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劳动如何证明自己是社会层面上的有用劳动?
“商品在能够作为价值实现以前,必须证明自己是使用价值,因为耗费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只有耗费在对别人有用的形式上,才能算数。但是,这种劳动对别人是否有用,它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别人的需要,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得到证明。”
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为评估私人劳动的社会价值提供了一个可以容纳几乎是最广泛的判断群体的方式,每个人对私人劳动的评价在市场中互相作用,最后形成一个社会评价。
(那么废除商品流通和市场经济,有用劳动的标准怎么确定呢?靠领导的意志?)
货币的价值是如何确定的?
既然认为金银货币也是一种商品,那么按照劳动价值论,货币的价值就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人为规定的),是在金银产地通过直接的物物交换来确定的。
“货币同任何商品一样,只能相对地通过别的商品来表现自己的价值量。它本身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并且是通过任何另一个凝结着同样多劳动时间的商品的量表现出来的。金的相对价值量是在金的产地通过直接的物物交换确定的。当它作为货币进入流通时,它的价值已经是既定的了。”
虚幻的价格形式是怎样形成和确定的呢?
马克思说,货币虽然是商品的价值形式,但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有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誉等等,但是也可以被它们的占有者出卖以换取金钱,并通过它们的价格,取得商品形式。因此,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这些东西被说成不是商品或没有价值,无非是根据劳动价值论将商品已经定义为劳动产品。既然它们的价格形式是虚幻的,那么这种与劳动无关的虚幻的价格是怎样形成和确定的呢?(留白)
马克思是怎样批评“萨伊定律”的?
萨伊定律常被表示为: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没有人是为了供给而供给的,人们的供给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求,因此,需求在先,那么需求引起的供给就一定能达到与需求的平衡。实际上这是包括老穆勒、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常见观点。实际上否认了普遍的、长期的生产过剩。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买卖分离就已经蕴含着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没有人买,也就没有人能卖。但谁也不会因为自己已经卖,就得马上买。流通所以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正是因为它把这里存在的换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和换进别人的劳动产品这二者之间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卖和买这二者之间的对立。说互相对立的独立过程形成内部的统一,那也就是说,它们的内部统一是运动于外部的对立中。当内部不独立(因为互相补充)的过程的外部独立化达到一定程度时,统一就要强制地通过危机显示出来。”
(想想看,这和萨伊定律是否真的冲突)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100多年后的凯恩斯,还在拿萨伊定律开刀。
货币增加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什么条件下是这样?
马克思指出,认为商品价格决定于流通手段量(即是货币增加导致通货膨胀)是一种错觉,真实的因果关系恰恰相反,是物价先发生变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才随之发生改变,以适应流通需求。
这个判断有一个前提:“商品流通领域有一个口,金(或银,总之,货币材料)是作为具有一定价值的商品,从这个口进入流通领域的。这个价值在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即在决定价格时,是作为前提而存在的。”也即,如前面所说,货币需要是一种商品,其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是先定的,如此一来,货币价值的变动就引起了其他物价的变动,从而引起了货币量的变动,也就是通货膨胀造成了货币增加。
(那么应用纸币后货币增加和通货膨胀二者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
货币是怎样瓦解旧社会的?
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成为可以购买和获得一切的手段,这就抹平了旧社会权力、血统所带来的特权。“正如商品的一切质的差别在货币上消灭了一样,货币作为激进的平均主义者把一切差别都消灭了。但货币本身是商品,是可以成为任何人的私产的外界物。这样,社会权力就成为私人的私有权力。”
另一方面,货币在经济活动中对具体实物的替代,如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逐渐瓦解了对应于后者的古老的生产形式。例如生产者就不再需要固定在土地及其特定用途之上而完全依附于土地所有者,从而为新的生产方式开辟了道路。
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区别是什么?
简单理解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和先赊账取货再延迟付款(或先支付定款再延迟取货)的区别。
对货币的欲望是从何产生的?
一方面,商品的买卖分离下,一个人必须不断购买别人的商品,而生产和出售自己的商品则是费时偶然的,因此,他要买而不卖,就必须在以前曾经卖而不买,也就是手头拥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因此“自从有可能把商品当做交换价值来保持,或把交换价值当做商品来保持以来,求金欲就产生了。”“贮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货 币在质的方面,或按其形式来说,是无限的,也就是说,是物质财富的一般代表,因为它能直接转化成任何商品。但是在量的方面,每一个现实的货币额又是有限的,因而只是作用有限的购买手段。货币的这种量的有限性和质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迫使货币贮藏者不断地从事息息法斯式的积累劳动。”
另一方面,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使得获取货币来清偿债务成为必要。“由于流通过程本身的关系所产生的一种社会必要性,商品的价值形态即货币就成了卖的目的本身。”
七日谈读书计划由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一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青年朋友组织成立。阅读领域主要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也包括国学、历史、艺术、宗教神话等内容。我们的宗旨是“阅读、思考、分享、交流”。欢迎来自各个高校的渴望知识、愿意思考、接受交流、善于坚持的青年朋友加入我们。