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联络官对中国小组说:你们要什么就给什么

文摘   2025-01-30 19:00   加拿大  

1978年11月底,三机部派了一个小组去埃及接收米格21MF。小组一共8个人,除了翻译,都来自611所和132厂。他们要接收的飞机是埃及装备的米格21MF,制造于70年代初,前身是米格-21M(米格-21SM的出口版)。二者最大的区别是MF版安装了R13-300发动机,以及和SM版一样的RP-22雷达。

当时三机部正在考虑开发歼-7的全天候型,米格-21MF是重要的参考机型,中国一直在找机会测绘。后来从埃及运回来的这架米格-21MF,让全天候型歼-7终于具备了启动条件。立项前,到底是严格仿制还是改进设计还有过争论。后来三机部领导定了调子,给132厂和611所的要求是,不要大动,严格仿制,关键是要快,拖久了空军那边情况可能会有变化。后来果然一语成谶,歼-7III定型后,空军只象征性的要了15架,不过这已经是10年以后的事了。

时间回到1978年,当时三机部刚刚筹划完,从埃及这个渠道获取米格-21MF。

本来埃及有235架米格-21,但在和以色列的战争中损失了225架,战后又从苏联获得了大约110架MF版作为补充。三机部驻外人员已经和埃及空军事先商定,移交两架米格21战斗机给中国。

来到埃及的技术小组的任务是,确保这两架战斗机的技术状态,并监督拆解和装船。到埃及后,8人小组先对2架将要移交的飞机做了检查。两架飞机,一架是米格21MF,另一架是米格21YC教练型。检查完毕后,埃及飞行员还要再专门做一次试飞,让中方小组确认飞机的状态。

最后,技术小组监督埃方把飞机拆解后油封,再装箱走海路运回中国,承运的是中国远洋公司的货轮“银川号”。

当时这个中方小组8人都住在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因为中国曾多次援助过埃及,因此埃方对小组成员非常友好,专门指派了一名中校当联络官。中方成员之一的屠基达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接触到的(埃及)基地、修理厂的官兵对我们都很友好,和我1976年那次来访,在态度、坦诚、出手大方等方面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我估计这与我国已援助他们不少歼6有关。

这次埃及同意移交给中国的两架飞机,都只飞行了600多个小时,还没有到大修时间。除了飞机,埃及空军还移交了一套副油箱、弹射弹、救生伞、救生包和全套发动机的履历本,以及K13空对空导弹3枚、空对地火箭弹6枚、23毫米航炮炮弹200发。

小组工作期间,埃及人又增加了两台只用了几十个小时的发动机。这两台发动机虽然在等待修理,但问题并不大,只是一级叶片上被沙子打出了一些小坑。除了飞机、发动机、弹药,埃及还转交了一批新旧仪器和机载设备,加起来一共有111项之多,其中包括起落架、座舱盖、机背油箱、机翼、弹射座椅、通信电台、轮胎等等。

虽然上述设备中很多都是旧件,但都已经经过返修,是随时可以使用的备件。临回国前,小组又在一个修理厂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堆比较完整的飞机残骸。这些东西对埃及人来说已经没用,但对拥有仿制能力的中国来说却是可以参考的样品。

于是小组试着向埃及联络官提出要求,这些东西能否也赠送给中国。这个联络官非常痛快地回答:“你们要什么就给什么”。结果角落里的这21件飞机残骸,也和其他零配件一起打包运回了中国。小组还提出了“借阅”的要求,找埃及地勤人员、修理工程师借了各种米格21MF的设备说明书一共44套。

三机部接收小组一共在埃及逗留了一个月,除了飞机,还带回了很多有借鉴意义的零配件和资料。他们回国后总结,之所以收获大有三个原因:

一、出国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分工,效率很高;

二、出国成员知识面广、都是技术行家,所有问题都提到了点子上,要东西也都要到了点子上;

三、在埃及时非常尊重对方,双方关系处的很好。

其实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此前中国对埃及的无私援助,歼-6飞机实打实地在埃及落了地,让埃方对我们充分信任后,这才有了两架米格-21的顺利交接。此外,除了米格21MF,中国还从埃及获得过若干架米格23、考察了萨姆6,拿到了萨姆7的样品,在此基础上立项了强-6攻击机、开发了红缨-5号单兵导弹。

今晚听历史
靠谱有料的战争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