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61,导弹研发的“长跑”
文摘
2025-01-25 19:02
加拿大
红旗-61的研发堪称“长跑”,从地空导弹改为舰空导弹,之后又改回地空,前后折腾了二十多年才定型,但最终因为性能落后仅象征性地装备部队。这段曲折的经历既令人唏嘘,又让人感慨。故事要追溯到1965年,当时中国决定开发一种中低空地对空导弹。最初代号是“红旗-41”,一年后改名为“红旗-61”,意为“体现60年代的先进水平”,但导弹直到1988年才正式定型。
1967年,海军急需舰载防空导弹,于是“红旗-61”从地空导弹改为舰空导弹。这一改,技术难度大幅提升,因为舰载导弹需要应对海上复杂的环境和更严苛的发射条件,当时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储备几乎为零。此时文革已经开始,在额外的干扰下,导弹研制工作举步维艰。时间转瞬既逝,几年过去,项目却没有实质进展。到1970年5月,海军、六机部七院和上海机电二局等单位才制定出“红旗-61”的上舰方案:在护卫舰的前后各安装一套发射装置,用雷达制导。
红旗-61的试验按照先陆后海的顺序进行,七十年代初开始做陆地试验,但问题频出。第一次发射试验后,导弹就不得不重新修改设计。1970年9月,改进后的导弹再次试射,又出现飞行速度下降等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难题,时间又要以“年”来计算。文革期间的科研秩序全被打乱,像歼八这样的重点型号都一拖再拖,何况舰空导弹。
1973年,上海机电二局组织技术人员对导弹进行大规模改进。经过几次攻关,团队终于突破了几项关键技术。到了1975年,陆上飞行试验数据逐渐好转。同年3月和4月,导弹完成了4次独立回路遥测弹飞行试验,都取得了成功,但距离最终定型还有很长的路。
1976年对“红旗-61”的研发来说是一个重要节点,它不仅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成功完成了导引头捕捉靶机实验,还开始了舰上试验:一艘护卫舰载着导弹出海测试了45天,轰-5型飞机出动了13架配合试验。这次海上长测一共发射2发模型弹和2发遥测弹,但遗憾的是,结果并不理想:模型弹2发成功,遥测弹2发全部失败。
可以说,整个文革期间,红旗61的研制都是跌跌撞撞、步履蹒跚的在向前走。
进入80年代后,“红旗-61”项目终于开始正常推进,这时研发人员逐渐意识到,最让人头疼的是引信。
1980年底在护卫舰上导弹试验中,一枚导弹因为引信故障未能击中目标。而之后的测试,又暴露了战斗部早炸的严重问题。引信,已经成为能否定型的关键。
1981年,上海机电二局启动了针对引信的大规模攻关。团队在整顿质量的过程中发现了410项问题,并逐一采取解决措施,这一改就是四年。到了1984年,红旗-61终于在测试中击落了两架靶机,这让整个团队士气大振。1986年,“红旗-61”迎来了海上系统设计定型试验。试验时,对靶弹和靶机进行了不同空域的射击,结果成功击落五发海鹰一号靶弹和两架长空一号高空靶弹,这次试验为定型奠定了基础。1988年11月,“红旗-61”与其陆地发射型“红旗-61甲”双双定型。至此,这款历经坎坷的导弹研发总算画上了句号,而时间已经过去了20多年。尽管“红旗-61”成功定型,但却始终没能大规模装备部队。其主要原因是拖延太久导致性能已经落后于时代。它体积笨重,比同样是点防御的法国海响尾蛇大了两三倍;性能平平,射程近且备弹量不足,也容易被干扰,已经不能应对90年代的新型空中威胁。毕竟红旗61立项时的目标是“体现六十年代的先进水平”,等到上舰已经是九十年代,因此海军仅少量装备。不过,其衍生型号至今在陆军防空部队还能看到。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