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2日,一个地震式的消息迅速传遍国防工业系统:今后,中国将全面取消“无偿支援”的对外军援形式,改为“收费+易货+无偿”相结合!也就是说,中国制造的武器,也要准备进入国际防务市场了。随着政策的颁布,国家开始明确鼓励国防工业各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所收外汇,原则上归各部自己使用!”
这是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不但标志着推行几十年的无偿军援落下帷幕,而且各国防工业部门对外汇有了独立支配权,这绝对是石破天惊的一步,多年坚冰就此打破。就像领导人当年说的那样:“我们也要做军火商”。
打破禁锢后,爆发出的活力是惊人的。
政策颁布仅仅20天后,三机部就率先宣布成立自己的贸易公司——“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简称“中航技”。它是国防工业各部中最早成立的进出口机构,启动资金3,000万元,没用一分钱国家拨款,全部来自银行贷款。
中航技成立后开始积极拓展第三世界国家航空市场,用了不到四个月就成功签下第一笔价值1.67亿美元的海外订单:向埃及出口44架歼6、6架歼教6、以及220台涡喷6发动机和28台涡喷8发动机,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一年后,中航技又和约旦军方签订了出口60架歼7M战斗机的合同。约旦虽然出面采购,但战斗机的最终用户是伊拉克空军。甲方对歼7原来的航电系统不满意,希望能全面升级。为了满足客户需求,歼7M安装了英国的航电系统,这是国产战斗机首次批量安装西方航电。5年后,60架歼-7M全部交付完毕。歼七M是中国航空工业上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一个型号,几十年后再看这个型号,它带来的积极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为了改装歼7M,中航技和英国马可尼公司谈判了16个月,成功引进了对方的平视显示器、武器瞄准计算机等先进火控系统,大大提升了国产战斗机的战斗力。而且,通过和西方公司打交道,我们还熟悉并掌握了国际通行的军贸规则,这些经验,在后来和苏联/俄罗斯合作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万事开头难,有了前两单成功的国际订单,借助改革开放的国运上升期,“中航技”向国际市场先后推出歼6、歼7、强五、运12 、K8等型号,积极拓展国际军贸市场。在巴黎、范堡罗、新加坡、迪拜等国际航空博览会上,几乎每次都能见到“中航技”带着最新的产品参展。2008年之后,中航技凭借多年的技术积淀,又向国际市场投入了枭龙、翼龙、L11、山鹰、运八、运九等新一代航空产品。除了产品,中航技还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他们有能力向用户国派驻售后队伍,第一时间解决使用中国飞机时出现的技术问题。随着自主知识产权数量越来越多,“中航技”作为中国硬实力的代表,积极配合我国外交政策,和用户国建立了深度联系。如果有需要,他们可以输出零件加工、维修和供应的技术,还能非常贴心地提供更换西方发动机、机载电子设备和机载武器的模块化服务,让中国制造的军用飞机具备灵活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