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要求撤装这种炮,后来外贸救了它
文摘
2024-12-18 19:01
加拿大
70年代,部队对一种60mm口径的迫击炮非常不满意,打算将其撤装。但没想到这种差点被淘汰的迫击炮,改进后的版本却在海外大卖。
这个让部队不太满意的型号是:63式60mm迫击炮。这种炮的优点是重量轻,体积小,机动性很好。但它有个缺点却是木桶定律里的那块最短的木板,这就是:射击稳定性不好,这意味着它不能持续准确射击。因为这个原因,装备部门考虑再三,还是把它列入了准备撤装的名单中,有些部队甚至已经完成了撤装。![]()
就在60mm口径迫击炮要退出解放军装备序列的时候,国际市场上对60mm迫击炮的强劲需求却改变了63式“60迫”的命运。
60mm迫击炮在中国军队中服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旧中国曾经仿制过法国的一种60迫,但射程太近只有650米,后来被淘汰。60年代我军装备的是63式60迫,它的射程为1470米,重量只有12.5公斤,是当时部队里最轻巧的火炮,但因为射击稳定性不好,部队不太满意,多次提出改进的要求。
射击稳定性是指迫击炮在发射时保持稳定、精确和安全运行的能力。包括结构稳定性、减震能力和稳定瞄准系统等主要因素,涉及炮架、炮管、坐板等多个部件。
于是,军工部门开始着手对63式60迫进行改进,在做了两三次优化后,最终定型了63-1式,它的重量降到11.5公斤,射程提升到1620米,大规模装备了部队。
尽管性能略有提升,但部队使用后仍然认为63-1的精度不够可靠,还是不满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装备部门权衡再三,开始考虑把60mm口径迫击炮全都撤装。然而,60迫濒临退役的时候,来自国际市场的外贸需求却改变了它的命运。
当时国际军火市场上对60mm口径迫击炮的需求很强烈,如果国内工业部门能拿出一种足够好的产品,就一定能打开销路。北方工业公司看到了这个机会,决定在63-1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新炮,瞄准国际军贸市场。目标确定后,“小三线”的9607厂和9613厂接受了任务,他们联合南京理工大学组成改进团队,由唐治、冯文有、孙长安等担任技术骨干,展开了一系列针对63-1的技术创新。
当时他们改进的重点是要彻底解决射击稳定性差的问题。改进团队首先把原来的坐板改成圆形窗式座板,解决了减震不良的问题;接着又针对高频次射击时散热不良,重新设计了炮管;最后,他们认为炮弹也需要改良,于是给炮弹设计了一种闭气环。几场大手术做下来,新迫击炮的射击精度大幅提升,完全具备了和国外产品竞争的能力。
最新亮相的60mm迫击炮
在市场化的强大驱动下,北方工业公司以63式和63-1式为起点,在10年内不断改进,创新,先后定型了两代(ww90和PP93)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再用海外订单反哺国内军工研发,形成了良性循环。如今,中国已经制造出了全世界射程最远的60mm迫击炮,我们的60mm迫击炮不但在国际市场上大卖,也凭借出色的性能改变了解放军的态度:从准备放弃到大量采购。
以WW90为例,它的射程提升到了5750米,使用特种装药时可达6000米,总重量却始终控制在20公斤左右,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年,201型60毫米迫击炮通过官媒正式亮相,钛合金➕光电一体化瞄准具,再配合卫星制导炮弹,不但足够轻便,对点目标也能做到一剑封喉。当年为了最追求经济效益,搞市场化带来的“竞争力”,现在已经变成了战斗力。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