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下午,淇滨区明达小学全校师生齐聚田径场,共同迎来了第十一届“美好向未来”科技嘉年华活动。此次活动涵盖了手工展示、现场竞技、科技观摩、互动体验四大板块,共计52个科技项目,集趣味性、探索性、竞技性、操作性于一体,可谓亮点频现、精彩纷呈,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科技与创意交织的盛宴。
开幕仪式,筑梦科技
“科技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更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伙伴。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们更要紧跟科技的步伐,用智慧和汗水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伴随着李爱风校长热情洋溢的致辞,本次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开幕仪式上,学校特别邀请了鹤壁市科技馆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实验展示。科技馆的工作人员精心策划并展示的“火云神掌”“消失的颜色”“塑料袋火箭”等实验,趣味横生,引人入胜,不仅让学生大开眼界,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科学世界的大门。
在手工作品秀板块,不同年级的同学们各展其能。一年级用手工创意画勾勒出童真的幻想世界;二年级的彩泥创意手工捏出了五彩斑斓的奇妙造型;三年级的科学幻想画展现出对未来科技的无限憧憬;四年级的“发明创作设计师”体现出同学们的创新思维;五年级的布艺画、剪纸创意贴图秀让传统技艺绽放新光彩;六年级的大国重器模型制作更是凸显出同学们的爱国情怀与对大国科技的向往。
一年级:手工创意画
二年级:彩泥创意手工
三年级:科学幻想画
四年级:发明设计师
五年级:创意贴图秀
六年级:大国重器模型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现场竞技,智勇交锋
各个年级的竞技项目更是充满了智慧与勇气的交锋,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
一二年级:“低碳环保”时装秀
在学校升旗广场上,小朋友们用一件件环保时装向我们传递了低碳环保理念对人类的重要性。他们利用废旧物品,如报纸、塑料袋、旧布料、树叶等,亲手制作出英姿飒爽的穆桂英、威风凛凛的秦始皇……各式各样的时装不仅展示了孩子们的超强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三年级:速拧魔方赛
这是一项速度与激情的趣味赛。随着裁判的一声令下,同学们迅速转动起手中的魔方,手指在色彩斑斓的小方块间灵活跳跃,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舞蹈。他们的眼神专注而坚定,每一次转动都经过深思熟虑,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复原。
四年级:激流勇进
同学们利用伯努利原理,通过热熔胶将塑料容器、气体软管、打气筒连接起来,通过按压打气筒,使水柱从容器中冲出,并将乒乓球稳稳地顶起,展现出了同学们令人惊叹的操控能力。
五年级:牙签搭高塔
同学们利用牙签和萝卜丁搭建起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塔。这些塔不仅结构稳固,而且造型各异,充分锻炼了同学们的空间构建和思维能力,更让同学们在挑战中学会了相互合作。
六年级:自制水火箭
科技展演,智领风尚
在科技观摩区,最吸引人的就是来自天行创客中心的人形互动机器人小胖。它不仅能够进行简单的行走、舞蹈等动作,还能与同学们进行互动对话,深受学生喜爱。
3D打印:创造无限可能
“3D打印技术,就像是一位神奇的建筑师,它可以根据我们的设计,将数字模型转化为实体物品。”三(8)班的董子乐自豪地向大家讲解着3D打印的原理和广泛应用。同学们围在宇航员笔筒、星黛兔、旋转齿轮、拖鞋等精致的3D展品前,仔细观察着每一个细节,感受这项技术的无穷魅力,不时发出阵阵赞叹。
创意编程:激发思维火花
在创意编程区,同学们不仅可以了解编程的基本概念,体验编程作品的趣味无穷,还可以通过图形化编程软件,轻松地编写出自己的游戏、动画或应用程序,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编程的乐趣和成就感。
科技馆:探索科学的奥秘
市科技馆展出的17个科技小项目更是让人目不暇接。从圆柱与圆锥的几何之美,到发电锚的能源转换;从风力发电的绿色能源,到声悬浮的声学奇迹;从光纤传声的神秘,到丁达尔现象的美丽光影;再到亮灯游戏、温柔点击、心跳等互动体验项目,每一个都充满了科学的魅力和趣味。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互动体验,梦想启航
在互动体验板块,学校为全校学生精心策划了磁力迷宫走珠、大螺母乒乓球、报纸运水、漂浮的回形针等14个科技体验项目。活动现场,五彩斑斓的展板、错落有致的展台,以及各式各样的科技装置,构成了一个充满未来感的科技世界。
同学们手里拿着精心设计的“科技体验集章卡”,如同探险家一般,尽情穿梭于不同的挑战项目之间,兴奋地排队等待体验每一个项目,开启一场寓教于乐的奇妙之旅。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次科技节活动,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科技探索平台,鼓励同学们从新颖独特的视角出发,通过学习新知、深入探究、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科技的无穷魅力和广阔应用前景。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同学们会带着这份对科技的热情,去探索更多未知,创造更多精彩!期待下一届科技节能继续绽放别样光彩,为同学们的校园生活再添新的科技活力。
供稿(初审一校)杨法青
编辑(复审二校)毕家家
审核(终审三校)李爱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