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砸锅卖铁这个词儿因为出现多地的文件中流行。
在文件里,砸锅卖铁是盘活国有资产化解债务风险的意思。
很多人对如何化解债务风险没兴趣,倒是对砸锅卖铁这个词儿品头论足,津津乐道。看到不少议论竟然质疑这个词儿,对其中的一些高见我不太赞同。这里探讨一下。
有人说,直接把锅卖不了不好吗?为啥要砸了再卖?觉得砸锅卖铁在逻辑上不合理。
这就有点幼稚了。
你家用过锅卖给别人,谁愿意继续使用?这锅在你家厨房有使用价值,到了别人家厨房就是个垃圾,谁知道它盛过什么啊,那毕竟是做饭炒菜用的。我见过卖二手房的,没见过卖二手锅的。
所以旧铁锅这玩意儿要还钱,就得砸了卖铁,砸碎了省地方,好流通。
有人会说好好的一口锅砸碎了好可惜啊,确实可惜,谁让你急着用钱呢。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砸口锅能卖好多分钱的吧。
铁锅锅还能砸了卖,要是瓷做的饭碗,白送都没人要,砸碎更没价值。所以,好的饭碗也就是好的工作,都强调叫“铁饭碗”。
还有人说,砸锅卖铁这词儿出现在文件里不妥,因为它的意思抽象模糊,容易被误解。这就有点自作多情了,这文件本来就不是让你看的。人家自己懂就行了。我倒觉得这词儿让枯燥的文件变得生动活泼了,很传神,体现了用钱的急迫,形势的紧迫,以及决心背后的无奈。不到万不得已,谁家会砸锅啊。
砸锅,不就是破釜沉舟么,不就背水一战么,不就是不留后路么。
上面说的多为调侃,下面说的也不太严肃,想探讨一下这个看上去莫名其妙词儿为什么能出现在多地的文件中。
一个原本不太可能出现词儿,同时在多地的文件中出现,不太可能是是各地的发明创造,大家能同时想到一个词儿概率太小了。大概率是因为这个词儿来自“上面”,尤其可能因为是上面的部署。
执行上面布置的工作,用上面的词儿,有很多好处而没有任何坏处,好处包括但不限于——
第一是省事儿。词儿已经有了直接用,毫不费工夫。下级写文件照抄上面的文件,省时省力。
第二是安全。就像前面说的,下级抄上级不仅不会被认为是抄袭,而且会被认为听话,听话当然安全。下属抄领导,不仅不会被认为是抄袭,还会被认为认真学习了。不仅安全而且靠谱。开车安全第一,写文件尤其安全第一。
第三是显得执行力强。领导怎么说我就怎么说,至少语言上已经体现了执行力,语言之后是行动,行动的效果往往是模糊的,这就需要语言强调。为啥过去常常有一个口号能够迅速流行全国的现象?这就是原因。
总之,你看全国各地的标语文案,基本上都一样,背后的原因就与上面说的有关。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坐飞机。感觉飞到了天涯海角,飞到气候季节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城市,感觉到了异域。然而看到满大街扑面而来的熟悉的标语,顿觉两千公里白飞了。
总之,有些领域,既不需要语言创新,也不敢语言创新。上级文件的词儿,你要擅自更换,带来的影响至少是麻烦、不安全,更别提显得有执行力了,你会被认为根本没执行。那就事儿大了。
我看孙立平教授写文章说“砸锅卖铁”,建议文件语言规范化。我想对老孙说,你的建议很好,但还是别建议了。
我就不提建议,并且坚决认为“砸锅卖铁”这词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