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中苏之间的米-6信标机之争

文摘   2025-01-26 19:01   加拿大  
首先感谢热心粉丝“群粉”,他昨晚看到上一篇写米-6的文章后发来私信,说2013年的兵器》杂志第3期,关于米-6的文章,可以供我参考。正好我手边有这期杂志,打开一翻,果然看到了一篇《米-6来中国》。感谢“群粉”的热心,看来我收藏的军事期刊以后要好好做一下内容管理,虽然布满灰尘,但老杂志里还是有料的。
署名为“新华”的作者在这篇十几年前的文章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米-6来中国的决策过程和合同的签订虽然篇幅不长信息量不少正好能解答一些关于米-6的疑问。
第一,米-6来中国的途径。既不是网上流传的截流自苏联援助给越南的物资,更不是苏联直接援华,而是通过正常贸易渠道引进。也就是签合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买来的。
合同的签订:时间是1970年12月19日,签署双方是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和苏联航空出口公司,采购数量为三架,分别是运输、空降、救护三个子型号,一样一架。合同总金额632万卢布,按当时人民币和卢布的汇率,大约合人民币835万元。除了飞机,中国还买了四台备份发动机和三套备份旋翼,以及其他一些备份器材,苏方承诺提供13年的零配件供应,掐指一算,截止日期是1983年。
合同的执行:中方于1971年8月派人赶苏验收,并于1971年10月在顿河罗斯罗夫正式收货,随后由苏联机组驾驶三架米-6转场至北京。
第二、米-6的用途。在《兵器》的这篇文章中也提到了采购米-6的背景,多少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引进主要是为了仿制。文中提到:“引进米-6主要是为了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加快中国直升机的研制设计工作,改善解放军的装备。”
具体的决策过程如下:“1970年1月3日,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向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并军委办事组、国务院业务组报送报告。称六院和三机部对大型直升机的研制以及生产工厂的建设均已做了安排,但均感缺少一种可供参考的大型直升机样机,建议引进米-6。建议将苏联提出的1970年贸易货单中的两架米6买下来作为样机使用。可供研制或仿制时参考。”
这段文字很清晰的传达了信息,采购米-6的最初目的就是用来仿制。70年代初三机部就考虑要上重型直升机项目,这多少让如今的我们觉得有点意外,毕竟当时中国直升机工业刚建立,对米-4都还处在摸索、吸收的阶段,考虑自产重型直升机显得如此“超前”,看来这种“大家伙”确实是刚需。
因为是样机,所以中国采购的数量就很少,但却覆盖了运输、空降和救护三个型号,这明显这就是奔着仿制去的。苏联方面应该也不难看出这种意图,却也大大方方的答应出售,一方面是出于缓和两国关系的考虑;另一方面,估计苏方也知道,就算有样机,仿制重型直升机对中国来说也很困难。
后来的事实也确实如此,中国仿制米-6的计划显然不顺利。很遗憾《米-6来中国》对此只一笔带过,没有提供更具体的信息:“由于第三机械工业部仿制有一定难度,故由空军派人验收后,分配给武汉军区空军驻新乡直升机团。”航空工业部门放弃了仿制后,这三架样机就给了空军,后来陆航成立又移交给了陆航。
直升机工业一直是中国的短板,1966年我们才完成对米-4木质旋翼的自行升级,在70年代没能仿制出米-6也在情理之中。重型直升机的开发,当时的确超出了我们的能力。
第三、米-6来华,也深深打上了中苏关系恶化的标记。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64年11月21日中国就已经向苏联下单,要采购5架米6直升机,苏方也同意出售。但随后中苏就为这5架直升机是否安装无线电信标机而吵翻了天。
航空器上的无线电信标机,本身并不属于高度敏感设备,通常指的是应答器 (Transponder) 或应急定位信标 (Emergency Locator Transmitter, ELT)。具体功能是与地面雷达进行通信,包括向空管雷达发送飞行高度、位置等信息,帮助空中交通管制员管理空域;此外,应急定位信标可以在迫降时发送飞机的位置。
简单来说,无线电信标机主要是为了确保直升机的飞行安全和应急响应。但是否涉密,这就取决于苏联的态度。如果出口到盟国或友好国家,几乎没有保密的问题;但如果购买国被认为是敏感地区,或可能用于非和平用途、对苏联利益产生威胁,就可能会被拒绝出口。
事实上,1964年苏联明确拒绝向中国提供米-6所使用的无线电信标机。
如果在五十年代的中苏蜜月期,这种争吵是不可想象的,但1964年的中苏关系,大家都懂的。
当时中方认为,直升机一定要安装信标接收机,这是出于对飞行安全的考虑,但苏方坚持不提供,中方则表态,如果不给信标机,飞机我们也不要了。经过几轮争执,1966年7月苏联直接撤销了米-6直升机的合同,不卖了。
但毕竟双方已经签了米-6的出售合同,这时只能折衷一下,把5架米-6换成了5架伊尔18。于是,1964年的第一次米-6采购,以失败告终。
直到1970年,苏联主动提出可以出售米-6,中方又决定进行第二次采购用于仿制。但信标机的争议怎么解决?机械进出口公司的意见是,可以不纠缠信标机的问题,拿到飞机最重要。
最后买到的三架米-6有没有安装苏联信标机,《米-6来中国》这篇文章中没提,我猜应该是没有。
最后说一下米-6直升机的出口情况。
除了中国,米-6自1960年起广泛用于出口,埃及、波兰、越南、阿富汗等十几个国家都曾使用过米-6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北越,他们对米-6的使用显得炉火纯青:越共经常用米-6吊运战斗机和防空导弹进行转移和隐蔽,躲避美军空袭后,再吊回基地继续作战。他们有时甚至把战斗机直接吊运到中国境内寻求庇护。在越南地理环境下,米-6充分发挥了吊运重量大,起降灵活的特点,执行各种任务非常实用。可能正是观察到了越南对米-6的应用,才给了三机部开发重型直升机的灵感。

以上就是关于米-6在中国的一些补充信息,我用一篇“借花献佛”的文字给粉丝朋友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整理,希望能补上一篇文章的遗憾。
最后要再次感谢给我提供资料的粉丝朋友,例如“群粉”,就凭他还保留着十多年前的军事杂志,肯定也是一位发烧级爱好者!其实这也不是粉丝朋友第一次对我施以援手了,之前就有一位潜艇部队的老兵大哥,给我推荐过几本书,我买来一看,果然是中国潜艇部队的第一手权威资料,如获至宝。有了你们的这种支持,让我在码字的过程中都似乎不那么累了。这种良性互动的氛围,非常温暖。
(资料及部分图片来自《兵器》2013年第3期)

今晚听历史
靠谱有料的战争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