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爱人》第四季收官,让我们来严肃地聊一聊 NPD | 转载

文摘   2025-01-17 21:00   北京  
4
《再见爱人》第四季无疑是近几个月来全网讨论度最高的综艺。随着节目在今天正式完结,节目中的下车与否成了网友猜测嘉宾真实生活状态的依据。在该节目引发的众多话题中,不容忽视的现象之一,是「NPD」(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自恋型人格障碍)一词的快速普及。

从最初被观众判定为 NPD 的杨子,到麦琳被无数次贴上 NPD 标签,节目组已经成功塑造出一位「阁楼上的疯女人」形象。在节目播出的片段里,麦琳从第一期温柔甜蜜的妻子,变成了网友口中令人窒息的「妈味」伴侣。《再见爱人》第四季正式开播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据不完全统计,仅「麦琳」这个关键词引发的微博热搜,就逾 200 条之多;累计播放量达 14.14 亿次,获得 19 次「芒果播放量日冠」。

很多网友在围剿、批评麦琳的同时,似乎也在麦琳身上看到了家人在亲密关系中呈现的模样:一个是充满控制欲、令人窒息的妻子,一个是总沉默应对、想要逃离的丈夫。


什么是 NPD?这类人在亲密关系中会对伴侣做出怎样的伤害?又是什么塑造了 NPD?

严格意义上说,NPD 是一种临床诊断的心理疾病。心理学界的权威诊断手册《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将 NPD 定义为一种虚荣、需要赞美和缺乏同理心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NPD 患者的典型症状包括:自我脆弱,对无限成功、完美爱情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相信自己是独特的,高人一等,剥削他人,嫉妒,傲慢,共情能力差等。


心理咨询师邱雨薇在出版的新书《恋爱中的暴君:自恋型男友识别指南》(2024)中和读者系统性地分享了自恋型伴侣的具体行为模式。在这本书里,邱雨薇在当事人知情且同意的前提下,选择了 5 位经历过自恋型伴侣虐待的幸存者的真实疗愈经历,帮助读者识别并了解自恋型伴侣的特征和心理成因,认识何为良好的亲密关系。

我们和邱雨薇深入聊了聊,在她咨询的临床经验中,深陷「有毒」关系的受害者如何疗愈自己?从她的视角出发,又是什么塑造了「疯女人」?

以下是她的讲述。


从事心理咨询的初期,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是,「你觉得我的伴侣是不是个自恋狂?」

通俗来说,以精神控制与精神虐待为绳索,自恋型人格者往往会让伴侣在抑郁和焦虑中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责怪,以此把伴侣牢牢绑在身边。

我书中描写的 5 位女性来访者,尽管来自不同的身份背景,比如有些是乖乖女,有些是基层女性,还有的是家境优渥的上海本地女孩,但都遭遇了不同类型的自恋型伴侣 —— 浮夸型、脆弱型、忽略型、恶性和良性 —— 的伤害,她们展现出的女性困境非常相似。

自恋型人格的亲密关系模式也高度相似。恋爱初期充满了甜蜜,自恋型伴侣看起来也充满了魅力和礼貌,往往展现出共情对方的那一面 —— 你会有种错觉,仿佛遇到了完美恋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行为会逐渐展现出操纵、支配和剥削性的一面,恋爱关系也充满了对另一半的打压和贬低,让对方开始怀疑自己。这才是他们人格的真实底色:让受害者感到孤独、无助、焦虑和抑郁,总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失去了自我意识和边界,难以做出自主的选择,也无法面对或离开的自恋型伴侣。

需要注意的是,自恋的程度其实是一个光谱,分布在健康的自恋到恶性的自恋之间。有些类型的自恋型伴侣往往表现得较为隐蔽,不那么容易被识别出来。

以脆弱型自恋伴侣为例,这类伴侣的虐待性并不会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他们的特点是在关系的初期看起来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关心社会和他人;也会分享自己过去不幸的经历,以博取伴侣的信任。比如我书中的一位来访者,虽然基于关系中的种种迹象怀疑自己的伴侣是自恋型人格,却一直无法确认。她的困惑在于,自己的伴侣从来没有去控制她交友、活动的自由,也没有直接打击过她。当她焦虑容貌时,伴侣会安慰她;当她焦虑就业时,伴侣会鼓励她。她告诉我,「他和我了解到的那些特别以自我为中心,动不动就自视甚高,还经常打压别人的自恋狂特别不一样。」


然而,关系一旦深入,脆弱型自恋伴侣就会变得自我、回避、不耐烦、攻击性强。虽然嘴上说要解决问题,但是他们会把问题的核心推卸给他人或者社会(愤世嫉俗、怀才不遇、清高自傲),而拒绝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脆弱型自恋伴侣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扮演受害者,善于使用隐性操控的手段,通过让受害者感到内疚、自责,甚至妥协,来达到自己的操控目的。这种自恋伴侣其实更可怕,因为操控性行为不明显,但是当你意识到对方好像有问题的时候,早已经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还有一类更加难以识别的自恋型人格被心理学家称为良性自恋者(benign narcissist)。良性自恋者拥有所有自恋者的特征,包括虚荣、特权感和缺乏同理心,但是这些特征表现得较为温和,跟其他类型的自恋者相比不那么「有毒」。一开始你会感觉这个人很靠谱,但是深入交流后,就会发现良性自恋者注重外表的光鲜,把自己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忽略伴侣的情绪感受。因为缺少共情力,良性自恋者难以跟伴侣进行深入的交流,更难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伴侣的伤害,总是像一个孩子一样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这些人可能会跟你旅行拍照,享受烛光晚餐,送你贵重礼物,但是很难去真正关心你需要的是什么。可能你需要的是伴侣花时间陪你聊聊天,但是他却给你买了个包,还希望你能高兴地接受,最好再发个朋友圈。这是他们把自己的全部自我价值放在自己的外表和吸引他人的能力上的结果。他们很少满足你对关系更深层次的需求,比如,接纳你的脆弱和情绪,面对冲突进行持续性的沟通从而达成共识,承认造成的伤害并且承担责任,等等。曾有一位跟良性自恋伴侣交往过的来访者说过:「他就在那里,但似乎从来都不在乎我的感受。」


「良性」是不是说明这类自恋者还有救?并非如此。「良性」只是说明对方不会使用身体暴力、精神控制或者煤气灯效应等恶劣的方式,但是这种类型的自恋者跟其他类型的自恋者一样,很难改变。

这几年,我接受的情感咨询案例中,超过一半都跟自恋型伴侣和亲密关系中的暴力有关,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深陷这类「有毒」情感关系里的女性,都经历了非常相似的阶段。感受到伴侣后期在亲密关系里的冷漠和打压后,她们最开始都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积极解决问题。她们都以为,只要我积极沟通,努力满足对方的需求,对方可能就会回心转意。但即便两人回到了恋爱甜蜜期,冲突最后还是会升级,最终演变成家暴。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


怎么辨别自己的伴侣是否是自恋型人格?临床心理学家 Ramani Durvasula 博士总结了自恋型人格常见的 6 类行为模式「CRAVED」,或许可以帮助解答这个问题。

冲突性(Conflict)。自恋型人格者往往是高冲突性的人,容易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视为攻击的对象,非常容易和对方起冲突。

固化(Rigidity)。缺少变通性,黑白分明,好胜心强。以自己的价值取向作为是非对错的唯一标准,缺少对于他人想法的尊重和理解。


对抗性(Antagonism)。相较于冲突性,对抗性更强调在人际关系中出现的「有毒」行为。例如,当我书中的一位来访者蓓儿拒绝伴侣家豪的性要求时,她的自恋型伴侣就展现出强烈的对抗性,使用了情感操控的手段,包括忽冷忽热、三角测量、伪造未来等,让她失去对自己情绪和感受的判断力,从而顺从对方的想法。被拒绝的当天,她的伴侣一改往日实时报备的热情态度,变得对她爱搭不理,极度冷漠。仅仅过了一晚,他又一改前一天的冷淡,恢复到特别热情的样子,并且急切地进行表白。他还告诉蓓儿,之前一直是别的女生用各种方法主动引起他的注意,但是他都不以为然。不论女方的身份、地位多么显耀,哪怕是有很多集团的老总想把女儿嫁给他,他就是不喜欢。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对蓓儿就十分有耐心,仿佛没有办法发脾气。这是典型的「三角测量」操控手法,即试图利用关系之外的第三方来操控他人,从而达成自己的目的。家豪表面上夸赞蓓儿,制造「万人之中选择了你」的氛围,其实背后利用自己的期待或者第三方去制造不安全感。他的言下之意是:如果你不按照我的意思来,我就直接走人。

报复性(Vindictiveness)/ 受害者Victim脆弱性(Vulnerability)。有相当一部分自恋型人格会通过扮演受害者,展现自己的脆弱,从而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同情,继而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强加在伴侣身上。《再见爱人》第四季里,刘爽就是典型的脆弱型自恋。他通过在葛夕面前扮演一位弱势的受害者,让葛夕在屏幕前呈现出「坏女人」的形象。表达脆弱是一把双刃剑。在一段健康的关系中,表达脆弱可以让感情中的双方迅速建立信任。如果不幸遇到了一个自恋型伴侣,表达脆弱很可能是情感操控的先兆。


特权感(Entitlement)和剥削性(Exploitativeness)。特权感和剥削性是自恋型人格的显著特征,他们认为自己是独特的,需要特殊对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代价。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当我的一位来访者在绝望中最后一次试图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表达给伴侣,请求对方的理解,并向对方表达「我爱你」时,伴侣的反应却是「说了一句特别惊悚的话」:如果你爱我,那你愿意为我做什么?

失控(Dysregulation)。自恋型人格的人在感到压力时很容易在情绪和行为上失控,会很快出现暴怒的情绪。比如我书中的来访者之一有一位看上去「完美」的丈夫:帅气多金,能说会道,在外一直是「好爸爸」的形象。然而,在他们的实际生活相处中,他则会因为很小的事情而突然暴怒。有一次她想穿一双丈夫不愿意让她穿的鞋子,丈夫便当着孩子的面对她大吼大叫:「你要是穿了,我就把这双鞋扔出去。」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模式需要放在关系的互动中去判断,而非从关系中单拎出来。如果不了解前因后果,很容易会把受害者遭遇虐待后所产生的应激反应视作自恋者的行为模式,这就是「反应性虐待」(reactive abuse)。这些应激行为看起来跟自恋型虐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它们是遭受虐待的结果,而非实施虐待的原因。


我也在书中分享了来访者小艾的案例。小艾在上海出生长大,家庭条件优渥,她在社交软件上认识了丹,一位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在小艾的分享中,丹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基本符合自恋型人格的 6 类行为模式,比如具备高冲突性;面对小艾的情感需求,丹总是在使用回避、打压、否定、攻击等对抗性的方式回应。此外,丹会把自己对多元关系的期待作为标准,忽略了小艾对一对一关系的要求,不断试探小艾的边界。

值得注意的是,当小艾对丹的某些行为提出疑问时,丹不仅无法承担自己的责任,还使用了情感操控的手段,让对方陷入自我怀疑,从而认同丹的选择,比如丹的出轨。

跟上面提到的「三角测量」一样,「煤气灯操控」和「PUA」也是自恋型伴侣常见的心理操控手段。煤气灯操控的核心在于否定你的经历、情绪和感受,让你怀疑自己的判断力,进一步否定你自己,从而服从控制者。细想操控者背后的心理,有时候会令人感到不寒而栗。


比如,当你感到痛苦时,对方会说,「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这么不知足呢?」当你表达愤怒、生气的情绪时,他又说,「是你太敏感了,是你小题大做了,你看其他人都挺好的,为什么就你是这个样子的?」

他们还会直接对你看到、听到的事实进行全面性的否认。有一次,小艾无意中发现丹在跟自己交往的同时还在使用交友软件,当她质问丹时,对方一边打游戏,一边扬扬得意地说:「我可以给你 8 个不用交友软件的原因。」说完这 8 个原因后,他说,「你看到的可能是广告短信吧。」这样的情境在他们的关系当中反复发生。最严重的一次,小艾透过丹公寓的窗户看到了丹的出轨场景,而丹依旧若无其事地对她否认:「我的床上怎么会有一双女人的腿呢?是你看错了吧!」

有些来访者有低自尊人格,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抑郁、焦虑甚至双相情感障碍,严重的还会出现精神分裂的症状。

这类情感操纵模式往往会导致出现一个「阁楼上的疯女人」形象。其实,我们离「疯女人」并没有那么远,她可以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


有研究调查显示,男性的自恋倾向普遍高于女性;被诊断为自恋型人格的人中,男性的比例是女性的 3 倍。在我的咨询工作中,因为遭遇自恋型伴侣而求助的女性来访者比例远远超过男性。

为什么男性的自恋倾向会普遍高于女性?

我书中提到的 5 位女性来访者的经历中,很多都体现出传统性别文化对她们亲密关系的影响。比如,男性强大,女性温柔;「男主外,女主内」。这类刻板的性别模式下,男性的形象往往更强势,更具有主导性。而女性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一直被教育成付出型人格,只有无条件付出才能获得无条件的爱。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女性,更容易自我怀疑,也更容易顺从和付出,这也可能导致在亲密关系中出现权力失衡的状况。


从来访者蓓儿的分享来看,她的浮夸型自恋伴侣林家豪生活在非常典型的男尊女卑的家庭中,林家豪的妈妈还会告知蓓儿要讨好男人,懂得男人的需求,甚至给蓓儿「规划」婚后生活,包括生几个孩子。在这样的成长氛围里,林家豪对伴侣的期待建立在性别刻板印象的前提下,认为女性的价值是相夫教子、照顾家庭。当来访者李萍想要自主做出选择,跳脱出顺从的妻子、无条件付出的母亲的框架,比如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培养新的爱好、结交不同的朋友时,会遭到伴侣的打压和贬低。

《再见爱人》第四季中,节目组也在有意识地把麦琳塑造成一个「疯女人」的形象,但我们可能忽视了麦琳长期对家庭的付出,她长时间的家务劳动是被忽视的。在节目中麦琳也说,她以为自己无条件付出就能获得爱。但在她无条件付出的过程中,她不仅迷失了自己,也间接地伤害了周围的人。


很多男性在父权体系塑造的强者逻辑中长大。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被要求一定要坚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教育导致他们在亲密关系中不会表露自己的情感,越压抑就会越不稳定,最终会爆发。我在咨询过程中观察到的男性来访者普遍有「上瘾」的状况,对象可以是性、游戏、工作、烟酒、健身等,所填补的往往是最基本的需要,即对亲密、认可、关注和爱的渴望。

另外一个原因,也和当今社会的消费主义有关。消费主义更滋生了自恋型人格,这类人格建立关系的前提是以互惠互利的观念为基础,女性很容易被裹挟进消费主义,成为被消费的客体。消费主义逻辑下塑造的「大女主」形象,是小资的,是和中产以上的阶层有关的,叙述逻辑还是建立在父权的剧本上 ——「大女主」要美,要变得更强。

这种以物质交换为标准的爱情关系反过来会滋生自恋,最终导致爱情的终结。


在心理咨询中,自恋型人格障碍几乎是一个无法被治疗的禁区。因为这类人格难以改变且在关系中呈现出极大的虐待性,被心理咨询师称为「情感吸血鬼」。

很多来访者向我表示,他们无法离开这段「有毒」的关系,这也让他们感到羞耻,从而进入自我攻击的循环。

离开「有毒」关系的难点在于,这些受困女性并不知道在关系中如何更好地释放自己、表达自己的情绪。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习惯性的抱怨,比如「这个男的真不行,他又这样又那样」。这些是抱怨,并不是在表达情绪。


真正的情绪表达,是我能够承认对方出轨了,我很愤怒,他欺骗我了我很难过。抱怨的背后是期待,期待对方有所改变,期待我是否能够回到当初的关系里。

疗愈创伤最重要、也最难的一步,就是处理情绪哀伤。我个人认为,离不开、断不掉的核心在于缺少对情绪哀伤这一阶段的了解,以及缺少有效的工具、技巧和支持去度过这个阶段。

离开的过程是哀伤的,哀伤的核心是心目中曾经美好的状态丧失了。很多来访者会告诉我,自己「情绪很稳定,稳定得像一潭死水」,但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压抑。处于自恋型的「有毒」关系中,受害者很多时候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合理化对方贬低、打压、精神控制甚至家暴等行为,就好像曾经经历过的伤害和暴力并不存在。


而一旦承认对方有虐待倾向,意识到在关系中经历的痛苦时,很多来访者形容,情绪「就像海啸一样来袭,感觉自己被完全吞噬,感觉自己在那一刻要被淹死了」。

怎么走出「有毒」关系?我在一档播客节目中也提到,面对痛苦是每个人打破、重建自我的必经之路,但女性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更有觉察和改变的决绝,她们会说「我要让自己拥有即使一个人也能好好生存下去的勇气,不脱胎换骨的话,我必将再次陷入类似的困境」。

我往往会建议来访者,承认自己是受害者是摆脱「有毒」关系的第一步,只有当我们承认自己是受害者,情绪才会流动起来。然后才能过渡到第二个阶段 —— 幸存者模式。幸存者需要处理动荡的情绪,也要重建自我。因为经历了一段自恋型虐待关系,幸存者可能再也无法回到之前那种天真的状态里,对人会变得更加谨慎,甚至会容易动怒,这是疗愈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告别自己曾经的关系是一段缓慢而艰难的过程。不过,我也看到了当前正在发生的一些积极改变。很多女性开始在关系里积极树立自己的边界,提升自我的价值感,在亲密关系中也勇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开始追求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东西,无论这是在事业上还是生活上。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她们也更希望能够建立一段更公平且平等的关系。

从写书到现在的两年间,我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对自恋型创伤也有了更深入的看法。在讨论自恋型创伤这一议题时,应该放在更大的社会背景和更复杂的权力关系中理解。在我的观察里,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处境可能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我们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情况下该如何更好地自处?我想,第一步是学会拒绝接受消费主义,重要的是回归到自己的感受和真正的需求,夺回自己的主体性,而不是依赖于关系中的强者或他人的认可来体会自己的价值。


撰文 - 预言   编辑 - 于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爱勇不息CouragetoBecome
勇气是点亮黑暗的灵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