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技术革新领域正在崛起,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这些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MVD)是冠心病的普遍特征,影响约50%-74%的患者,其特点是两条或更多冠脉狭窄超过50%,主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1-6]
。与单支血管病变患者相比,MVD患者的死亡风险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显著增加。CADILLAC试验及后续研究指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PCI治疗后,MVD组的30天内死亡率和MACE发生率均高于单支病变组,且MVD患者的长期MACE风险持续较高,三支血管病变(3VD)的死亡风险是单支血管病变(SVD)的三倍[7-9]。
在中国,回顾性研究显示,冠心病(CAD)患者中每增加一个支架,支架内再狭窄(ISR)风险增加38%。河南省某医院的研究纳入2009至2011年间首次接受PCI的2338例患者,确认支架数量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风险因素。中国南方地区的类似研究也得出了一致的结论[10-11]。
PCI术后的易损期(三个月到一年)内,患者面临多种缺血风险,其中非罪犯病变的管理尤为关键。缺血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病变/支架特征、未血运重建的非罪犯病变、急性抗血栓药理学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12-13]。PROSPECT研究发现,87%的ACS患者在PCI成功后仍有至少一个直径狭窄≥30%的非罪犯病变。对697例PCI治疗的ACS患者进行的3年随访研究显示,PCI后3年内MACE事件发生率为20%,其中60%以上发生在第一年,非罪犯病变的MACE事件发生率与罪犯病变相当[14-15]。非罪犯病变数量与MACE事件正相关,特别是血管狭窄超过50%的非罪犯病变,其相关MACE风险显著增加,PROSPECT研究的多变量分析表明,这类病变的MACE风险可增加至6倍[16]。
血脂异常是冠心病患者MVD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国内外医疗指南均推荐对MVD患者设定更严格的血脂控制目标。在中国,根据相关指南,需要进一步优化降脂治疗策略。联合使用多种降脂药物成为治疗血脂异常的标准方法。治疗过程中应定期随访,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血脂水平长期稳定在目标范围内[17-21]。
他汀类药物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方面虽是标准治疗,但存在疗效瓶颈,即所谓的“6原则”,意味着剂量翻倍只能额外降低6%的LDL-C,且可能伴随副作用风险的增加。在一项大规模随机双盲研究中,对于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即使在辛伐他汀基础上加用缓释烟酸和拉罗匹伦,也未显著改善心血管事件,同时中国患者对他汀的不良反应较欧洲患者更为敏感[22-23]。依折麦布作为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虽能提供额外的LDL-C降幅,但其在IMPROVE-IT研究中显示,对主要终点事件的相对风险降低仅约6%,即使联合治疗能进一步降低LDL-C水平约23%[24]。
ODYSSEY OUTCOMES研究,一项涉及18924名近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大规模随机双盲试验,观察了在他汀类药物最大耐受剂量治疗后,LDL-C或非HDL-C未达标患者使用阿利西尤单抗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阿利西尤单抗能显著降低LDL-C超过50%,但治疗的中断或不连续使用可能导致血脂水平波动,影响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因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住院治疗等主要终点[25-26]。真实世界研究中,PCSK9单抗的依从性面临挑战,主要由于频繁注射和保存条件不便,导致83%的患者在3个月易损期内未能持续使用PCSK9单抗,这强调了治疗持续性的重要性[27]。
综上所述,尽管他汀类药物在降低LDL-C方面存在局限,联合用药策略如依折麦布可提供额外的降幅,但对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降低效果有限。PCSK9抑制剂,如阿利西尤单抗,虽然能显著降低LDL-C,但治疗的连续性对于维持血脂稳定至关重要。在真实世界中,PCSK9单抗的依从性问题尤为突出,频繁注射和保存条件的不便成为患者持续用药的主要障碍。
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的治疗中,强化降脂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3个月易损期内。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指南突出了早期强化降脂治疗的重要性,并推荐了不同靶点药物的联合使用。对于他汀类药物未能充分控制血脂的患者,英克司兰作为一种新型降脂药物,已被推荐作为联合治疗的新选择[28]。
V-INITIATE研究和VICTORION-INITIATE研究均评估了在ASCVD患者中,优先联合使用英克司兰与常规治疗相比的疗效和安全性。这些研究显示,在第330天时,优先联合英克司兰的治疗策略能显著降低LDL-C水平,降幅达到53%,并且提高了LDL-C的达标率[29-31]。
ORION-18研究在亚洲人群中进一步证实了英克司兰的有效性,表明在ASCVD或高危患者中,即使在他汀治疗后LDL-C水平仍然升高的情况下,英克司兰也能显著降低LDL-C水平,且一年内仅需两次注射*。在中国大陆人群中,英克司兰同样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和依从性,一年两针*的治疗方案能持久平稳地降低LDL-C达61%[22-33]。
ORION-15研究在日本患者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证实了英克司兰一年两针*方案在日本人群中降低LDL-C的有效性,降幅达到65.3%。此外,真实世界的研究显示,英克司兰治疗具有较高的依从性,大多数患者能够完成第二针和第三针的注射[34-35]。
在安全性方面,ORION-9/-10/-11的汇总分析和ORION-8的长期研究均表明,英克司兰长期应用的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且能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风险。英克司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注射部位的不良事件,且在老年、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无需调整剂量,不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也无已知的药物相互作用[36-40]。
综合来看,英克司兰在ASCVD患者的血脂管理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其长期应用能够强效、持久、平稳地降低LDL-C水平,提高LDL-C的长期达标率。这些特点使得英克司兰成为ASCVD患者血脂管理的重要治疗选择,尤其对于他汀类药物未能充分控制血脂的患者[41-44]。
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在PCI术后面临持续的心血管风险,需要有效的降脂策略。他汀类药物虽是标准治疗,但存在疗效限制,而联合用药如依折麦布和PCSK9抑制剂提供了额外的降LDL-C效果。英克司兰作为一种新型降脂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显示了在ASCVD患者中显著降低LDL-C并提高达标率的能力。研究也证实了其良好的依从性和长期应用的安全性。英克司兰的强效、平稳、持久降脂效果,使其成为ASCVD患者全程血脂管理的重要选择,尤其适用于他汀类药物未能充分控制血脂的患者。
长按下方二维码下载医视屏APP
即时医疗,行医必备,尽在医视屏!
你的赞和在看,我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