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第4期:感觉和知觉

文摘   2024-12-09 10:33   湖北  

本期目录

  • 知觉过程可分为哪三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什么?

  • 物理事件如何转化为心理事件?

  • 什么是绝对阈限?其操作性定义是什么?

  • 什么是感觉适应?

  • 信号检测论如何解决反应偏差问题?

  • 什么是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其操作性定义是什么?

  • 什么是韦伯定律?

  • 人体有哪些重要感觉?

  • 我们如何通过声音进行定位?

  • 什么是门控理论?

  • 人们如何选择使哪些客体成为注意焦点?

  • 格式塔心理学总结了哪些知觉组织规律?

  • 什么是边界扩展?为什么会发生?

  • 什么是Φ现象?

  • 我们如何获得三维空间的深度知觉?

  • 什么是知觉恒常性?

  • 人们通过怎样的加工过程对客体进行辨认与识别?

  • 什么是定势?

  • 番外——一些经典错觉


知觉过程可分为哪三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什么?

知觉(perception)指理解环境中客体和事件——感觉、理解、识别和标记它们的所有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感觉(sensation)。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以反映身体内外经验。以视觉为例,感觉提供视野内的基本事实。

知觉组织。大脑整合来自感官的证据以及对世界的已有知识,形成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以视觉为例,回答“这个物体看起来像什么”的问题。

辨认与识别。赋予知觉以意义。以视觉为例,回答“这个物体是什么”和“这个物体的功能是什么”的问题。

环境中的物理客体被称为远距刺激(因其远离观察者),而它们在感受器上的反映称为近距刺激。知觉的主要任务可以看成根据近距刺激中的信息来确定远距刺激。


物理事件如何转化为心理事件?

人们通过特异性的感受器觉察环境刺激,感受器把感觉信号的物理形式通过换能过程转换为能够被神经系统加工的细胞信号,更高水平的神经细胞接受这些细胞信号,整合不同感受器单元的信息,如刺激的大小、强度、形状、距离,然后形成编码上传到大脑特定的感觉皮层和联合皮层,使得物理刺激产生心理体验。(可参看心理学与生活|第3期:行为的生物学和进化基础

心理物理学的中心任务就是研究物理刺激与其所产生的心理行为和体验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绝对阈限?其操作性定义是什么?

绝对阈限指产生感觉体验所需的最小物理刺激量。其操作性定义是:有一半次数能够觉察到感觉信号的刺激水平。


什么是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指感觉系统对持续的刺激输入反应逐渐减小。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机制使人们一方面得以适应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更加快速地对新信息源的挑战产生注意和做出反应。


信号检测论如何解决反应偏差问题?

阈限的测量会受到反应偏差的影响,如一些个体习惯于在没有受到刺激的情况下报告自己感受到了刺激,另一些则习惯于在受到刺激的情况下报告自己没有感受到刺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发了信号检测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 SDT)这一方法,其实质在于在测量的过程中收集个体关于反应偏差的额外信息,形成对个体习惯性反应的判断,然后通过数学方法消除其影响。


什么是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其操作性定义是什么?

差别阈限,也称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JND),指能够识别出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物理差异。其操作性定义是:有一半次数觉察出差异的刺激值。


什么是韦伯定律?

刺激之间的JND与标准刺激强度的比值是恒定的。也就是说,已经接受的标准刺激越大或越强,达到最小可觉差所需的刺激增量越大。其公式为ΔI/I=k,I表示标准刺激强度,ΔI表示产生JND的增量,对于每一种不同类型的刺激,这个比率都有一个特定的k值,该值称为韦伯常数。不过,韦伯定律是一种近似表述,不完全符合实验数据,当刺激强度极高时并不适用。


人体有哪些重要感觉?

视觉、听觉、触觉和肤觉、味觉、嗅觉是常见的“五感”,此外还有前庭觉(根据重力作用确定方位)、动觉(提供运动过程中身体状态的反馈信息)、痛觉(身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与酸甜苦咸等味觉不同,辣是一种痛觉)等。


我们如何通过声音进行定位?

人们通过两种机制来确定听觉事件的空间来源,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两耳接收的信息差。第一种机制是比较进入每一只耳朵的声音的时间差,第二种机制是比较声音进入两耳的强度差。两种机制分别对应一些神经元和特化细胞,向大脑传递这种差异,使大脑做出判断和估计。


什么是门控理论?

认为脊髓中的细胞像神经闸门一样切断和阻止一些痛觉信号进入大脑,而允许其他信号进入。例如,假设你赶着接电话时小腿不小心撞到了桌子,那么闸门可能会暂时关闭,使你不会立即感受到特别疼痛,而能顺利完成接电话的行为,随后才会意识到疼痛。


人们如何选择使哪些客体成为注意焦点?

人们可以通过感受器获得海量信息,将意识觉知指向所有能获得的信息中的一个子集的过程叫做“注意”(attention)。有两方面的力量决定客体成为注意焦点:其一是目标指向选择,即个体根据自己的目标有意识地选择客体以做特别审视;其二是刺激驱动捕获,它不依赖于知觉者当前的目标——你不自觉地被环境中的客体吸引了眼球。


格式塔心理学总结了哪些知觉组织规律?

在知觉组织阶段,个体将接收到的大量杂乱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使之有序。格式塔心理学总结了一套知觉组织原则:

接近律。人们将最接近的元素组织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你会将下图看成五列而不是四行。

相似律。人们会将最相似的元素组织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你会在一圈X中看到由O组成的正方形,而不是X和O混在一起的纵列。

连续律。即使线条被截断,人们也会将其知觉为连续的。这就是为什么你会将下图理解为一支箭穿透了心脏,而不是由三个独立的部分组成的图形。

闭合律。人们倾向于填补小的空隙而将客体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为什么你会将下图知觉为一个完整的圆环。

共同命运律。人们倾向于将看起来朝相同方向运动的客体组织起来。这就是为什么你会将下图知觉为交错的横列在各自移动。


什么是边界扩展?为什么会发生?

边界扩展指人们总是相信原始材料所包含的信息超出了原始材料的边界,例如给人们看一张特写版本的照片后,让他们从一张特写版本和一张广角版本的照片中判断刚才看到的是哪张,人们往往认为刚才看到的是广角版本。

边界扩展来自于我们对于世界的知识,我们使用这些知识扩展了我们所看到的景象,使我们得以填充更大的场景。


什么是Φ现象?

似动现象(将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电影、动画等均利用了这一现象)的一种。当视野不同位置的两个光点以大约每秒4到5次的频率交替出现时,看起来就好像是单个光点在两个位置之间来回移动,并且人们自动把运动轨迹知觉为直线。


我们如何获得三维空间的深度知觉?

有双眼线索和单眼线索等方式。

双眼线索利用的是两眼的视网膜像差和视轴辐合(和上面提到的声音定位类似)。一个客体对应于两眼的图像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称为视网膜像差,这种差异的大小取决于客体和人体的相对距离,因此提供了关于深度的线索。当两只眼睛注视同一客体时,它们会在某种程度上向内侧转动,大脑利用这种眼部肌肉运动的视轴辐合信息来判断深度。此外,当人体运动时,环境中物体的相对距离决定了它们在视网膜影像上相对运动的大小和方向,近端物体看起来比远端移动更快更远,这种运动视差提供了深度线索。

单眼线索利用了插入或遮挡(被遮挡的客体比遮挡物更远以及遮挡造成的阴影)、相对大小(近大远小)、线条透视(近长远短)和质地梯度(近疏远密)等来获取深度线索。


什么是知觉恒常性?

尽管感受器接收的刺激在改变,但人们所知觉的世界一般是不变的、恒常的、稳定的,这种现象称为知觉恒常性。例如,尽管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物体,它的视图在我们视网膜中的成像各不相同,但我们仍能知觉这是同一物体。


人们通过怎样的加工过程对客体进行辨认与识别?

在识别一个客体时,需要把所看到的东西与存储的知识进行匹配。这就可以分为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从周围的环境获取感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发送给大脑以提取并加工相关的信息。它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处理片断的信息,并将外界刺激的具体物理特征转换为抽象表征。也称数据驱动的加工,因为这种加工开始于外界的感觉信息即数据。

自上而下的加工:利用已经掌握的环境信息,通过“期望”(expectations)帮助进行知觉识别。它牵涉过去知觉环境的经验、知识、动机和文化背景等。也称概念驱动或假设驱动的加工,因为对输入信息的解释受到记忆中存储的概念影响。


什么是定势?

定势(set,注意不是定式)是一种使人以某种特定方式对某刺激进行知觉或反应的暂时准备状态。可分为运动定势(个体做出预设的快速反应的准备状态)、心理定势(个体根据习得的规则、说明、期望或习惯倾向来应对情境的准备状态)、知觉定势(在既定情境中知觉到特定刺激的准备状态)。


番外

——一些经典错觉


七日谈读书计划由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一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青年朋友组织成立。阅读领域主要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也包括国学、历史、艺术、宗教神话等内容。我们的宗旨是“阅读、思考、分享、交流”。欢迎来自各个高校的渴望知识、愿意思考、接受交流、善于坚持的青年朋友加入我们。

七日谈读书计划
坚持每天阅读讨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