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剩余劳动的形式。
——卡·马克思
本期目录
劳动在产品价值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存在何种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有何对应?
原料辅助材料和劳动资料在劳动过程中的形态变化有何不同?
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什么是剩余价值率?
什么是工作日?什么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什么是剩余产品?
“最后一小时”理论是什么?其错误的根源是什么?
劳动在产品价值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存在何种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有何对应?
在同一劳动过程中,一方面,工人把一定量的活劳动加到劳动对象上,也就把新价值加到劳动对象上;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的价值又由于劳动而转移到产品上而被保存下来,从而使被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成为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
工人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内劳动两次,而是在同一劳动过程的同一时间内同时达到了这两种不同的结果。这种结果的二重性和劳动的二重性对应,“在同一时间内,劳动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就另一种属性来说必然保存或转移价值”:具体的特殊形式的有用劳动使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的旧形式转换为新的使用价值形式,而一般的抽象劳动作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在产品中加入了新价值。“新价值的加进,是由于劳动的单纯的量的追加;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在产品中的保存,是由于所追加的劳动的质。”
马克思不使用“再生产”一词来表示产品价值中由生产资料价值转移而来的那部分,而使用“再现”一词;而产品价值中由活劳动加上的那部分价值表现为价值的“再生产”。
原料辅助材料和劳动资料在劳动过程中的形态变化有何不同?
原料形成产品的实体,但是改变了自己的形式;染料等辅助材料消失了,但又在产品的属性中表现出来;燃料等则直接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原料和辅助材料“丧失了它们作为使用价值进入劳动过程时所具有的独立形态”。
工具、机器、厂房、容器等劳动资料却不是这样。它们“只有保持原来的形态,并且第二天以同前一天一样的形式进入劳动过程,才能在劳动过程中发挥作用”,它们在“生前”,在劳动过程中,在“死后”,都与产品相对保持着独立的形态。
这样,对于原料等劳动因素而言,它们的价值是一次性转移到产品中,而劳动资料的价值则是根据它一生所能生产出的产品总量,一部分一部分转移到这些产品中去,因此,它作为劳动过程的要素,是全部加入同一生产过程;而作为价值形成的要素,只是部分加入同一生产过程。还存在相反的情况:一种生产资料能够全部进入价值形成过程,而只是部分进入劳动过程,如原料的必要损耗。
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转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此,我把它称为不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不变资本。”
“相反,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本身是可以变化的,是可大可小的。这部分资本从不变量不断转化为可变量。因此,我把它称为可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可变资本。”
“不变”的意思只是说它在生产过程中无法自行增殖,只能将它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并不代表它的价值本身不会发生变动。
什么是剩余价值率?
于是我们可以写出这样两个公式。
C=c+v,表示预付资本一部分购买生产资料,转化为不变资本c;另一部分购买劳动力,转化为可变资本v。
C’=c+v+m,表示产品价值或增殖后的资本价值一部分来自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c,一部分来自工人对自身劳动力价值的创造v,还有一部分来自剩余劳动带来的剩余价值m。
剩余价值率定义为可变资本相对的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相对于可变资本的量,即m/v。
(在第三卷中我们将接触“利润率”的定义)
什么是工作日?什么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什么是剩余产品?
工人劳动时间的绝对量或总量构成他的工作日。其中一部分用来再生产他自己的劳动力价值,这部分称为必要劳动时间,其中耗费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注意和前面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区别开,可参看资本论第2期);而工人超过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形成剩余价值,这部分称为剩余劳动时间,其中耗费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
代表剩余价值的那部分产品称为剩余产品。
“最后一小时”理论是什么?其错误的根源是什么?
西尼尔认为,工人在每个工作日的前一部分时间中补偿生产资料耗费的价值,接下来的一部分时间中补偿他们自己的劳动力价值,只有在“最后一小时”中才能为资本家产生剩余价值。因此,如果将工作日缩短1小时,资本家将失去全部利润。
但现实显然并非如此。假设预付资本720镑,其中不变资本630镑,可变资本90镑,工人一个工作日9小时劳动恰好消耗完630镑不变资本所代表的生产资料,那么1小时就消耗相当于70镑价值的生产资料。假设形成的产品价值是900镑,那么工人1小时的劳动代表90镑价值,剩余价值为90镑。这样,工人有7小时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又有1小时补偿自己的劳动力价值,剩余的“最后一小时”生产出90镑剩余价值。
现在假设代表90镑剩余价值的这“最后一小时”消失了,工人每天只工作8小时,那么剩余价值是不是也随之消失了呢?
此时,工人一天创造的产品价值就为8*90=720镑,但由于产品减少了,此时消耗的生产资料也减少了,对应减少的价值为1*70=70镑,因此预付资本的消耗就不再是720镑而是560c+90v=650镑。这样,工人在扣除了同额的劳动力价值后,仍然生产出720-650=70镑剩余价值,而不是归零。
反过来说,如果工人的劳动不是减少而是延长了一小时,那么剩余价值会不会如该理论所预计的那样翻倍呢?
此时,工人一天创造的产品价值就为10*90=900镑,但由于产品增加了,此时消耗的生产资料也增加了,对应增加的价值为1*70=70镑,因此预付资本的消耗就不再是720镑而是700c+90v=790镑。这样,工人在扣除了同额的劳动力价值后,生产出900-790=110镑剩余价值,并没有翻倍。
该理论错误的根源在于,工人并不是依次去产生产品价值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些各组成部分,而是在劳动过程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同时进行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因此,当工人的劳动时间缩短时,产品价值的这些组成部分将同时受到影响。我们将这些部分进行人为的“积分”将其区隔开来只是为了理论上的方便。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此一理论确实是荒唐和错误的(思考:在什么条件下该理论成立呢?)。但对西尼尔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整体评价需要认真阅读完他的著作后才可作出)
七日谈读书计划由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一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青年朋友组织成立。阅读领域主要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也包括国学、历史、艺术、宗教神话等内容。我们的宗旨是“阅读、思考、分享、交流”。欢迎来自各个高校的渴望知识、愿意思考、接受交流、善于坚持的青年朋友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