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文化   2024-09-14 01:23   北京  

产能过剩本来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经济现象,市场经济本就应该过剩,产能完全利用才是非正常状态,一般也只有在战争等特殊情况下才会发生。

但产能过剩当前已经被政治化,从今年初开始,西方政经学界开始炒作“中国的第二次冲击论”,认为中国庞大的工业产能,尤其是中国仍然坚持继续强化工业等制造业,将会对全球其他国家工业体系带来巨大冲击,这个冲击论是“中国威胁论”的最新变种。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耶伦访华前才提出“中国产能过剩威胁论”,认为中国需要控制过剩产能,认为这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更好。而西方各路媒体也非常配合,从各个角度分析中国产能过剩对中国经济、世界经济的冲击。

最主要的目标是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钢铁等重点领域。比如6月12日彭博兴能源财经发布年度报告《Electric Vehicle Outlook 2024》(《2024电动汽车展望》),对全球动力电池产能严重过剩提出警告,重点放在分析中国的产能过剩上。注意这个报告不同于国际能源署的《2024全球电动汽车展望》,国际能源署对未来更加积极,认为全球电动汽车需求还将继续井喷。

这份报告按照制造产能和同年需求之比衡量产能过剩程度,评估认为2025年全球产能过剩达到400%,达到顶峰,而中国产能过剩高达650%-700%,欧洲产能过剩则在2026年突破200%,其他发达国家如美国、韩国等基本在100%-200%之间。

这份报告分析认为:产能过剩导致动力电池价格急剧下降,而中国的产能过剩对所有准备在中国以外建立供应链的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压力。说白了就是认为中国在打七伤拳,以中国空前的产能过剩,实质阻止任何脱离中国的电动汽车供应链的建立。

在此小镇还要补充一点:绝对不要相信中文网络上宣扬欧美放弃电动汽车,认为中国上当了的种种说法,这种说法直接当舆论战就好。

事实上,全球任何一个还想发展汽车工业的国家,都将重心转移到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上,绝对不会放弃,否则美欧为什么今年如此针对中国电动汽车,这将是未来全球各国争夺的焦点。

海量资金、人才砸进这个领域,加上竞争已经白热化,使得技术迭代速度远超过去。比如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进步神速,预计到明年,磷酸铁锂电池对镍、锰的消耗量会比2023年预估的还要再降低25%和38%。

不仅彭博这类西方媒体,西方投行等也在重点分析中国产能过剩,比如高盛紧随彭博就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题目是《变革中的中国:聚焦产能周期,面对不均衡、判断转折点、穿越长周期》,这份研报对中国七个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优势地位的行业进行分析,这七个行业是空调、光伏、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功率半导体、工程机械、钢铁。

这份报告提到这7个行业贡献了中国GDP的22%,在中国以外市场平均占有37%的全球份额,注意2020年的时候还只占据了27%,仅仅3年,全球占有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

简单列举下全球占有率,按照占有率从高到低:

光伏:全球86%,中国以外72%

锂电池:全球81%,中国以外65%

空调:全球75%,中国以外55%

新能源汽车:全球66%,中国以外22%

钢铁:全球56%,中国以外16%

工程机械:全球33%,中国以外22%

功率半导体:全球29%,中国以外6%

这份报告关注到中国庞大的产能,以及巨大的成本优势。比如空调平均成本比海外低10-30%,仅仅少数几个企业,就占据了超过一半的海外市场,而且大多数利润率是正的,55%是销售金额,如果按照销量算,甚至高达70%。

其他6个行业也都有着巨大的成本优势,比如光伏平均比海外同业低30%-60%,新能源汽车低47%,锂电池低28%-56%,工程机械低8%-46%,就连功率半导体也低3%-5%,只有钢铁因为成本主要是原材料,所以成本与海外持平。

在制造业领域,如此大的成本优势,可以用摧枯拉朽来形容,更何况中国制造的质量超越大多数西方制造。

通过这些海外研究,一方面我们要了解中国制造业的强大,我们作为中国人,对于中国制造的强大不容易感知,只有作为中国制造的对手,才能深刻感受到沉重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西方正在为围攻中国制造、发起贸易制裁进行舆论准备

所以,今年以来,出现了越来越多分析中国制造业的报告,重点都放在产能过剩上,也在分析产能过剩到来的惨烈价格战。但如高盛也认为,报告中大多数行业的拐点就要到了,所谓拐点就是行业底部,一般认为当亏钱亏到管理层受不了,但长期需求还是向好的时候,就不会再继续支持扩张动作,体现为资本支出削减。

而资本支出削减之后,就会真正减少产能和产量,最终达成新的供需平衡,一般认为这时候行业就会开始上行。

综合各方报告来看,西方机构认为2024、2025年将是这些重点产业磨底的阶段。与小镇在《经济到底怎么了?何时才能走出低谷?》一文也认为随着房地产危机和产能过剩问题得到基本控制,中国经济预计在2025年下半年开始上行。

以上是一些背景,了解下外国是怎么看待中国的优势产业。

作为中国人,不能完全顺着某些舆论的方向,要搞清楚这些舆论到底来自于哪里。

产能过剩确实是客观现实,但是就连高盛都认为产能过剩不是无解的,当然,最近两年会比较痛苦,但这是蜕变之痛。

所以官方的态度很明确,对西方“中国产能过剩威胁论”坚决反击,之前针对耶伦就已经明确表示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认为未来需求持续增长,现在的产能过剩是暂时的,以目前的产能远不能满足未来的需要,还需要继续扩大产能。

动力电池、光伏等就是典型。

9月1日举行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工信部前部长重点回击了海外针对产能过剩的质疑,而且用词非常重。

他说“中国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不要被某些企业带节奏”,“某些企业带节奏”,这话绝非一般,以苗圩的身份,已经是官方公开表态最顶级的形式了,对产能过剩至少是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定了调。

正如前面所说,本来产能过剩就是一个正常的经济现象,而且在西方拿产能过剩说事前,官方一直很关注,采取了很多措施想要化解这个问题,然而现在美西方很显然要把产能过剩变成一个陷阱,挑动全球舆论,从而为对中国进行贸易制造进行前期准备。

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事可以内部解决,但是如果继续在公开舆论层面去给西方送把柄,那就不是内部矛盾而是敌我矛盾了。

苗圩也不仅用词严厉,他也用了很大篇幅讲道理。尤其强调要对新兴产业保留充足的发展空间,满足未来一段时期快速扩大的市场需求,不能把短期出现的问题贴上产能过剩的标签。

他还强调不同企业在不同时间点生产的不同产品,在产能利用率上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情况,这是充分竞争性行业的正常表现,要更有耐心,使产业上下游顺畅联动。

于是在定调之后,2024年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的重点就放在了新技术突破上,重点就是固态和半固态电池,苗圩在回击完产能过剩的质疑后,呼吁全行业内企业组织在一起,分工协作,不要重复造轮子,争取早日实现固态电池的产业化。

固态电池,就是接下来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乃至更多领域电动化的关键。

比如储能、电动船舶、工程机械、航空无人机、商用电动车、航空航天等都完全可以消化大量动力电池,看起来动力电池产能过剩,是因为目前主要靠新能源汽车消耗,如果能够再开拓几个新应用领域,现在的产能根本就不够。比如一座储能电站、一艘电动船舶,消耗的动力电池起码是几千几万辆汽车。

而且中国也确实有现实需求。比如电动船舶,现在完全可以应用在内江内河和沿海航运,而且也没必要搞纯电,可以参考混动汽车,改为燃料+电动的混动模式,还能够大大提高燃料的利用率,降低燃料消耗。

目前船舶电动化已经成为继新能源汽车、储能之后第三个重点领域,如宜宾等已经开始在筹划建立船舶电动化产业。

这一切需要动力电池技术的继续进步,重点有二:
一个是前面提到的固态、半固态电池;另一个就是智能电池技术,强调动力电池与电网的双向融合互动,也就是车网互动技术(V2G)。

目前这两个技术还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比如固态电池,现在有很多拿固态电池当噱头的,但是目前还远得很。宁德时代曾毓群用数字1-9来衡量固态电池的技术和制造成熟度,达到9就可以进入大规模生产,曾毓群评价宁德时代大致在4这个阶段,但已经领先全世界一大步,他在发言时还毫不客气的自我评价为“首屈一指”。

因此至少在2030年以前,对炒作全固态电池的噱头听听就好,顶多有些不计成本的小尝试,短期内不可能产业化。

至于车网互动技术,这是未来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密切协作的一个重点,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越来越多,实现电池与电网、局域网的互动的价值大增,如果突破这个技术,好处非常大,对于这个技术的解读,小镇计划放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文章中,今天暂不展开。

未来几年,是中国与西方博弈的关键期,尤其围绕新兴、未来产业,一定会有越来越激烈的博弈。很遗憾,在舆论攻防上,我们确实处于劣势,这也没办法,毕竟美西方仍然主导世界秩序,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强国,强者说什么都有三分理,更何况很多人的认知停留在过去。

但还是要搞清楚一个基本的道理,在中美博弈日渐激烈的情况下,如果一件事中国做错了、不改的话未来会遭受重大损失,那么美国会真的好心提醒吗?又会想尽办法让中国调整吗?
小镇最近重读毛主席的书,1939年5月毛主席发表了《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一文,小镇将原话复制粘贴:

一个人,一个党,一个军队,或者一个学校,如若不被敌人反对,那就不好了,那一定是同敌人同流合污了。如若被敌人反对,那就好了,那就证明我们同敌人划清界线了。如若敌人起劲地反对我们,把我们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那就更好了,那就证明我们不但同敌人划清了界线,而且证明我们的工作是很有成绩的了。


其他文章推荐


■  经济到底怎么了?何时才能走出低谷?

■  发展思路的博弈结束,未来五年改革主线已定

■  楼市刺激政策加码,普通人又该如何买房?

■  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  养老金缺口,只是延迟退休的次要原因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除本号外,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

请注意辨别,欢迎关注

大树乡谈
讲逻辑,说人话,有意思。让我们一起穿越时代迷雾、共同成长至少20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