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5A以前叫FC-31,从名字能看出,当时它是没有编制的——因为没用上“歼”字。
FC-31项目开始启动的时间是2009年,距今已有15年。公众第一次知道它是2012年6月,当时正在进行公路运输的FC-31主机体被拍到,因为用迷彩布包裹的严严实实又恰逢端午节,所以被戏称为“粽子机”。
仅仅四个月后,FC-31在沈阳首飞,官方命名为“鹘鹰”。鹘鹰也叫“海东青”,是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隼,属于中型猛禽。我觉得用这个名字来给FC-31命名真是再贴切不过了:诞生地在东北,中型、隐身先进战斗机。话说在FC-31启动的2009年,歼20已经立项了2年,为什么还要再搞一个尺寸比歼20小一号的“中型四代机”呢?据参与过FC-31项目管理的汪亚卫老先生回忆,当时立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贸。
开发FC-31的,是由原中航第一、第二集团重组而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航空工业”),它成立第二年就投资了FC-31。按汪亚卫先生的说法,立项是“考虑国际航空市场对隐身战机的需求”。
我们今天在回顾F-31时,可以留意以下下几个细节,能帮助我们理解它当时的定位:
一、FC-31的行政项目总负责人,是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玉海,他同时也是歼-20的行政项目总负责人。
二、FC-31在启动阶段是“航空工业集团自主投资”。也就是说,它并没有获得国家拨款,是企业自掏腰包。
三、飞机的总设计师是601所的孙聪院士,他曾经主持设计过歼-11B、歼-15和歼-16。
四、FC-31在原来新机研发的行政、设计和质量三大系统之外,首次设立了“总会计师系统”。
从以上几点我们大概可以看出,FC-31鹘鹰在立项时的“初心”是要拓展国际防务市场。601所没拿到重型歼击机项目,但可低搞一款低配歼20用于出口。顺理成章,风险肯定也是由企业来自行承担。至于后来FC-31被部队看中正式“参军”,也在情理之中,正式服役也能给FC-31的外贸加分。其实,中国武器装备“出口转内销”并不新鲜,从榴弹炮到主战坦克,都早有成功先例。2010年,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航空工业”明确了FC-31的研制目标是三个字:“好、快、廉”,也就是性能好、进度快和低成本。这三个字所透露出的“外贸”为主的定位已经非常明显。
为了突出“快”,在设计过程中601所组建了“新机快速试制中心”,打破传统流程,建立了一个科研所和工厂协作的数字化平台,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初步设计和结构参数的优化;6个月就完成了全机数字化设计;11个月就实现了飞机总装下线,结构零件数量减少50%,工装数量减少了54%。可以说,601所趟出了一条新飞机试制的新路。在试制过程中,沈阳所副总设计师王向明还主持了零部件的3d打印工作。王向明在潜心研究飞机结构的同时,还曾钻研了10多年3d打印技术。在他的努力下,FC-31首次完成了四代机大尺寸、复杂结构的3d打印,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2年10月,FC-31鹘鹰的01架由试飞员李国恩驾驶在沈阳首飞成功。仅用两年时间就造出了四代战机,沈飞创造了世界航空界的记录。
不过,完成首飞的FC-31原型机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从2014年起,沈阳所开始以01架为基础对全机进行系统性升级。主要提升了三个方面:一、隐身性;二、机动能力;三、内埋弹仓的武器数量和种类。
FC-31于2014年10月首次出现在第10届珠海航展上,第一次参展就做了飞行表演。中航工业集团在那次航展期间,频频向媒体表示,“这是一款可以对外销售的战机。” 而且,副总经理李玉海(也就是前边提到的FC-31项目的具体管理者)还这样说:“FC-31除了考虑装备解放军外,还有专门的外销型号,它将打破西方国家对隐身战机市场的垄断。”沈飞也向央视表示,FC-31有极大可能用于出口和作为舰载机装备部队。可见十年前让FC-31参军就有了一些眉目。
至于FC-31的作战能力,沈飞在推介产品时毫不掩饰的对标了F-35,他们说 “和F-35相比,FC-31的优势是性价比极高。” 还说,在研发时他们就已经充分考虑了FC-31如何与F-35交战,并且有信心取胜。
这次在珠海航展亮相的歼-35A,已经和第一次参展的FC-31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虽然目前还没有海外买家签约订购的确切消息公布,但巴基斯坦被认为是最有可能首批引进的国家。不管怎样,同时拥有两种4代战机的事实,已经极大地提高了中国航空工业在世界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