连续科举不中、附和公车上书,结识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等人。
2,回乡,师从王闿运,学习帝王学,愿为帝王师。同学有夏寿田、八指头陀、杨锐、刘光第、刘揆一、齐白石等。
2.1王凯运因为伺候过肃顺和曾国藩,就以为深通帝王学了,但浅见以为也就是个贵族术。
2.2王老师仗着早年与肃顺的交往和后来教学的名声而自视甚高,甚至连曾国藩的面子也不给,其他那些普通巡抚、总督什么的,也都给我低调点!虽然自视甚高,但遇到有才的,哪怕是很寒酸的人,王老师也愿意主动结交。比如当他听说杨度是个人才后,不惜亲自跑到杨度家里去请人家做自己的学生。
2.3王老师教授三门学问:功名学,诗文学,帝王学。拉杨度入学时,王老师说最高学问是帝王学,所以杨学生选择了帝王学,因为科考显然已经无望。
2.4老师的水平仅引一例。
老师说:“咸丰六年,我进京参加会试。就是这科,当今的帝师翁同龢中了状元,我却连进士都未捞到。晳子,我讲个故事,你看这会试气人不气人……”
看到了吧,自己考不上,就说别人的试题有问题。你以为人人都能赶上张铁生的好时代吗!
2.5后来当王老师看到杨度无望辅佐帝王时,又说自己还有一门最高学问是逍遥学。这隐含了两点内容:一,他有点心疼自己的学生了,二,他有点失望于学生眼光不够了。
3,不顾王闿运的劝阻,瞒着老师自费留学日本,与黄兴同学,且是同桌。
3.1其间写成《支那教育》一文发表在梁启超的《新民丛报》。可见,支那一词并非贬义,只是后来不知道被谁歪曲成了贬义词。
4,回国,保荐入京参加新开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初取一等第二名。但一等一名梁士诒因康梁政变的嫌疑被老佛爷除名,杨度受牵连也被除名。
5,杨度避居家乡,娶妻中路铺黄氏仲瀛。
6,再度赴日学习,与梁启超相遇横滨。
6.1梁启超做《少年中国说》成了大名人,杨度跟着作《湖南少年歌》。有人说这是应和,我觉得是模仿,他也想成为梁启超那样的大名人。
有人说眼界不同,一个放眼全国,一个只看一省,杨度说:我写的范围少既不是眼光狭隘,也不是看不起外省人,而是要激励所有省份的人。
6.2后研究各国宪政,与汪精卫同学。热心宪政,所以拒绝了孙文的同盟会加盟邀请,但将黄兴介绍给了孙,促成二人合作。
与孙文约定,尽管政见不同,但不论谁成功了,另一个都要支持对方。这话说的就太幼稚了,即便你失败了愿意辅佐老孙,老孙失败了却绝不肯辅佐你。
6.3留学期间做过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蔡锷“与杨度最善”,视他为大哥级才子。
6.4清朝五大臣出洋(欧、美、日)考察宪政时,熊希龄请杨度和梁启超捉刀起草报告,杨写了《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梁写了《东西各国宪政之比较》。杨由此博得大名,成了宪政专家。
6.5发表14万字巨著《金铁主义》等许多文章,宣传君主立宪,颇有俾斯麦的气势。
6.6杨在东京创立《中国新报》月刊,任总编撰,“不谈革命,只言宪政”,从此杨、梁分道扬镳。
7,回国,出任湖南宪政公会会长,
7.1袁世凯、张之洞联合保荐,杨度进京出任宪政编查馆提调,候补四品。
7.2清末成立皇族内阁,杨度任统计局局长。此时杨度认定,袁世凯就是他帝王学的学生,他要让自己做帝师。
7.3武昌起义后,杨度成为袁世凯的幕僚,后任袁世凯内阁学部大臣。
7.4不是帝师,也不是总理,杨度感觉不受重用,与汪精卫一起发起“国事共济会”。
势单力孤,只会写文章,但还没有梁启超写的多,被老板看轻是必然的了。
7.5后作为袁的代表之一,负责南北议和调停。
历史书上说了唐绍仪代表北方议和,后唐失败了,杨度成了北方代表,因为他和孙文、黄兴、胡汉民、汪精卫都是熟人。
促成孙文让出大总统之位。
出谋划策,让北京兵乱,所以老袁不必南下就任总统之职。
7.6黄兴邀请加入国民党,拒绝。
7.7袁世凯解散国会后,杨任参政院参政,与结义兄弟“太子”袁克定合谋著《君宪救国论》,鼓吹帝制,并与严复等人组织筹安会,任理事长。其中,洪宪年号还是杨度、蔡锷和一个妓女聊天时想出来的。
袁世凯非常开心,亲自赐匾题字,称他为“旷代逸才”。
7.8洪宪帝制遭到全国的唾骂,杨度在老家被骂为汉奸,前好友梁启超称他为“下贱无耻、蠕蠕而动的嬖人”,并声言,即便全国人都支持帝制,他依然反对。
当然,绝大部分人骂杨度都做不到像梁启超那样骂的问心无愧,比如有个李燮和的兄弟,跑到筹安会办事处骂大街,说六君子是违背民心嗜利乞权的政客,帝制决不能复辟。一派义愤填膺的架势。杨度对李燮和说,叫你兄弟来筹安会做个办事员吧,月薪150大洋。这个兄弟当天颠颠地来上任,鼓吹帝制的劲头比他哥还要大。
他们只是妒忌好机会轮不到自己而已。
正是看中了这点,杨度反而更坚定了非要成功的信心。
7.9被蔡锷欺骗。杨度出主意把蔡锷调到北京,结果蔡锷第一个造反,杨度因此成了罪人。蔡锷反说杨度是十三太保之首。
7.10袁世凯临死前大呼“杨度误我!”。
其实我觉得至少小袁“太子”得和杨度并列,二人都是最想让老袁当皇帝的人,一个要继承,一个要辅佐。
杨度想做袁“太子”的房玄龄,二人密谋,袁“太子”给老袁做假报纸一事只告诉了杨度。
7.11章太炎论洪宪帝制失败之关键,有所谓三个人反对三个人,其中首先就是梁启超反对杨度。
8,黎元洪继任总统,发布惩办通缉帝制祸首令,杨度列祸首第一名。
因势单力孤,没人担保,只能逃亡。想孙文早期即便没有军队,也有一帮兄弟和信徒,而杨除了几个老婆外,空身一人。
8.1逃至租界。最落魄的日子里靠张勋接济。
一度心灰意冷,踲入空门。潜心学佛,在出世、超脱的佛学中重新思考人生、反省过去。自称虎陀禅师,虎头陀。
8.2张勋复辟时曾邀请杨度参加,被拒。他自称“度伤心绝望,更无救国之方。从此披发入山,不愿再闻世事。”
8.3佛学里也志向高远。
想要创建一门超越前人的新佛学,横扫历代佛祖,做中土佛学第一人,要帮世人都解脱烦恼。这个要是做到了,我觉得比帝王学的贡献大多了。后提出“无我主义”的“新佛教论”。
8.4修佛也不能静心,于是和曾经的小师弟齐白石学画。
不能静心的原因是,佛堂并非真的清修之地。
觉幻大师曾对杨度说:“佛祖原本是王子出的家,可见佛门自来与王霸事业有天然的联系。佛家与皇家,看似有天地之遥,其实不过一步之隔。居士年轻,趁着懵懂之年去放胆干一场吧。王霸之业做得疲倦了,再坐到佛殿蒲垫上将息将息,或许能于人世看得更清楚些。”
他们还请杨度观摩新老长老交班的现场,那排场和等级之森严,活脱脱是新皇帝登基,还谈什么空门!让杨度来观礼,分明是刺激他,想再激活他继续搞帝王术的心思。
还有一例,更是搞笑。杨度觉得枯燥的时候,想找人下棋,身边的一个大和尚说,寺庙里禁止下棋,因为下棋会引起人争强好胜的心思;但是你找我下棋没关系,因为我正好身上藏了一盘棋,咱俩先把门插上,偷偷下就没事。你问我为何会下棋?因为我的上一家寺院允许下棋,那里的长老自己喜欢下棋,所以不禁止其他和尚下棋。
看到了吧,哪有什么规则,只有规矩,一切以长老的爱好为基准。他说对,就是对;他说不对,你就百般都错。号称清修之地,权力依然让人痴迷。
8.5愿做任何军阀的幕僚和顾问参谋,宣传无我宗,拯救大兵的性命。做过曹锟的高级顾问;和吴佩孚交了朋友,吴还特意在洛阳行署设了小禅堂,听杨讲无我宗。
让我突然想起了佛教将军唐八姓生智,基督将军冯八姓玉祥。哈哈。
8.6民国七年被特赦。
9,帝制在中国没了立足之地后,杨度的政治主张转向民主共和。
9.1陈炯明“叛乱”时,杨受孙文委托,通过夏寿田游说曹锟,制止了吴佩孚和陈炯明联合驱孙的计划,帮助孙文度过政治危机。曾经撮合曹锟和孙文。
9.2 1922年加入国民党。
9.3开始和一些派对员交往,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通过孙文认识了李大钊。其后还设法在北京营救过李。
9.4寓居上海,为杜月笙门下“清客”,为派对提供过不少情报。最后一篇文章是为杜月笙写的《杜氏家祠记》。
杜月笙十分依重杨度,请其担任落成典礼文书处主任,杨度感恩知遇;杜月笙也很关心杨度,知他鸦片瘾奇大,特嘱人预备一副烟具,一张烟榻,好让其忙中过瘾。
杜月笙当年在上海的影响力远超我等想象。之前读了洋洋洒洒百十万言的杜月笙传,可惜没精力整理出来。在此只提两点:他当时挂名在七十多个行业或大公司,头衔要么是董事长,要么是理事长,要么是行长之类的。这也没什么,当年他还管理着占上海六成的工人力量。这一点绝对颠覆了绝大多数人的想象。
9.5白色恐怖之时,申请加入中国派对,由潘汉年介绍,伍豪(周)批准,秘密加入派对,与周单线联系。曾有人讥讽他投机,他驳道:“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机?”
9.6晚年根据孙文的建议,准备撰写《中国通史》,做了许多准备,但只写好了大纲,就在民国20年(1931年)于上海租界去世,葬上海外国公墓。伍豪、潘汉年前往吊唁。
以下是某篇文章对杨的历史定性。因没有证据,复制在此
-------------------------------------
您或许对以下原创文章感兴趣(遇有删除文章可联系我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