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第14军126团8连发生了一次战场逃跑事件,连长竟带领23人逃回我方国境一侧。真实情况是: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126团8连攻占了117、118、119三处高地,他们的任务是:坚守高地,保障全团侧后安全,密切监视并阻击扣周(地名)方向之敌。
但8连却在占领高地后遭遇了高强度炮击,敌人火炮对8连阵地持续不断地射击,从早晨一直打到中午没有间断,炮弹把8连占领的高地像犁地一样翻了好几遍。炮击间隙,在8连阵地左侧的一处越军阵地,也一直用高射机枪对他们进行压制。
8连奉命坚守,战士们只能紧急构筑散兵坑来防炮。战斗中,8连副连长和其他7名战士牺牲,24人受伤。下午17:45分,8连向上级报告:全连伤亡40人(实为32人。8人牺牲,24人受伤),损失惨重。
报告完毕后,连长彭松荣和指导员陈代选,开始带领部分战士向后撤离。这一撤,竟然“撤”了9公里之多(图上直线距离为9公里,实际距离在15至18公里),直接“撤”回了我方国境一侧的龙保农场的老凹厂。而且,在这期间连长全程关闭电台,还把几十名战士(包括伤员)以及烈士遗体都遗留在阵地上。团里加强给8连的一挺53式重机枪被他们就地掩埋。
跟随连长和指导员逃离战场的有副指导员、一排长、二排长、四排长和营部医助等七名干部和17名战士,共24人。其中只有连长和指导员知道他们这是“逃跑”,其他人都被蒙在鼓里。一行人从17日傍晚一直走到18日拂晓,22个人都不知道目的地是哪,要执行什么任务。
其实在撤离过程中也有人发觉异常,因为枪炮声在身后,还逐渐远去。但他们不能问也不敢问,战场纪律是“不该问的秘密绝对不问”,有人还以为是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
2月18日天亮后,已经逃回老凹厂的连长和指导员才打开关闭了12个小时的电台,和指挥所取得联系。团长吕东山当时气得暴跳如雷,提着枪要去枪毙这几个逃兵,被政委黑光赐紧紧抱住。
18日中午,昆明军区保卫部特勤组赶到老凹厂,第一件事就是缴了这24人的枪,然后宣布进行战场调查,把他们全部隔离。保卫部在老凹厂厂部设立了一个简易的“临时战场法庭”,对24人逐一审查,严格甄别。每个人都要交代自己的所作所为,还要交代听到、看到的其他人的所作所为。自己说过什么话,别人说过什么话,都要得到交叉印证,反复验证。审讯工作持续进行了三天。
三天后的21日,上级做出决定:七名干部就地撤职;连长彭松荣和指导员陈代选二人贪生怕死、畏敌逃脱,带领部属逃离战场,承担全部罪责,立即扣留实行军事看管;被撤职的另外5名干部及17名战士共22人,由已被撤销排长职务的“二排长”带领,由一名向导带路,重返战场。
上级之所以决定让“二排长”带队重返战场,是因为在调查时有11名战士都提到,“二排长”在高地作战时非常勇敢。而且,在5名被撤职的干部中,“二排长”的军事技术是最过硬的。战后,连长彭松荣和指导员陈代选被送到卧龙谷农场劳动监管,随后被押送回家。其他5名被撤职的干部,以行政23级转业。
转业前,团政委找“二排长”谈话,向他宣读了一份文件。很多年后“二排长”还记得其中有这样一段话:鉴于我军三十年未参战,避免不了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没有给部队造成严重后果,一切从轻、从宽处理。
1981年扣林山作战中,8连在新班子带领下猛打猛冲,一洗“逃跑事件”给连队带来耻辱,因出色完成任务荣立集体二等功。1982年12月步兵126团整编,由南方甲种团缩编为南方乙种团,8连和其他三个连一起,被撤销编制。
资料来源:《剑指扣林山》126团联谊会编写组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