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明,新冠年代的某些名人

时事   社会   2024-04-28 22:11   北京  

“新冠疫情”似乎是一个遥远词儿了。

那场漫长的疫情,仿佛已是逝去的年代——曾改变了很多人命运,甚至夺走不少人“命”的疫情——其实刚过去没有多久。如果你觉得已经很遥远,那只是在潜意识里刻意将苦难遗忘。这种遗忘,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今天有两件事提醒人们,疫情并没过去多久,甚至依然还在。

一个事儿是,曾经的“抗疫英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杨晓明被宣布落马了。他更知名的名头据说是新冠肺炎“灭活疫苗之父”,官方名头是,科技部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

另一个事儿是,曾经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2024年五一假期新冠病毒防控通知,提到“继续推进重点人群接种含XBB变异株抗原成分的新冠病毒疫苗”。

俩事儿相比,显然杨晓明的落马更受瞩目一些。他的一些光辉事迹,再次被有心人提及,甚至被当成笑话。笑从何来呢?来自于昨日与今日的反差所产生的黑色幽默。

杨晓明的光辉事迹,曾印在2020109日的报纸上,题为《疫苗研发,与病毒拼速度(一线抗疫群英谱)》——

“医护人员在前方拼命,我们在后方也得拼命。” 杨晓明说。

“这是一场与病毒的赛跑。科学家也是战士,实验室也是战场,同样需要冲锋。” 杨晓明说。

“我们将全力以赴完成新冠疫苗科技攻关的最后一公里,以实际行动守初心、担使命,为人民群众筑起牢固的健康屏障。”杨晓明说。

伴随着这些豪言壮语,杨晓明团队48小时研发出新冠病毒基因诊断试剂盒,60天建成新冠肺炎疫苗生产车间,98天奋战后获得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临床试验批复,330天走完至少要五六年的历程使得疫苗上市。

然而,人所共知的是,相当多的人,即便打了“加强针”,最后还是没有免于感染。我记得当时有一种“科学解释”是,虽然没有免于感染但是避免了重症。这个解释很高级,作为外行我无法判断,但从逻辑上来说,这种解释似乎难以证伪。不打疫苗的人后来就会重症?然而,几乎所有人都打了疫苗。

总之,即便疫苗没有起到很多人预期的免疫效果,大家如今也不介意了,毕竟我们都从疫情中幸存了下来,毕竟荒诞事儿太多了也介意不过来。

杨晓明的落马是否与疫苗相关,目前尚不得而知。也许疫苗是好的,只是人是“坏”的?经历过疫情的人应该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光荣榜”。疫情也铸造了一些名人甚至英雄人物——比杨晓明更知名的疫情人物还有一些,他们如今基本上都寂寥无声了,甚至有的已经作古。

那时候,他们以专家的身份,经常出现在媒体上。在公众对病毒懵懂无知的时候,他们的一句话就具有巨大的分量。他们让隔离就隔离,他们让戴口罩就戴口罩,他们让吃连花清瘟就吃连花清瘟。

在“蒙昧时代”,人们需要真理和英雄的引领。

在“蒙昧时代”,有机会引领众人的便是真理和英雄。

或许可以说,真理和英雄是蒙昧的大众所铸造的,就像庙里的那些神佛道塑像,都是因为蒙昧者的需要而被人造出来的。

以我的观察,那些疫情时代的名人,后来的“名声”大多“高开低走”。因为最终大家发现,让自己止疼退烧的只是一片普通的“感冒药”,让自己成功“渡劫”的还是自己的肉身,是自己的免疫力。于是,那些曾经的指路人,那些名人与英雄,在幸存者眼里失去了高大形象,有的甚至被怀疑发了灾难财。

人很难扛得住俩事儿——一个是时间的检验,一个是人性的考验,英雄人物恐怕也不例外,多少的豪言壮语也不能让他们对这俩事儿“免疫”。

如果疫情在2020年夏天戛然而止,那么那些疫情名人在公众中的形象,一定跟后来不太一样。他们极可能被永远地定格为英雄。

然而,病毒太“狡猾”了,让一些曾经高大伟岸曾经的人失去了高度和光鲜。

总有些东西是狡猾的,除了持续变异的病毒,还有持续踢不出成绩的国足,还有总也涨不上去的股指。在足球与股市领域说过豪言壮语的大佬,早已“进去”了不少人,如果杨晓明因为没有兑现豪言壮语而“进去”,也不奇怪。

我曾坚定地认为,医学属于科学的范畴,这个领域的专家是靠专业吃饭的,但我当看到这个领域有人公然推荐不靠谱的药,当我发现自己打了两针疫苗也没有“免疫”,便确信科学也可以是个玩物。

玩弄科学,如何能不被报复?即便这报复不在有生之年,难道有生之年就能心安理得?

海涛评论
换一个姿势,看热点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