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最近有点烦的七七。
为啥呢?👉基金账户跌得不忍直视,金融相关利率集体下降……想着刷会儿微博换个心情吧,结果【延迟退休】又成了热搜第一。
坏消息一波接一波,再加上高温炙烤的天气,心情能好才怪呢
尤其是【延迟退休】又被刷屏这事,越看越心烦意乱。
不否认,这种讨论热度能提醒更多人去重视这个已成定局的问题,但我真的有些「审美疲劳」了,讲了有四五年了都。
而且这次引起讨论的那篇文章也只是「个人号」,而非官方,所以依然没有具体落实的方案可以参考,只是制造出了一种集体焦虑感,然后铺天盖地的养老产品和养老社区的广告。
但身为90后,我早就做好了「60岁领不到社保养老金」的心理准备了。
不管是否心甘与情愿,也只能接受这个几乎板上钉钉的现实,可接受归接受,时不时被人提醒,就很难不产生「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气闷感了。
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这事就和我知道我肯定不能够永生,可有人还非得隔三差五就跑来和我说:
「喂,你知道吗,你迟早有天会离开人世哦;嗨,你马上30了,离死亡更近一步了呢,你准备好了吗,墓地买了吗,遗嘱立了没,和亲友告别了吗;为了不留遗憾地迎接死亡, 你得从现在开始做XXX……」一样。
不是因为「原来有一天我也会死啊」的事实而受打击,而是单纯因为这种频繁而无太大用的提醒而感到烦躁。
但理解是归理解,不耽误我看到相关话题依旧焦虑烦躁
情绪只是表象,内里是对未来的无力感。
可能有人要说,买份商业养老金不就行了?你自己就是保险行业的,你还能不知道这个?
诚然,商业养老金是可以解决一部分的问题,至少可以减小社保退休金领取时间晚对我的实际影响,当我不只指望社保退休金时,我就不用太为它焦虑了。
但它解决的依然是「下限」问题,是基础养老的一环。(而且哪怕不延迟退休也还是要准备的啊,这二者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
因为养老保险的本质依然只是一种风险转移,它并不能创造财富。换句话说,保险只能缓解我们的焦虑,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也不是养老金买的够不够多的问题,况且「多」和「少」本身就是一种相对概念,而非绝对概念。
对绝大部分人而言,保险缴费能力在未来所对应的现金流,对自己来说,都不大可能会是一笔能提高生活品质的「巨款」。(生活遭遇重大变故的除外)
因为养老保险解决的一直是基础养老问题,是用来托底的,只是这「底」因人而异而已。
就像我常看到有人分享千万级别的,甚至上亿保费的养老金保单,然后很羡慕ta们未来每月的保险生存金可以达到几十万,但你想想,对于有能力支付这样高额保费的人来说,这笔钱真的算多吗?可能也只够人家维持基础日常生活罢了。
以我自己为例,未来每月的养老金大约有3000多元,哪怕不考虑通货膨胀,这笔钱也只能管我日常的开销,再想更高品质的生活也是不够的。如果想更多,我得付出更多的保费,但再多,可能就会影响目前生活了,所以很难一次性就达到让人满意的效果,只能慢慢来,逐步完善。
这个过程有点像给站在高楼上的自己放安全气垫,起初可能只有一张,随着「实力」的增加,有能力去买更多垫子来加码。
但别忘了,我们站的楼层也会同时往上升,不大可能站在原地,安全地垫就突然旱地拔葱一般与自己等高了。
安全气垫堆得越高,人与安全气垫之间的距离也会同步增加,而这之间的距离,就是保险的边界与局限,不管站到多高,这局限始终会存在。
故而找到合适的工具给老年阶段的自己托底只是第一步,也是相对简单的一步,只要稍加用心去了解,有意愿也有能力去准备,大部分人都可以较为顺利地搞定。
延迟退休,更深层次的问题可能是在于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我对「60岁还在工作这件事」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排斥,瞅瞅普京、拜登和川普,七八十了都,还在「兢兢业业」地营业,何况才60岁,可不正值当打之年如果还能发光发热,创造价值,也挺好的。
但问题是,因为热爱,自愿继续工作,和,因为延迟退休,拿不到退休工资,不得不继续工作赚钱维持生计是两回事,热爱与无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
再加上这两年身边有不少人都在考公考编,努力上岸,导致每次看到「延迟退休」,都会忍不住想,既然未来不确定性这么大,要不赶在35岁之前,我也试试考公?
至少安全感会很足吧,起码不用太担心中年失业,老年飘零。
可先不谈自己的意愿意向,就算真想往体制内进,这年头这个「岸」它也不是那么好上的,现在连一些看似冷门的,甚至没编的岗位,招录比都高的吓人,百余人去竞争一个录用名额也不稀奇,卷的可怕。
至于心理建设层面,最近在读关哥推荐的《反脆弱》,除了认知风险以外,对我来说,也很有效地缓解了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感,推荐给有相同困惑的朋友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