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一架直-5的造价降到了48万
文摘
2025-01-18 19:01
加拿大
直-5型直升机是苏联米-4的授权生产版本,研制初期代号为“旋风25”。它的特点之一是使用了木质桨叶(按照苏联原始设计,米-4的旋翼为钢梁木结构),苏联转让的技术对这四片桨叶用料要求非常苛刻。据1992年出版的中国国防工业回顾的资料记载,“1956年引进米-4的技术后,生产一副合格的直-5旋翼要用掉1000立方米鱼鳞松,造价昂贵。” 这个数字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我反复确认过很严谨的资料,白纸黑字印着,就是1000立方米。有读者曾留言说,当时是苏联人让怎么生产就怎么生产,因为吃不透原理,所以原始指标一点都不敢动。按苏联技术要求,制造一片桨叶必须在同一棵树上选材,如果打磨时发现木材上有一点斑或瘤,整片桨叶就要全部报废,因此损耗非常大。用木头造桨叶的好处是,生产不需要复杂的材料、设备和工艺,但缺点更明显:价格昂贵,寿命比较短。1959年,直-5的01号机进行了11次试飞,总计飞行时间11小时31分,没发现大问题。由于当时处于“大跃进”时期,狂热让人们失去理智,以此数据为依据认为不需要验收,就直接投产了45架,并且总装完成10架。结果,这10架飞机都因质量问题不能正常使用。1959年12月16日,为了通过鉴定只能从这10架里机勉强挑一架质量最好的,然后用这架做鉴定,才勉强通过。
1960年12月,国防工业对有严重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整顿,直-5被列入整顿范围。又经过2年多的重新试制,直到1963年7月,直-5才重新获得鉴定证书,批准定型量产。
1963年直-5正式验收定型后,其木质桨叶成本高,寿命短的问题就很突出,因此对桨叶的改进工作立即启动。网上有一个说法是,1962年我们缴获了一架印度米-4,发现其改用了金属旋翼,这才开始启动对旋翼的改进。但我在正式出版物上没有找到相关记载,这只能算是一种可能性。哈飞1963年对直-5的改进主要包括:桨叶由钢梁木结构改为全金属,桨叶大梁内充高压气,加装压力探测器监测裂纹。这项工作由哈尔滨飞机厂总工程师胡锡川带领技术人员进行,经过三年持续不断地工作,他们终于建立起了我国航空工业第一条金属蜂窝生产线,制造出了质量上乘的金属桨叶。
1966年,直-5从第十二批第7架机起,开始全部改用金属旋翼,寿命由500小时提高到了800小时,后尾桨也改为玻璃钢。虽然改进后直-5性能也并不太出色,航程太短,但相比之前,它提高了最大平飞速度、巡航速度和升限,在1500米左右的高原上也具备了飞行能力。此后的13年中,直-5在中国发展出了客机型、农林型、航测型、水上救生型等衍生型,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是那句话,虽然不好用,但有总比没有强。
到1979年停产为止,直-5共生产了500多架(包括对外军援的80多架)。80年代中期,性能落后的直-5开始陆续退役。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国内的很多博物馆、科普基地甚至公园里,开始出现退下来的直-5供人们参观,我就是差不多那时候第一次近距离看到直-5。当时它一身白色涂装,在一个科教园里用围栏围着,只能隔着几米外参观,因为体型高大,看起来还是很威风的。虽然直-5性能一般,但因为产量太少所以单价可一点不便宜。1963年,一架直-5的造价为158万元人民币;1966年是直-5生产数量最多的一年,年产102架。随着产量提升,价格也开始走低,到1967年降到了48万元人民币。直-5服役期间最出名的可能就是3685号,退役后一直停放在北京航博。913当天,这架直-5差点被林立果的党羽挟持到外蒙,最后迫降在北京怀柔。我专门做过一期3685号的视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视频号里找一下。回顾直-5,它至少有两个重大意义:一、实现了中国直升机工业的零起步。二、初步奠定了中国直升机工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