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菠萝弹启发,我军开始研制钢珠战斗部
文摘
2024-12-15 19:00
加拿大
1971年,一道紧急动员令传达到了全国6个省市的14家工厂:加班加点生产防弹衣,前线急需!“前线”指的越南。当时中国高炮部队正在越南作战,他们受到一种美军飞机投掷的新型炸弹的严重威胁。这种炸弹看起来并不起眼,尺寸比拳头大不了多少,但却造成了我军高炮部队80%的伤亡。紧急向前线调运防弹衣,就是为了防御它,因为这种炸弹专用小钢珠来杀伤人员。
炸弹的名字是BLU-3/B,外号“菠萝弹”,因为弹翼展开后酷似一颗菠萝而得名。它是一种小型人员杀伤子母弹,重0.785千克,也就一斤多沉,不展开稳定尾翼时弹长9.5厘米,弹径7厘米,装填了0.162千克炸药。菠萝弹最大的特点,是嵌入了几百颗钢珠,爆炸后这些钢珠会四处迸射,形成密集的弹幕,专门杀伤人员。“菠萝弹”用布撒器从空中大量投放,它从弹箱(母弹)中抛出后,在气流作用下释放尾翼安全箍,翼片张开后弹体稳定下落。于此同时,炸弹内的引信钟表机构开始工作,在下落到一定高度后解除保险,保证触地爆炸。在地面爆炸后,菠萝弹内的钢珠会四散飞射,形成高密度的杀伤区域。越南战争时,美军频繁使用飞机大量步撒“菠萝弹”攻击我高炮阵地,给抗美援越部队带来巨大威胁。我高炮62师在越南一共作战215天,就有一共400多名战士被“菠萝弹“杀伤。据参战部队回忆,“菠萝弹”一落地,阵地上就噼里啪啦响成一片,钢珠四处飞溅、防不胜防。“菠萝弹”是以无防护的人员为主要目标,弹体内密集排列了240~250颗钢珠,爆炸后钢珠会以极高的速度四处散射,一旦击中人体就深深扎入,而在皮肤表面往往只留下一个小红点或一个并不明显的小孔,受伤之初痛感也并不十分明显。打穿衣物后形成的伤口更隐蔽,如果不脱掉衣服检查,有时候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已经受伤,导致抢救时间延误。![]()
打中人体的小钢珠往往会深入组织或器官,而且很难取出,治疗时也需要用X光或其他影像手段来定位处理,不但治疗程序繁琐成本高,而且受伤人员还要忍受长期痛苦和后遗症。“菠萝弹”的设计思路和一些小型反步兵地雷有些类似,它并不追求一击致命,而是为了让人员受重伤进而丧失战斗力,不但能造成战斗减员,还会给对手的后勤医疗带来巨大压力,同时形成心理威慑、打击士气。美军钢珠战斗部在战场上的应用,很快就引起我军工部门的警惕和重视。一方面,他们为部队紧急部署了防护措施,一大批防弹衣和玻璃钢防护罩立即运往越南前线。另一方面,在对菠萝弹拆解分析后,我们也开始开发自己的钢珠战斗部,相关研究和应用技术迅速立项。![]()
若干年后,部队装备了多种带有钢珠战斗部的武器,有手榴弹、反坦克火箭筒和炮弹等等。经过不断探索和技术进步,如今我军的子母弹和钢珠战斗部已经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北方工业公司曾向国际军贸市场推出一款代号为SHE-50的122毫米火箭弹,成为钢珠战斗部的代表性武器。这种火箭弹每发包含约7400颗钢珠,最大射程达50公里,能对目标形成高速金属弹雨覆盖。“菠萝弹”的例子再次证明,实战不但是检验武器的试金石,更是推动进技术发展的最大动力。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