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无霸米-6在中国一直很低调
文摘
2025-01-24 19:03
加拿大
北京昌平的航空博物馆里有一架巨大的直升机,我每次去都要特意找到它,停留一会,感受一下站在它前面的那种压迫感。和周围的直升机比起来,这是个不折不扣的巨无霸,充满苏联时期的机械暴力,飞机前的简介牌上写着几个字:米-6型直升机(后来再去,这块牌子也不见了)。
在米-26问世之前,米-6一直是世界上最大型的量产直升机,大约生产了800多架,于1962年正式投入使用。它的长度达四十多米,超过一架中型固定翼运输机,巨大的货舱里边可以装下2辆3吨级卡车,这个运输能力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60年代中期,苏联又开发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民用版,被称为米-6P,但它没有量产。如果这种巨型客运米-6大规模生产,肯定是苏联的明星产品。米-6P主要改动的是机舱内部:安装了航空座椅,可容纳最多80名乘客,铺设了地毯,配备了头顶行李舱和阅读灯,乘客可以通过大型窗户向外观景,机上还设有厕所,并进行了隔热和隔音处理。从米-6p的照片上,我们能感受到几十年前苏联时代的工业自信扑面而来。毕竟到现在,世界上能生产这种重型直升机的国家依然寥寥。1967年,米-6P在巴黎航展首次亮相,充满科幻感的巨大体型,一度让米-6P成了苏联民航的形象代言人,但实际上它从未量产,具体原因不明。停放在北京航空博物馆里的米-6,于1970年采购自苏联,这个时间节点比较耐人寻味。众所周知1969年珍宝岛之战后中苏关系跌入谷底,战争阴云密布。但当时两国都有缓和关系的意向,柯西金在北京机场短暂停留并会见周恩来,是一个重要契机,避免了冲突继续恶化。在这种背景下,苏联同意向中国出售一批客机和直升机来缓和关系,对苏联来说,这有利于减轻来自欧洲的冷战压力。于是,1970年一批数量不详的米-6来到中国,装备了一个直升机团。但由于米-6操作困难,维护保养也很受零配件供应的限制,所以这批米-6出勤率很低,保障情况也不佳。可能是数量太少,也可能是任务特殊,这批米-6的在国内非常低调,几乎不在媒体上露面。只在2010年看到过一次公开报道:航博收藏了一架米-6。寥寥数语,没有细节。在网上偶尔能零星看到几张米-6不清晰的照片,据说是拍摄于河南新乡附近。有网友回忆,90年代中后期,在河南新乡经常能看到米-6起降。还有细心网友找到了1977年第4期《航空知识》刊登的一副速写,其中飞行员的背景正是米-6。关于米-6的服役情况,有人说已经于90年代中期退役。但也有人说未必,因为在一张近期的陆航训练照片背景中,出现了一架非常像米-6的带短翼直升机。不管怎样,米-6在国内都是非主流,还是希望国产、有效载荷超过20吨的重型直升机早日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