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国买回来的斯贝发动机,曾被戏称为“兵马俑”

文摘   2024-11-11 20:01   加拿大  

70年代初,中国考虑从英国购买“斯贝”发动机成品和引进技术,在当时的航空界引发了一场争论。有人说,这是“卖国主义”、“爬行哲学”,必须坚决反对;但也有很多人支持引进,认为可以打破西方的技术垄断。

1974年三机部在北京召开了“744会议”,讨论引进英国发动机和自主开发910发动机的问题,会上603所表态:如果不引进斯贝,正在设计的歼击轰炸机(就是后来的歼轰-7“飞豹”)也可以正常推进。但如果从打破技术封锁和提高自身研制水平的角度考虑引进斯贝,那么这款发动机是比较适用于歼击轰炸机的。

1975年5月11日,叶帅批示:“我的意见,不可不买,不可多买。”此事才尘埃落定。又经过数月谈判,1975年12月13日,中英正式签订了“斯贝”MK202发动机的技术引进合同,据说连买发动机带引进技术,一共花了7600万。
“斯贝”是一种出色的军用发动机,属于60年代国际领先水平。英国人对斯贝很有信心,他们曾嫌弃自己装备的美制F-4鬼怪发动机不行,用斯贝将其替换。就连美军也觉得这款中推航发不错,从英国买来装在了海军的A-7攻击机上。
当时国内的航发水平,只相当于国外50年代末的水平,引进英国发动机可以提升我们自己的技术水平,但具体应用于哪个型号,当时决策层没有考虑的特别清楚。
最初,斯贝是想给新歼击机(歼9或者歼13)用,但它的高空性能满足不了需求,接着又想装在强击机上,发现也不太合适。正好海军有个歼击轰炸机项目,需求和斯贝高度匹配,于是就选中了“斯贝”作为这个型号(歼轰-7)的动力。
合同签订后,中国版斯贝命名为涡扇-9,由西安航空发动机厂(430厂)负责试制。
虽然英国给了技术,但当时我们的航发整体制造水平比较落后,消化起来很困难,用了整整5年才摸到点皮毛。1980年2~5月,我国使用英国罗-罗公司提供的毛料、零组件、以及从该公司购买的采购件,自行组装成功了4台。按照合同约定,这些发动机要送往英国进行高空台模拟试车当时我们自己的高空台完成不了这个任务。
正因为有了这次去英国的测试,中国技术人员才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英国高空台,在英国测试期间获得的信息,为中国开发自己的高空台助力不少中国科研人员在英国工作时,为了学习技术和英国人也是“斗智斗勇”,期间发生了不少故事,等有机会我再专门写。
虽然引进“斯贝”的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围绕这款“资本主义发动机”的争议一直没断,总有反对的声音。与此同时,歼击轰炸机项目正经历着可能被迫“下马”的动荡,于是国产化“斯贝”也跟着陷入停滞。耗费巨资买来的几十台发动机,就一直存放在403厂旁边的407库房里吃灰,每年还得有专人来维护保养。
当时403厂还流行一个段子调侃这些发动机,说西安有两个兵马俑,一个在秦始皇陵,另一个在403厂。因为当时只要外地有人来403厂,除了参观兵马俑,就是去库房看这几十台英国发动机。这种情况让三机部甚至中央的压力都很大。(来自原603所副所长徐嘉善回忆)‍‍‍‍‍‍‍‍
一直到歼轰-7项目稳定之后,“斯贝”的国产化进程才起死回生。可以说,斯贝和飞豹是互相成就:没有飞豹,就没有斯贝的后续开发;没有斯贝发动机,飞豹的后续发展也可能遇到大麻烦。‍‍‍‍‍‍‍‍‍‍‍‍‍‍‍‍‍‍‍
据603所技术人员介绍,“斯贝”的中低空性能好、推力大、油耗低、可靠性高,维修性好,使用寿命也长,很符合歼轰-7的设计定位。飞豹的总设计师陈一坚也曾开玩笑说:飞豹这是选了个洋媳妇。
虽然国产化重启,但我国在号称“工业桂冠”的航空发动机领域欠债实在太多,短时间内无力突破,只能一点一点“啃”,这一啃就是几十年。
2000年1月,也就是引进英国技术将近30年后,国产斯贝——秦岭发动机的整体方案才基本确定。2002年夏,装配涡扇-9的歼轰-7首飞成功;2003年7月18日,涡扇-9顺利通过国产化工程技术鉴定。
至此,英国“斯贝”正式在中国落地生根。

今晚听历史
靠谱有料的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